柳林镇
柳林镇,即现在的郑州市金水区国基路办事处,辖柳林村、沙门村、刘庄村、路寨村、高皇寨村、杓袁村6个行政村及二十一世纪、新田、风雅颂3个社区居委会。地处郑州市北郊,属近郊乡镇,总面积50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2.5万人,南联市区、北依黄河,310国道、107国道、花园北路、北环道纵横贯境,35公里的环镇公路连接各村,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交通四通八达,是郑州市北郊的一颗商业名珠。原柳林境内的大河村史前遗址,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象征,并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里建有知名的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是探索中原史前文明的重要文物参观景点。
地理位置
大河村遗址位于郑州市北12公里处,面积约30万平方米。从历次发掘的大量墓葬、房基等遗迹看来,这个遗址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代文化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文化层深达4-7米。从发掘资料看,是一处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代文化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文化层深厚达4-7米。最引人注目的是居住房屋的留存。目前已发掘出房基30多座,建筑方式各异,有着明显的近代特征。其中一号房基的墙壁高达1米,为目前国内该时期房基所仅有。据碳同位素测定.距今约5000年,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出土的文物主要有红陶黑彩、白衣彩陶。彩陶片上描有各种天文图象如太阳纹、月亮纹、星座纹、日珥纹等。这一发现,对研究仰韶文化的农业和古代天文学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
柳林村
柳林村未拆迁的照片
明嘉靖12年(1533),宋、杨、王、汤、黄五个家族为柳林村主姓,因村东南沙丘积雨成泽,野柳丛生,故名柳林。
柳林村的形成竟与丢失牲口有关
明朝嘉靖年间人口大迁徙,不少山西洪洞大槐树村民迁移到郑州北郊的一些地方,形成了不少村落,比如散落在柳林周围的王庄、宋拐柳树村子。这个时期的柳林还是一片种有柳树的丘地,也是人们夏季偶尔纳凉之处。
明末清初的时候,一户姓宋的人家,干完一天农活回家的时候,发现自家放羊在草地的牲口少了几只,赶紧去附近寻找,最后在柳林附近发现了它们。但那里水草丰美,牲口吃得不亦乐乎,拉都拉不回去。
喂养的牲口
他发现这里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下水位不仅高,尝了一口还水质清甜。灌溉饮水都相当方便。并且附近柳树植被旺盛,说明土质肥沃,很适宜居住。他决定回去跟家人商量,搬到这里。
村落
随着宋大叔一家粮食丰收,日子一天天好转,他就邀请了王庄等附近村子跟自家亲近人家来这里居住。随着越来越多人发现柳林适宜居住后,不少其他姓氏的人家也搬迁到这里,姓宋的、姓杨的、姓王的、姓黄的等等。总之,柳林在当时看来就是新型外来移居村,聚集着各种精英,对后来村子发展及壮大也起着重大作用。
建寨墙成立护村队抗匪护村
明清匪乱频繁的年代,周围不少村子为防止悍匪侵袭都建了寨墙。郑州周围不少村子名字有“寨”字就与这个时期建立寨墙有关,比如宋寨、王寨、南阳寨、青寨等。柳林村也是不甘落后的,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寨墙建得比较简单,在抗击盗匪的时候吃了亏,大家就商量着要建更高大坚固的寨墙。
寨墙
战争纷飞的年代,地方不治之时,村民只能自救,柳林村还成立红枪会,与土匪抗衡,还曾经宰杀匪首,救出被绑架的村民,柳林村在当时可谓是一战成名。
彪悍强大,敢于日兵较高下
柳林村勇战在抗日时期也是闻名周围。当时,有一支日本部队驻扎在马里庄,经常到柳林村抢掠,柳林村村民异常气愤,护卫队小伙子们更是下定决心要教训教训他们。
大刀民兵(网络配图)
一天,三个日本兵又来村子骚扰,护卫队一小伙子看到了,打开大门,抡起大刀一刀将前面一兵砍倒,当场毙命。另外两个吓得惊呆了,他们听到营地集结号,就匆忙跑回去搬救兵准备扫荡柳林村。但当时村子都建立寨墙类似,两个日本兵对村子路也不熟悉,就误把庙李村当成柳林轰炸,庙李村村民有300人在此轰炸中毙命,柳林村就此躲过一劫。
村镇变成城市,柳林村节节高升
2011年,柳林镇和庙李镇撤销,变成城市管理体系,9万村镇农民变城里人。
刘庄
未拆迁的刘庄
刘庄的位置
位置独特,先天土豪气质
刘庄位于花园路三全路以北,主干道花园路,公交站首发地(今地铁二号线刘庄站),成为刚毕业上班族优选地,人口规模是仅次于陈寨的著名城中村。据说高峰时期,刘庄外来常住人口高达15万左右。晚上街道热闹,摩肩接踵,繁忙的街道走路都要侧身。由此可见当初刘庄之繁华。
刘庄车站等车的上班族
刘庄车站等车的上班族
地邪,杨氏家族扎根刘庄,七代单传
村子起于北宋,刘庄这个村子开始聚集居住人群,因为姓刘的居多,起名为刘庄。
清朝前后,一户姓杨的人家家乡遭遇荒灾,要饭流浪到这里。发现这里土地不错,河流雨水充足,还有以前居住人家留下来的屋舍,虽然有些许破旧,但对于流浪要饭者来说,能够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已经是个不错选择,更何况附近还有野菜野果充饥,水源不错,土地也算肥沃,囤些野菜,撒些粮食种地,来年就能应付饥荒。于是,就高兴地定居下来。
杨氏家族在此定居后,凭着自己及家人勤劳,虽日子清苦,但逐渐解决了简单温饱问题。后来连年风调雨顺,有了余粮,日子一天天顺遂。但有一个问题却困扰着杨氏家族成员,就是家里人口一直人丁稀薄,尤其是男孩子出生率特别低,每代人只有一个男丁。
在古代,男丁兴旺是大事,七代单传让杨氏家族当家人也如当初刘氏族长常常沉思,考虑这个是否适合久留,甚至一度有动念搬迁到别处的想法。但近搬家穷三天,远搬家穷三年,搬家毕竟不是容易的事。杨氏当家人决定再等等看看。
七代单传终有转机,柳暗花明,杨家大院兴起
好在到了杨森林的时候打破了这个魔咒,杨森林生了三个儿子,一个个人高马大不说,还有一个儿子给他生了四个孙子,人丁顿时兴旺起来。人丁兴旺,让杨森林干劲十足,毕竟人多了张口吃饭的人就多,为解决大家族吃饭问题,杨森林领着儿子们租住了姓马人家三十亩水田种起了水稻。
郑州之前也是种稻子的
凭借着这三十亩水稻,杨氏家族一家子翻身了,不仅获得大丰收,还将水田买了回来。此后凭借着这些原始积累,盘下了周围更多土地,杨氏家族一跃成为周围的望族。手中银钱充足,他们还修了占地二十多亩的杨家大院,四进院的房子漂亮气派,两丈高的寨墙更是将杨家大院显得与众不同。据说,1949年后,杨家大院还一度成为办公地。
刘庄流传着“双关爷庙”的传说
神话之赵匡胤泥像--在刘庄村的最西边曾有一座双关爷庙,佛台上主要供奉着4座泥塑神像:关公、王爷、刘爷、赵匡胤。
后周末年,这里大旱,老百姓日日求雨。一个路过的老道士说,明天会有一个赤脸大汉从村边路过,你们一定拜他求雨。第二天,村民果真看到一个大汉从官道走过,就将此人留下,果真求来了大雨,村民十分感谢这位大汉。原来这位大汉就是宋太祖赵匡胤,最终村民将赵匡胤供奉在庙中以作纪念。
宋太祖赵匡胤
神话之王爷泥像--据传说,清朝时期,刘庄五六里外的地方有一个古城,那里的人们靠烧、卖瓦盆维持生计。其中有一男子要到黄河北卖瓦盆,借宿在一个破庙中。正睡得迷迷糊糊的他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对他说‘固城的,明天走的时候把我带上,送到刘庄。’男子没有在意又接着睡过去了,结果同样的声音再次出现在耳边。他站起来看到一尊半米高身披绸缎的泥像老人站在身前。男子就将泥像裹起来带走,但是他并没有将泥像送到刘庄而是供奉在自己家中。自从家里有了这尊像,他的瓦盆卖得特别快。好景不长,生意逐渐开始落败。此时男子想起来之前答应过要把神像送到刘庄。之后,男子就将泥像送到刘庄,并每年来叩拜并更换香炉。
庙宇
沙门村
“沙门村”名字源于“沙城”
新成立前,郑州是个沙城。城区面积不到5平方公里,城东北一带被黄河故道沙丘覆盖、环绕。因风沙而植树成就了绿城美誉,同时也留下了沙门、沙口、沙庄这些名字。
由于黄河在历史上多次改道,地基已被无数次覆盖,村东头沙岗掘出石鼓碑。据古碑记载:清康熙二十四年,沙门村东头建立观音堂。说明300多年前沙门已形成村落,并建造庙宇。传说沙门村以东有三道东西方向的大沙岗,连绵起伏的沙丘,村庄和庙宇常为沙所患,为防沙侵压,乡人在村东大量植树,并积沙形成一道南北防沙大屏障,称之镇沙之门,沙门以东沙岗重叠,村以西没有沙岗,故取名沙门,沿用至今。
庙会已演变成“走亲戚”
沙门村的庙会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农历九月二十三,庙会会期一天。
村东头敬有观音,在庙会期间求神拜药居多,小商为了推销商品,每逢庙会都来到这里。新成立后,庙会就演化成为进行商品自由交易的场所。直到2015年沙门村进入城中村改造后,庙会逐步演变成“走亲戚”,一方面促进亲戚朋友间的感情交流,另一方面也保持了相互间来往成礼的传统。
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团队
沙门村的扇子队、百人盘鼓队、舞龙舞狮队、对花鼓家喻户晓。村民一起去村中大队玩耍,那里聚集了很多人,有的在唠家常,有的在舞扇子,有的在扭秧歌,还有人顶着大头娃娃耍毛驴……
舞龙队
沙门村宅整齐划一,村路横平竖直
未拆迁的沙门村
沙门村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规划,村宅整齐划一,村路横平竖直,村口立有“沙门村石”。城中村时代来临之后,村民大力发展租赁经济。村北多为服务于汽配“宏达国际车业广场”的仓储租赁和辅助门店,这是区别于其他村的一个特点。
沙门村辖区交通便利,村有任氏、阴氏、谷氏三大姓氏,随着时间的推移,陆续有王、刘、陈、李等其他姓氏陆续迁入;村内曾有办公企业东风木器厂、汽车修配厂和化工厂,交通便利;所产葡萄闻名城乡。
辖区交通便利,工商企业众多
花园北路、国基路纵横贯通,有63路、32路、62路、909路等公交车直通市区。村内兼有大型市场两处,有汽车配件大世界,步行街等可容纳商户400余家。全村工商企业达600余家。辖区有幼儿园、贝斯特双语学校、柳林四小学、郑州市76中学、21世纪居住社区。驻辖区的主要单位有河南省黄河建工集团、黄河水利委员会、郑州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联通河南分公司、郑州武警消防中队等20余家。
金水区农科路小学分校区
宏达车业广场
杨君刘村
位于金水区天伦路
杨君刘地址
杨君刘未拆除时的街道
关于村名,以前听老人们讲过一个传说:不知道是何时、哪个朝代,有俩儿兄弟名叫杨君岭、杨环,二人杀富济贫,后来被当地恶霸追杀,逃到河南,一个落脚于杨君岭村(现杨君刘村),另一个落脚于杨环村(现杨槐村),两人就在各村生活、繁衍生息。
随着后代人数的增多村名儿也被人念串了,就成了今天的杨君刘村和杨槐村了。听说杨君岭的前辈还曾是某个朝代的高官,当时的官员只要路过杨君岭前辈的坟前,武官下马、文官下轿。
新成立后,村名改为杨君刘村。出于对老祖宗的尊敬就把杨君岭村的‘岭’改为音似的‘刘’,过去,风沙大,村子靠卖沙起家
沙土
关于杨君刘村的村志、村史并没有详细的文字记录,只能从两位老人的口中探听这个村落的点滴故事。
解放初期,村中只有百十口人,80%以上都是姓杨,胡姓是村中的第二大姓。那时候村中到处都是荒地,杂草丛生,村民的房子都是三三两两地散落在这片荒草之中。50年代由于‘大跃进’运动村子需要外迁,后来不少老年人思念故土又陆续回来,重新垒房。”
运沙子(网络配图)
就这样一直到了60年代,百姓的生活条件才开始改善、外迁人口逐渐增加,杨君刘村的人口也日益增多,现如今,户口在村里的人口已达500多人。
北边刮来的风沙很大,每刮到此地,受村落的阻挡,沙子就在村的西北至东南方向自然形成了一个沙岗。新成立后,为响应国家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号召,就在沙岗上植树造林。
70年代,郑州大建设需要细沙,距离市区近的那些邻村沙岗上的细沙都被搬运完了,就来村里运沙。
“刘、留、岭”,杨君刘村名有过多次变更,如今,老庙因拆迁变成废墟,无法走进看到全貌。
高皇寨
高皇寨村口
高皇寨拆除前街景
位于郑州花园北路,柳林村北。
高皇,一般是指汉高祖刘邦。河南以及全国有很多叫高皇的地名,平顶山就有东高皇(乡镇)、西高皇。很多地方也有高皇庙,如河南、安徽亳州等可以查到的十多地,主要就是祭祀汉朝这位开国皇帝。
汉高祖刘邦
郑州花园北路的高皇寨就是得名刘邦的故事。据说刘邦还是亭长的时候,因公办差要过黄河,从这里经过,听说这里一个店铺的狗肉做得很好,就留宿在这里消费。
明朝大迁徙,高皇寨的居民多是从山西迁来的,以杨姓为主为大。居住后就以刘邦过境的故事给村子命名,叫高皇店。后来清朝末年,为了防土匪刀客,高皇店和隔壁的柳林一起合伙建设寨墙,因经费超出预算,寨墙成了半拉工程。光绪年间,当地人再修寨墙,挖出有一大石锁,上面刻有 高皇店 名字,当时认为锁不吉利,有锁住村子之意,就打破了石锁,更名为高皇寨。
高皇庙
文革期间,高皇寨破四旧封建迷信,把皇字去掉,改为高红寨(革命红旗高高举起)村,附属于柳林这个大村。后又更名最初的高皇寨。
杓袁村
杓袁村
郑州杓袁村曾属于金水区柳林镇,今归属国基路办事处,地理位置那也是相当优越的,东面临着中州大道,西边紧挨花园路,南边连接连霍高速,北边傍着贾鲁河。
郑州杓袁村地势东边高,西边低,村子就像个花轿,穷人是走路的,有钱人才坐花轿,所以,出生生活在杓袁的人都称作有福人,
杓袁村原来并不是叫这个名字,村子里有个大沙岗,原名叫做袁家岗,袁氏坟葬就在那里。
作为生活在农村的农民,袁氏家族除了种地生活,还会一种特殊的手艺,就是用毛柳制作木勺。据说这种制作木勺的手艺十分精湛,不仅用特殊材料毛柳,还要经过“九蒸九晒”的精细工艺,制作的木勺不仅经久耐用、不翘不裂,样式还十分好看,受到了周围十里八村村民的喜爱。所以,在方圆百里,当年要买勺子,只要说是杓袁木勺,那就是紧俏品。杓袁村民凭借着这种小农工艺创收不少,在古时就是远近闻名富裕村,是大姑娘小媳妇骄傲嫁的闻名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