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实生物最新投资消息(君实生物拟3H)(1)

第三家“3 H”公司浮出水面,不出意料,又是一家生物医药企业。

融资18亿搞研发

5月22日晚间,君实生物(833330)发布公告称,为满足公司经营发展的资金需求,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提升公司国际化水平,公司拟申请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同日,君实生物宣布终止2018年第二次股票发行方案。该方案发行对象为高瓴二期基金和君实生物董事长、实际控制人熊俊,其中高瓴二期基金以不超过2.00亿元(含)认购不超过1110万股股份(含 ),熊俊以不超过1800万元(含)认购不超过100万股股份。

资料显示,君实生物主要从事生物医药的研发,并提供相关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于2015年8月13日挂牌新三板。

君实生物2017年年报显示,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5449.98万,同比增长817.65%;净亏损3.17亿,相较上年同期亏损1.35亿,2017年亏损幅度再度扩大。

君实生物表示,2017年公司营业收入增长主要是 UBP211 项目合作开发前期成果转让导致本期技术转让与服务收入同比增长 1290.71%;制剂销售收入 583.15万元,同比增长 167.19%。

值得注意的是,君实生物已经连续亏损多年。2014年至2016年,君实生物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80.19万、288.68万和593.91万,分别实现净利润-2317.51万、-5797万和-1.37亿。

君实生物表示,为加快公司重点产品JS001上市步伐,提升产品竞争力,公司2017年相继开展晚期黑色素瘤、晚期尿路上皮癌、晚期胃癌、晚期肾癌、晚期食管癌、晚期鼻咽癌等10余个适应症的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JS002、UBP1213、UBP1211 亦分别进入不同阶段临床试验。

同时,为扩大公司产品管线,增强公司发展后劲,JS003、JS004、JS005、JS006、JS007、JS008、JS009、JS010、JS011、JS012 等新产品已经立项并相继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

挂牌以来,君实生物在新三板市场颇为活跃。

定增方面,2015年以来,君实生物在新三板共完成六次股票发行,累计融资16.18亿元;2018年2月23日,君实生物完成2018年第一期双创可转换公司债券的非公开发行,发行规模为2亿元。

二级市场交易方面,君实生物自挂牌以来持续攀升,从最初4.38元/股,截至今日,报收21.42元/股,暴涨近4倍。

创新药企如何选择?

对于创新药企,目前上市的选择基本分为A股、新三板、香港市场、美国市场。

从四大市场的情况来看,A 股市场整体上市难度最大,新三板市场相对最易。

从财务要求的角度,A股市场重盈利,境外市场重市值。 港交所新政若落地,无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也可上市。

从流程耗时角度,美国上市和新三板挂牌耗时较短, A 股最长。 2017 年 A股平均耗时 536 天,新三板平均耗时 133 天。备案制下境外市场周期较短,香港耗时约 1 年,美国约 2~4 个月。

从上市费用角度:新三板挂牌费用最低, A 股、香港、美股市场的费用率随融资规模浮动;从估值角度,四个资本市场,A股医疗保健行业估值居首位。

A股

2017 年国内 A 股医疗保健行业上市状况总体向好, 上市数量自 2013 年以来快速增长。 2017 年 A 股总上市企业数量共有 438 家, 其中医疗保健新增上市企业 42 家,约占总行业的 10%。 从 2017 年整体市场看,已上市医疗保健企业共 282 家,占上市企业总量的 8%。

目前在 A 股上市的医疗保健企业中,涉足创新药研发和产业化的企业约 50 家,占比约 18%。

美国市场

美国市场医疗保健行业企业数量占比达 19%,为各市场之首。 2017 年美股上市企业中医疗保健行业有 70 家,占比高达 19%,明显高于境内市场( A 股 10%、新三板 6%) 和香港市场( 5%)。

美国中概股中医疗保健企业多选择纳斯达克市场。 美国中概股的企业数量自 2012 年开始震荡上升,2017 年共有 27 家中概股上市,较 2016 年大幅增加 125%。 在整体美国中概股市场中共有医疗保健企业 12家, 占比 7%,且其中有 9 家是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市,其余 2 家在纽交所、 1 家在美交所上市。

在美国市场 12 家中资医疗保健股中, 有 6 家企业进行创新药研发和生产。 包括再鼎医药、万春药业、和黄中国医药、百济神州、 惠普森医药、 科兴生物。 2016 及 2017 年上市的 4 家均为创新药企业,且都是一开始就立足于创新药研发、以研发创新药为核心业务的研发型企业。

港交所

香港市场医疗保健行业上市数量平稳增长。 2017 年在香港完成上市的全部企业共有 168 家, 其中医疗保健企业 9 家。 2017 年底医疗保健企业累计 117 家,占全行业 5%。

目前共有超 1000 只中资股在香港上市,香港市场对于中概股的依赖性逐年增长。 目前香港中概股中医疗保健企业共计 64 家,占总行业的 6%, 其中开展创新药研发业务的企业占比超20%。 香港中概股中创新药企业以综合型大型制药企业为主,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强劲的研发实力和丰富的研发管线,主要包括石药集团、复星医药、丽珠医药等。

新三板

新三板医疗保健行业挂牌企业数量从 2013 年起呈井喷式增长, 2017 年出现首次下滑。 2017 年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共 2138 家,较去年减少 54%,其中医疗保健企业共 119 家,同比减少 53%。 从整体市场看,2017 年底新三板已挂牌医疗保健企业共 685 家,占新三板挂牌企业总量的 6%。

目前新三板挂牌医疗保健企业中, 涉足创新药研发和产业化的企业约 30 家( 占比约 4%~5%),大部分为研发型企业。 新三板的创新药企业中,大部分是以创新药自主研发为核心业务的研发型企业,如君实生物、泽生科技、诺思兰德等等,且该部分企业大多还未有成熟上市产品,故盈利为零甚至为负,主要通过融资来过渡创新药的前期研发阶段。

生物企业“3 H股”指南

那生物公司要如何借助制度红利实现两地上市/挂牌?未盈利生物企业赴港上市还有哪些“隐形”门槛?

首先,未挂牌生物公司需满足新三板挂牌要求,已挂牌生物公司拟赴港上市需符合香港联交所上市要求。

符合要求的生物公司可以提交上市/挂牌申请,对于未达到联交所上市财务要求的生物公司,联交所开辟了“绿色通道”。根据4月30日生效的上市新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可以豁免传统的财务指标测试。

值得注意的是,联交所为生物科技企业开辟“绿色通道”的同时也设置了相应的门槛。

概括来说:其一,产品至少已通过第一阶段临床试验;其二,上市前获得过来自资深投资者的相当数额的投资;其三,预期市值不低于15亿港元。

所谓“资深投资者”,联交所在补充指引中指出,专门的医疗健康或生物科技基金(或旗下有专门或侧重于投资生物制药领域的分支/部门的大型基金)、大型的制药/医疗保健公司及其旗下的风险投资基金、管理资产总值不少于10亿元港元的投资基金或金融机构等,以上任一投资者可视作资深投资者。

而“相当数额的投资”,联交所补充指引中也做了解释:“就市值介乎15亿港元至30亿港元的申请人而言,投资金额不少于申请人上市时已发行股份的5%;市值在30亿到80亿港元的申请人,投资金额不少于上市时已发行股本的3%;市值超过80亿港元的申请人,投资金额不少于申请人上市时已发行股本的1%。”

突破上述门槛是未实现销售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的关键。

除此之外,已挂牌的新三板生物企业发行H股除了无需在新三板摘牌及全国股转公司不设置前置审查程序及特别条件的利好之外,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其中,信息披露工作是较为棘手的难题。全国股转公司在对挂牌公司培训中强调,挂牌公司发行H股要及时披露CSRC受理材料、向HKEX递交A1、CSRC核准等重大信息,全国股权公司还要求两地信息披露同步,且披露内容从多、披露要求也会从严。

之后,国内生物企业想要发行H股并在联交所上市还需要通过中国证监会行政审批及联交所审查。证监会行政审批包括国有股权管理,外资准入与宏观调控及产业政策,合规经营,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及与本次发行相关审批。

香港联交所方面还要审查包括盈利或市值或现金流要求,管理层及控股权的延续,公众持股比例,信息披露(行业发展、业务介绍、关联交易等),财务资料及经营业务或行业的上市“适合性”。

(综合犀牛之星、E药经理人、新三板在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