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团演出台下空无一人(许昌市青年豫剧团)(1)

【许春梅的戏剧人生(10)】

许昌市青年豫剧团‖老家许昌

文‖葛国桢

【欲欣赏“许春梅的戏剧人生(9)”的精彩内容,欢迎点击以下链接:鄢陵百花戏校诞生记】

杨树湾戏校离不开能导、能教又能演的戏剧全才汪如意,许春梅之所以敢下决心创办戏校,并当了戏校的法人代表,全靠这个多才多艺的“靠山”在背后撑腰。

1987年元月,汪如意从县剧团退下来后,一心扑到了百花戏校的教学和管理上。他一方面抓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另一方面结合自己大半生的舞台实践,抓紧排练剧目。先有许春梅负责排练了《断桥》《双射雁》两个折子戏。随后汪如意又排练了《三哭殿》《血溅乌纱》两个唐派代表剧目,后来还排练出了连台本戏《小红袍》四部。

1988年9月1日,杨树湾“百花戏校”已经创办两周年。为了办剧团,许春梅提前几个月着手准备剧团的服装、道具、音响、灯光等。顾群老师经多方考察联系,最后花6万余元,在河南省豫剧院二团舞美工厂置办了一个县级剧团应有的全套舞台装备,除服装外还有大幕、二幕、边条、灯光、音响、布景、字幕机等。

为了凑齐这6万元,许春梅全家拿出所有积蓄后还有较大差额。许春梅又厚着脸皮向亲友熟人东借西挪,最后不得不向银行贷款。

豫剧团演出台下空无一人(许昌市青年豫剧团)(2)

唐喜成老师听说后,拿了5000元。许春梅的小妹许爱梅夫妇也拿出了5000元。困难时刻见真情,老师、亲友们的情义让许春梅终生难忘!

1988年7月份,新买的全套戏装运到了杨树湾村,戏校要在村里进行“亮箱”展演,三天四晚演出十场大戏。

演出的戏校学生大都是十五六岁的青少年,他们穿起崭新的蟒靠、服装,青春焕发,英姿飒爽,再加紧凑的唱念做打,获得台下上万名老少爷们的阵阵掌声和叫好声!

百花戏校办学正式结束。戏校54名优秀学生,加上许春梅、汪如意、他们的儿子汪革、电工、音响师傅、炊事员等共60余人,成立了“百花豫剧团”(后更名为“许昌市青年豫剧团”),开始对外演出。前一年多时间里,他们演出的范围多在河南省中部,鄢陵县和附近的许昌、禹县(今禹州市)、尉氏、汝南、上蔡、扶沟、西华等地,演出效果和经济收入都还不错。

从1990年下半年至1996年11月,6年多时间里,许春梅和汪如意带领剧团一直辗转演出于山西长治、晋城一带,演出地点主要在县、乡农村地区。

豫剧团演出台下空无一人(许昌市青年豫剧团)(3)

许春梅所在剧团的到来,让当地群众耳目一新,晋东南地区的百姓,对豫剧的喜爱程度,有时甚至超过了本省地方剧种。剧团每到一地,当地群众都会送来肉,油,蔬菜粉条,豆腐,烟酒糖果,还上台给演员披送被面等,场面很是让人感动!

许春梅特别重视剧团的整体形象:对服装鞋帽道具箱进行统一订制,编上号码。要求每2至3个学生有一个共用木箱,用于装自己的被褥,衣物。木箱的尺寸,大小,颜色和服装道具箱一模一样,也都编上号。冬天每人一件军大衣,着装整齐的演职人员队伍,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气息。

在山西演出6年多,逢有重要演出,许春梅在河南豫剧院当演员的大儿子汪波,都要组织省剧团一帮武打演员到场助兴演出。这些武打演员过硬的功夫,引得台下叫好声、鼓掌声一阵接一阵,台上台下掀起阵阵高潮……

二年办校,八年带团,十年当中,汪如意负责戏校和剧团的排练演出,和二儿子汪革一起担任主演。

豫剧团演出台下空无一人(许昌市青年豫剧团)(4)

许春梅作为戏校和剧团的法人代表,作为这些十八岁以下孩子的监护人,主持剧团内的全盘工作,打外交,跑台口,保证60余人的工资不受影响,担子重,责任大,压力也大。那时许春梅定下的工资分配原则是:团内演职人员的整体工资收入水平不能低于县剧团的标准,而且要略高于县剧团。

除了精心培育这些孩子外,古道热肠的许春梅还热情接收了不少原新县豫剧团解散后,办民营剧团失败的演员及乐队同事,还接收了鄢陵县豫剧团退休的一些演员,让他们多拿一份工资,弥补家庭收入的不足……

办校、办团历时十年,孩子们从入校时的一群懵懂少年渐渐长成了有艺术素养艺术情怀的青年,汪如意和许春梅也渐渐步入花甲之年。1996年11月下旬,在郑州西郊一个城中村举行了最后一次演出后,许春梅和汪如意创办的“许昌市青年豫剧团”宣布停办!

【未完,明天请继续欣赏“许春梅的戏剧人生(11)”的精彩内容】

豫剧团演出台下空无一人(许昌市青年豫剧团)(5)

【作者简介】葛国桢,河南鄢陵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政协特聘文史资料撰稿员,许昌市政协文史研究员,许昌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曾发表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史类作品百万字,出版《燕子飞来》《九万里风鹏正举》《我的乡土我的村》等著作十余部。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