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在苏州,那么一条街,街上有两座尼姑庵,一个叫风池庵,一个叫如意庵,风池庵和如意庵各住了一个尼姑。
风池庵的尼姑大约40来岁,法号叫慧明,如意庵的尼姑则要年轻一些,大约25岁,法号如松。
慧明和如松两个人虽然都是出家人,但平日并不来往,见了面也不过说一声阿弥陀佛。
这条街非常偏僻,平日里并没有什么香客,因为前年风池庵遭贼了,虽然没丢什么东西(主要是太穷了,没什么给人家偷的),但是慧明大师吓得不轻,就在庵里的外间放了一张织布机,请了一个40多岁的鳏夫来帮忙看门。
这个鳏夫唤作李海,因为慧明给他的酬劳不多,所以他就学了织布,平日里织一些布去卖,换一些钱。
李海和慧明平日里并不来往,见面也都说敬语,慧明也在里间住着,有香客来的时候才出来。
而如松一直都是独来独往,她平日里念经念得好,镇上的人也喜欢请她去做法事。
如松一般不与人来往,除了一个叫陈杰的卖菜的,如松平时很勤快,在庵里的空地上种了很多蔬菜,但是因为是出家人不方便到集市上贩卖,所以就将菜低价卖给陈杰,由陈杰挑去菜场零售。
但是如松和陈杰并无多余的往来,见面都是客客气气的。
有一日,有一个人在庵外面的河里发现了一具死人,是一个五十来岁的穿着锦服的男子。
他趴着浮在水中,背后有一个大口子,伤口已经被水泡得发白。被人发现后报了官。
当地的知县姓刘,刘知县带着仵作和手下过来查看,经过仵作勘验,这个人死了有十个时辰了,也就是说他是头一天中午遇害的。
刘知县的阵仗惊动了风池庵的慧明和李海,两个人都跑出来看热闹,但是他们依然站得远远的,看起来很是客气疏离。
刘知县看到如意庵的大门紧锁,就问里面的人去哪了,慧明摇了摇头,表示从昨天起就没看见如松。
这下刘知县怀疑是如松杀了人后跑了,就让手下去查问,一问才知道如松去了镇里面给一个富户做法事。
就在他们准备去把如松拘来的时候,如松回来了,刘知县问她昨日去了哪里。
如松不想透露请她做法事的那家人的信息,就说的含含糊糊的,刘知县越看越觉得有诈,就问她有无证人证明她昨日出了门。
如松想了想,便说道:卖菜的陈杰可以作证,昨日早晨他来割菜,恰好遇到我锁了门出去。
刘知县让手下人将陈杰带过来,谁知陈杰一口咬定没看见如松出门,反倒看到这个男人进了如意庵。
如松气得结结巴巴地骂陈杰,说他空口白牙污蔑好人。
可是陈杰却说得很清楚,说这个男人背着一个包袱进的如意庵,进去以后就没见出来。
刘知县把如松关进了牢里,但是任凭怎么问,如松就是不承认自己杀了人,这下刘知县也纳闷了,看如松坚决的样子确实不像凶手。
刘知县将手下人喊来,让他们偷偷埋伏在风池庵的旁边,注意观察那边的动静。
第一天,一切如常。第二天,一切如常,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风池庵那边一点动静都没有,慧明和李海依旧一个人住在里间,一个住在外间,毫无逾矩的行为。
就在手下们都怀疑刘知县的判断时,第六天天刚刚黑下来,就看见陈杰拎着一个包裹鬼鬼祟祟地进了风池庵。
陈杰一进去就把慧明和李海叫了出来,说到:这么多天了这个小蹄子还没放出来,想来是吃不了牢里的苦认罪了,我带了一些卤肉和酒,今晚咱们吃了以后大被同眠,岂不快哉!
慧明和李海连连点头,三人到了选中的石凳上,借着烛光开始吃喝。
刘知县的手下赶紧跑回去告诉了他,刘知县马上带着官兵冲了进来,将三人拿了。
也不知是不是做贼心虚,刘知县的惊堂木一拍,陈杰就吓得跪在了地上,将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
原来慧明是个六根不净的出家人,风池庵并没有遭过贼,而是她和鳏夫李海勾搭在了一起,为了掩人耳目才故意让李海来看门的。
白天他们形同陌路,晚上却如同夫妻。后来陈杰来帮如松卖菜,慧明看上了他,竟然也将他勾到了手。
但是陈杰心里却更中意年轻貌美的如松,只可惜如松是真正的出家人,从来不给陈杰机会,陈杰暗自怀恨在心。
那一天,一个从外乡来的香客来烧香,他一开始进的便是风池庵,慧明看这个人衣着华丽,又背着包裹,就知道他是个富贵人,于是就对他抛了媚眼。
谁知这外乡人也是个不得体的,三两下被慧明勾了魂,就和她裹到了一起。但是慧明并不是图色,毕竟这外乡人已经五十来岁了,她图的是财。
趁着这人酣睡之时,陈杰和李海将这人害了,因为陈杰心里恨如松,就想到了栽赃如松的办法。
后来如松果然坐了牢,这三个人就取出了埋在墙根处的脏银,准备大肆花销,也怪他们沉不住气,竟然买了酒肉来吃,这才被刘知县抓住了。
后来慧明、李海、陈杰被斩,如松也得以洗刷清白,但是她却离开了如意庵,没有人再见过她。
二妮有话说:
尽管是出家人也不能完全跳出三界外,就像如松,尽管她不理俗务,但是却难免被别人陷害,所以这可能也是她离开如意庵的原因吧!
至于慧明三人纯粹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特别是陈杰,因为得不到如松,所以他就要毁掉,这种人简直太可怕了。
幸亏刘知县没有偏听偏信,否则尼姑如松可就冤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