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姑奶奶(哎哟我的小姑奶奶)(1)

我是你姑奶奶(哎哟我的小姑奶奶)(2)

我昨天看有个网上的人提问,问这个北京人说话“我的小姑奶奶”是什么意思,这姑奶奶指的是什么身份。

有人就答,告诉说姑奶奶就是爷爷的姐妹,所以“小姑奶奶”就是爷爷最小的妹妹,因为是最小的所以受宠,辈份儿又大,小辈儿都得让着云云。

好嘛,这答案真叫一个望文生义。

北京胡同里的大妞们,跟人斗嘴的时候,喜欢自称“姑奶奶”。“豆汁儿怎么了,姑奶奶我就好这一口!”

瞅瞅,这话一甩,落地有声,一点不输给老爷们儿。

有的人不懂,心说你一个小姑娘,才多大,充什么姑姑、奶奶?

哎,这说话的就是不知道北京的习俗了。“姑奶奶”在北京,还真就可以是姑娘家用的词儿,北京不是有“爷文化”么,这“姑奶奶文化”就是对着来的。

来自旗人文化的“姑奶奶”

当然,在北京话里,爷爷的姐姐或者妹妹,按字面的叫法,也不是不能说“姑奶奶”,但是,老北京语境里大部分的“姑奶奶”,却不是现在人理解的意思。

我是你姑奶奶(哎哟我的小姑奶奶)(3)

北京话受旗人文化的影响比较深(这里不特指满族,旗人里还包括汉族和蒙古族,很多汉八旗和蒙古八旗的旗人在建国后改回了原民族,但保留了旗人文化),旗人家庭里,不管奶奶叫奶奶,而是叫太太,管妈妈又不叫妈妈,反而叫奶奶(子女叫额娘)。

听着晕?要是您看过《红楼梦》,就不至于记错了。在红楼梦里,因为贾珠已经成家,所以是“爷”,贾珠的妻子、贾兰的妈妈李纨,是奶奶,同辈的凤姐也是奶奶;贾兰的奶奶王夫人是太太;那贾兰的祖奶奶贾母呢,就升级为老太太了。您这么记,绝对错不了。

旗人不管女主人叫妈,是因为过去管家里的女性佣人叫“老妈子”,称呼请来给孩子喂奶的女人叫“奶妈”,更有轻佻的叫“小奶妈儿”,这么一来,要是又管女主人叫“妈”,就显得主人和佣人一个称谓了。所以当家女主人就给抬成了“奶奶”,而当家奶奶在丈夫家的女性亲属们,为表关系,则加了个“姑”字。(建国后,满族百姓也改为了直接叫母亲为妈妈。)

我是你姑奶奶(哎哟我的小姑奶奶)(4)

所以这您就该明白了,正所谓“没出门儿,大三辈儿”,这“姑奶奶”,和辈分、年龄,不直接相关,只要是旗人女孩儿,都叫姑奶奶。老一辈的叫老姑奶奶,少一辈的叫少姑奶奶,小一辈的叫小姑奶奶。父母可以管女儿叫姑奶奶,兄嫂可以管妹妹叫姑奶奶,所有娘家人都可以称本家族嫁出去的女儿为“咱家姑奶奶”。

而真正爷爷的姐妹,要是嫁了人,就不是姑奶奶,得叫“姑太太”了。

老北京的姑奶奶为什么那么牛?

老北京都知道,旗人家庭是比较宠女儿的,在清代旗人中,没有出嫁的少女地位那是相当的尊贵,特别是大户人家,更是对自己家里的“小姑奶奶”们各种迁就、放纵、娇惯。

要放在现在来说,这倒是有点“生男生女一样好”的意思。重男轻女的风气,在老北京一直根儿扎得不深。

为什么呢?一言以蔽之,旗人家的女孩儿,能当家掌权。

我是你姑奶奶(哎哟我的小姑奶奶)(5)

其一,旗人的女儿都可以参加选秀,所以未嫁的姑奶奶有着无限的可能,谁知道今天的格格是不是明天的娘娘呢?到时候一人得道,那是鸡犬升天哪!所以家里即使是父母也得对姑奶奶们好言好语的,兄弟们就更不用说了,都得让着,兄弟们娶了媳妇,姑奶奶们就是“大姑子、小姑子”,弟媳妇儿和嫂子们,自然也得陪着笑脸儿,您看凤姐横不横,可探春一生气,凤姐照样只能哄着这位三姑娘,谁让探春是贾府的姑奶奶呢。

其二,父亲在外,母亲主内的家庭结构里,旗人家的姑奶奶们都得帮着母亲当家,顺便学学以后嫁了人当家的本领,时间长了,自然见世面、会管事,早早练就了一套能耐。

清朝后期,慈禧掌权,这位叶赫那拉家的姑奶奶更是拉高了旗人家庭女孩的地位。而且,随着战乱,旗人兵丁在战场上死伤不少,很多家里就剩女的了。于是姑奶奶们得代替兄弟,撑起整个家,抚养弟弟妹妹长大,给老人送终,这些义务都尽完了,自己才能嫁人。

我是你姑奶奶(哎哟我的小姑奶奶)(6)

前期不定哪天就变成了宫里的凤凰,后期不得已掌了管家的大权,这个习俗延续下来,北京女孩儿们的地域性格就形成了:有里有面儿,独当一面,各种能扛事儿。

嫁了人以后,姑奶奶们在婆家,那还是得伺候公婆,不过对娘家来说,却不会“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自家姑奶奶回了娘家仍然尊贵,每年农历二月二,旗人家庭要接姑奶奶回门儿,姑娘回家时,胡同里就会此起彼伏的响起各种招呼:“哟,大姑奶奶回来啦,昨儿还念叨你呢!”“大姑奶奶快点进屋吧,你家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着你呢!”“大嫂子这回你乐了吧,你家大姑奶奶回来啦!”这种娘家永远是你家的亲情,在那样的时代,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不规矩”的姑奶奶

和旧中国整体对女性三从四德的要求相比,老北京的姑奶奶们是有点儿“离经叛道”的,尤其到了清朝末期,更是明显。

据说,清末时北京城南一带的茶楼、酒馆、戏院、球房,无不夹杂着姑奶奶们的衣香鬓影。逢年过节,姑奶奶们还要盛装艳服,到茶棚、戏院中男女混坐,毫无顾忌。于是清代北京有谚语云:“鸡不啼,狗不叫,十八岁的大姑娘满街跑”,就是说的这种景况。

我是你姑奶奶(哎哟我的小姑奶奶)(7)

姑奶奶们的这些“不规”之举,在当时也受到了不少卫道士的非议。有人就作诗讽刺:“狂且四面坐中央,目电频加白面郎。说是名门还北里,教人纳闷是新妆。”京师警察厅甚至还贴出过告示,明令茶棚必须男女分坐。于是又有人写各种打油诗道:“隔座娇音唤吃茶,渴犹未解眼先花。而今事事皆皮相,第一须生好脑瓜。”“警察巡逻也太勤,茶棚男女座须分。目中各有阴阳电,空向晴天激雨云。”“只恐浪蜂狂恋花,安排警察去巡查。指挥棒子迎头击,打散鸳鸯却是他。”

这些有闲功夫去玩儿的,大都是官宦富家小姐,普通旗人家的姑奶奶没钱赶这个高级的时髦,不过她们也能享有民人家庭女孩儿所没有的特权。和裹了小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人家相比,京城普通旗人家时兴姑奶奶外出采购。据说慈禧少时就经常出去买买买,当时这位姑奶奶常常挎着篮子,到东城一家店铺购买食物,掌柜的很喜欢她,还常常捏捏她的鼻子开玩笑。当然,掌柜的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慈禧姑奶奶垂帘听政时,一次与人闲谈,偶然问起这家店铺,掌柜的闻讯,吓得赶紧携家逃之夭夭了。

我是你姑奶奶(哎哟我的小姑奶奶)(8)

姑奶奶们倒是也不能一直在外面浪,等到了婚龄,不定哪天,您逛完庙会一回家,就被告知已经被父母订婚了,从这以后,姑奶奶们就进入了“小定”阶段,不能再乱跑了,美其名曰,“收收性子”。等婚事儿办完,姑奶奶们升为当家奶奶,才能再恢复各种户外娱乐。——话说回来,在娘家管家那是实习,嫁人就正式上岗了,当管家奶奶也不容易,累着呢,看看凤姐就知道啦!

今天的北京姑奶奶

随着文化的交融,“姑奶奶”逐渐成了北京话(还有东北话)里的一种特定称谓,如今无论什么民族的老北京,都有管自家女性亲属叫姑奶奶的说法,尤其是自己姑娘,那更是捧手里怕摔了,含嘴里怕化了的小姑奶奶。

当年姑奶奶们的雷厉风行,见多识广,也被继承了下来,慢慢的,“姑奶奶”就成了北京女孩天不怕地不怕的象征,觉得自己厉害的大妞,有时候就会以“姑奶奶”自居。

我是你姑奶奶(哎哟我的小姑奶奶)(9)

但我们要说的是,咱老北京的姑奶奶,绝对不是撒泼打滚的泼妇,姑奶奶们,都是知书达理、持家守业的能耐人,家里的事儿,要能事无巨细,外面的事儿,要能撑得起面儿,碰到不讲理的,能伶牙俐齿怼回去,自己做错了的,也能干脆认错儿。

所以啊,这声“姑奶奶”,也不是白叫的,姑娘们,想自称姑奶奶,咱可一定得当得起才行。

转自:正阳书局砖读空间 (id:zysjzdkj)

原创内容 以获取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