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可谓是大明朝的模范“小弟”,一直通过定期向中国朝贡来维持与中国的宗藩关系,而且在明朝觉得藩属国朝贡太频繁空耗钱粮后,原本命朝鲜二三年一朝贡就行,但是朝鲜却仍坚持一年朝贡一次。后金崛起之后,朝鲜也全力配合明朝与女真人作战。

但是,一开始,朱元璋的洪武朝时期,同样都是新建国的大明与朝鲜的关系却并不融洽。至少在朱元璋这边,就一直毫不掩饰自己对朝鲜的不满。朝鲜的国号是朱元璋定的,可是朱元璋就是不封李成桂为王,而且还屡次威胁要发兵讨伐。

究其根本原因,一则是中原初定,但辽东元朝余孽多有盘踞,朱元璋对于新兴的朝鲜国和反复无常的高丽人不信任。二则是取代高丽王的李成桂乃是窃国之人,作为疑心病极重的皇帝,朱元璋当然不会给乱臣贼子好脸色。

早年间 朱元璋和高丽人是结过仇的

朱元璋还是草根造反派的时候,就与朝鲜半岛有过交集,当时还是高丽国。

最后完成草根逆袭的朱元璋,虽非红巾军嫡系,一开始弱小时却也打着红巾军的旗号行事。

而红巾军与高丽人则在1354年就有过遭遇战。

元朝至正十四年,丞相脱脱发兵南征起义军,号称大军百万,其中就有征发的高丽军民。

明朝三十七大暗史(对待明朝铁杆小弟)(1)

高丽兵马画像

“太师脱脱领兵八百万攻高邮城, 柳灌等赴征, 军士及国人高丽在燕京者总两万三千人以为前锋。”——《高丽史》

十一月,元军与张士诚在高邮大战,朱元璋力主救援张士诚,

朱元璋曰:“六合破,滁不独存,唇齿也,可以小憾而弃大事乎?”——《通鉴》

郭子兴麾下诸将都不愿意与元军作战,最后是朱元璋率军出征。

而在元军中就有高丽军。《高丽史》称高丽军“累战六合城”,“血战淮安城”等大小二十七战 。

淮安之战是高丽军在中原打的最凶的一战,

“御贼淮安路,累战于八里庄,又泗、和等州贼八千余艘围淮安城,昼夜力战,却之。贼复至,莹身被数枪奋击,杀获殆尽”——《高丽史·崔莹传》

提到的和州就是朱元璋抢占的地盘,当然《高丽史》是朱元璋死后才由朝鲜人写的,不然知道自己在朝鲜史书中被称为“贼”,按照朱元璋最怕人揭短的脾气真能发兵去打一场灭国之战。

朱元璋在位时曾大兴文字狱,文书中有“光”和“则”都会被砍头,因为他认为这是讥讽他当过和尚,做过贼。所以被后人称为“表笺之祸”,朝鲜虽然是外邦也未能幸免。

朱元璋曾经四次从朝鲜的文书中挑毛病,关押使臣,要求朝鲜将写文书的人绑来送死,而能起草这种文书的,都是朝鲜的重臣。

朱元璋说了 乱臣贼子 人人得而诛之

李成桂能篡了高丽的位,间接还是因为得到了红巾军的帮助。当然这种帮助是带引号的,实则是北伐的红巾军占据辽东后二次征伐高丽。

正是在红巾军征讨高丽的战争中,英勇善战的李成桂脱颖而出,在决定性的开京之战中,李成桂率领二千精兵为先锋,最先冲入了城中。

此战过后,李成桂就为高丽王所赏识,成了手握重兵的一方大将。并最终拥兵自重。

明朝三十七大暗史(对待明朝铁杆小弟)(2)

李成桂画像

而此时高丽王又帮了李成桂一个大忙。

虽然大明朝建立了,但是东北的蒙元势力仍然强大,高丽国就跟个墙头草似的,时而亲蒙元,时而臣服大明。朱元璋被气得没法,痛斥高丽使者,

“所恃者沧海耳,不知沧海与我共之。尔如不信,朕命舳舻千里,精兵数十万,揭帆东指,虽不尽灭尔类,岂不俘囚其大半,尔果敢轻视乎 !”——《明太祖实录》

等到了洪武二十年,蒙元在东北的势力已经土崩瓦解了,可是高丽王王禑却脑袋瓜一热,竟然想和大明朝掰掰手腕,以崔莹为八道都统使、昌城府院君曹敏修为左军都统使、东北面都元帅李成桂为右军都统使,进犯辽东。

李成桂自然不傻,跟已经占据辽东大势的大明朝作对那是找死,于是干脆在出兵途中回师京城,废了高丽王,立了一个傀儡。

已经当了二十年皇帝,杀戮了无数功臣的朱元璋,自然是对这样的野心家欲诛之而后快了。

“以《春秋》论之,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朱元璋的大棒 国号给你定了 却不封你为王

不过对于反复无常的高丽人,朱元璋也懒得管,而且对于朝鲜半岛也兴趣缺缺,甚至听从了李成桂的请求,将原本要设在半岛北部的铁岭卫撤置到了鸭绿江西。

明朝三十七大暗史(对待明朝铁杆小弟)(3)

明朝的辽东都司

朱元璋对于朝鲜的看法,自己说得很明白,一个奸诈的小邦,只要安分点就行了。

“远夷小邦,固宜不与之较,但其诈伪之情,不可不察 。 ……惮各安分 , 毋生觉端。”——《明太祖实录》

李成桂自然不会安分守己,最终改朝换代。但是他也知道,自己想要守住夺来的政权,需要和大明朝搞好关系。于是就请求朱元璋钦定国号。朱元璋倒是没拒绝,在“朝鲜”和“和宁”之间选了朝鲜。

“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体天牧民 ,永昌后嗣。”——《明太祖实录》

但是,朱元璋很明显是不待见李成桂这个篡权者,虽然钦定了国号,可是与之相应的应该赐给李成桂的国王印信和诰命却一直不给,这就等于是不再承认朝鲜是大明朝的藩属国。

朱元璋的理由是很充分的,就是高丽国也好,朝鲜国也好,他都不信任,

“顽嚣狡诈……来文关请信印、诰命,未可轻与。”

朱元璋当时将李成桂折磨的欲仙欲死的。

在钦定了朝鲜国号后,李成桂当然要上表谢恩。因为朱元璋没给他封王,所以李成桂只能自称,“权知国事”。

朱元璋一看奏表就火了,说我都允许你们改国名了,你怎么还说什么权知国事,是不是有什么图谋?

朝鲜使臣当时就懵了。因为在明朝的朝贡体系之下,没有被封王的只能自称权知国事。

使臣就叫屈,“臣愚以为未蒙颁降国王名爵,未敢擅便称王,实无奸侮之心。”

这点上朝鲜还是有理的,可是朱元璋不管这些,差点把使臣给乱棍打死。

朱元璋卡着李成桂自然有着对篡位者警告的意思,但另一方面,朱元璋也是在敲打李成桂,你小子别总窥觑辽东我大明领土和百姓。

李成桂北进的野心是朱元璋不能容忍的

高丽人也算是见惯了中原王朝的改朝换代,而且无论哪个朝代兴起,尤其是唐朝以后,地处一隅的它都是附庸的地位。不过每到权力交替时,高丽人总会想着去辽东捞点肉吃。当然,又每每都被揍回去。

明朝三十七大暗史(对待明朝铁杆小弟)(4)

元朝时的高丽版图

元末乱世,高丽人再次野心膨胀起来,侵吞了本属于大元朝的半岛土地后,将势力扩展到了鸭绿江边,而李成桂正是高丽人北进的尖刀。

即便是大明朝建立,因为东北地区仍有众多蒙元余部,所以高丽人也没有放弃对辽东的蚕食。这种蚕食,土地只是其一,更主要的是对人口的掠夺,“延千里,皆入版籍。”

当时的辽东,在几方大势力夹缝间生存的是女真人,而高丽人就与一直就女真人口与大明进行争夺。

朱元璋诏谕辽东都司“招抚鸭绿江以东夷民”,而李成桂则是将蒙元鸭绿江两岸属地的女真人直接打包带走,

“东至皇城,北至东宁府,西至海,南至鸭绿江,为之一空。“

甚至大明朝都建立二十多年了,李成桂仍然坚持其北进的战略。

“辽东都指挥司奏:谍知朝鲜国,近遣其守边千户,招诱女真五百余人,潜渡鸭绿江,欲寇辽东。”——《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六年六月》

当时李氏朝鲜虽然承认自己是明朝的藩属国,却要将女真人变成自己的附庸部民,也就是将明朝这个宗主国的一部分变成自己的。

明朝三十七大暗史(对待明朝铁杆小弟)(5)

明朝版图可见与朝鲜已以鸭绿江为界

朱元璋对此自然震怒,威胁之意凿凿。

“又将昭告上帝,命将东讨,以雪侮觉之两端 。若不必师至三韩,将所诱女真之人全家发来,并以往女真大小送回,朕师方不入境。”

不过朱元璋对于辽东塞外之地,实则兴趣缺缺,所以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只是提出口头警告罢了。

“朕非不能伐之。古人有言,不勤兵于远,所以不即兴师者。”

但虽然朱元璋不愿意大动干戈,却也一直不封李成桂为朝鲜王,两国间的朝贡也就断断续续,而伴随朝贡的贸易的中断直接影响了朝鲜半岛的经济民生,李成桂后来被儿子们造反,很难说是不是与其一直得不到明朝封王有关。毕竟他的头上没有明朝这个保护伞。

物语说

虽然李氏朝鲜后来一直是大明朝的铁杆小弟,但是在朱元璋的洪武朝,双方关系却是越来越疏远。其关键原因,就在于李成桂窥觑辽东土地人口的野心,没有得到朱元璋真正强力有效的遏制。

朱元璋的洪武朝定都在南京,一方面国内百废待兴,另一方面辽东之地实在是过于偏远,对于大明无足轻重。所以朱元璋不愿意劳民伤财地大动干戈。

而当明成祖朱棣继位之后,双方关系迅速升温。理由也简单,因为永乐大帝将都城迁到了北京,离朝鲜半岛实在的太近了。李氏朝鲜方面自然而然地就自己掐灭了其野心。

参考资料《明史》《明太祖实录》《高丽史》《李朝实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