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只学文,易过柔,恐趋懦弱;但只学武,易过刚,恐近鲁莽。故自古圣人办学,无不文武并授,刚柔相济,把握阴阳,顺乎天理,合乎中庸。
孔夫子所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与御,即射箭与驾车,正属武之范畴。孔夫子本人也绝非文弱书生,恰恰是膂力超群,身强体壮之人。
《列子》中有记载:“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意思是说,孔子的力量能徒手打开城门,却不以此为耀。
《淮南子》中也记载到:“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弘,勇过于孟贲,足蹑与郊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就是说,孔子不仅智慧超群,而且勇猛过人,以至于能与野兔赛跑。
以上记载,偏于野史,仅供参考。但以孔子射箭与驾车的技术而言,说孔子文武双全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纵观历史上有点魄力的文人,基本都是文武兼修,如东方朔、李白、文天祥、辛弃疾、王阳明等。
有些文人如诸葛亮、张良、刘伯温等,虽乏会武功的记载,但却都懂得一套养生方法,实际上都属于武术。
假如一个文人,既不懂养生,也不好武力,只是干读书,往往会读成这三类人。
酸腐由于只学文,不强身,自然文过力行,往往对事物的见解刻板,迂腐,不切实际,俗称“腐儒”。
阴柔由于只学文,本身就多阴柔之气,此气加上读书的头脑,若无阳刚之历练,多会造就“好算计”的品性。这类人,往往好耍小聪明,一副社会油子、巧言令色的嘴脸。
懦弱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此言不仅是针对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亦可联系到个人的强大。
倘若只学文,而没有一个强悍的身体,就连跟别人讲道理都缺乏底气。所以,每逢国家面临危难,真正出来干实事的,往往都是有一定身体素质的。
所以,没有“武备”的文人,往往魄力不足,遇事相对怯懦。真正到了危急关头,很难有足够的担当。这样的文人,是不足以肩负重任的。
毛曾深刻认识到这个问题,故特别强调一句话: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
尤其在当今这个“吃个桃桃,好凉凉”的时代,我们更得明确和落实这个道理,把握好“阴阳平衡”。
就算没有条件习武,也应该有替代习武的“劳作”。文武兼修,动静结合,阴阳互补,方能真正培养出“智仁勇”兼备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