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我打开QQ,发现一个湘西的男生发来一条坦白说:“最适合做老师”。当老师是我的心愿,如此准确地击中我心,让我对QQ有点刮目相看。因为对我而言,虽然没有卸载QQ,却也很少用,一方面因为圈子的人多是通过微信沟通,另一方面QQ实在太不争气,每次打开QQ,最近对话列表里都是一些被强制关注的公众号发来的杂七杂八垃圾信息,看得人眼花缭乱心烦气躁。之后我又陆陆续续收到几条坦白说,也会给别人发坦白说,因此每天打开QQ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期待能收到更多惊喜。
坦白说是腾讯QQ今年引入的新功能,在对话列表里打开坦白说页面,根据它提供的描述,如“沉浸在书海中的学霸”、“想陪你度过春夏秋冬”、“邻家女孩”、“好友列表中最美的”等等,选择与此相符合的好友即可对他“坦白”。如果不符合描述就换一批好友或者换下一个描述,经过一定分享和积累,就可以获得一张“非你莫属”卡,向自己指定的好友发送坦白。用户可以在”我收到的历史坦白说“里与匿名好友聊天,也可以在”好友收到的历史坦白说“里看别人怎么描述你的好友。
其实坦白说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它与QQ之前的秘密和悄悄话功能很像,都是以匿名的方式跟别人进行聊天。但悄悄话功能并未引起太大的关注,现已被关闭。坦白说火了,除了运用匿名心理,也利用了标签化下用户的窥私心理和求关注的心态,从而吊起用户的好奇心和参与感。
人们天性喜欢八卦,手指一弹,就能轻易评价别人,还能围观到别人对别人的评价,从而综合地了解这个人的品性。收到好友的“坦白”又能满足自己求关注的心理,在朋友圈里也常见有人秀自己收到的坦白标签。
但坦白说与此前的悄悄话功能有什么区别呢?悄悄话完全匿名,没有任何提示,人们也就不费力去猜对方是谁。而坦白说会给出一定的提示信息,如一个来自长沙的女生、一个处女座的男生、一个认识3个月的男生等。这种有似露非露的状态最容易勾起人们的好奇心,坦白说刚推出时,有一些bug被人利用去破解对方身份。有需求就有市场,坦白说将人们的好奇心理运用到极致。淘宝上有破解产品和服务,甚至催生了一个新的谋财之道,专门为人破解坦白说身份。
悄悄话可以直接与想要对话的人发信息,而坦白说必须在给出的标签下选择与此相符合的好友,如果不符合便要不停地更换。为了给某个特定的人坦白,必须要先对其他人进行坦白并分享,才能获得一张“非你莫属”卡,向特定的那个人坦白。因此,将很多人被“拉入”坦白说,甚至几百年没冒泡的人也被炸出水面。悄悄话是一对一的私密交流,而坦白说为了实现是一对一的交流必须先进行“一对多”的沟通。
标签功能满足了人们的窥私欲和被关注心理,提示功能将人们的好奇心吊到极致,不能直接坦白的“交流阻碍”设置将坦白说的参与范围大大扩大。
很明显,坦白说功能推出的目的是为了提高QQ活跃度,实现营收。目前QQ的主要用户仍是以95后、00后的年轻人为主,很多QQ老用户早已转战其他社交媒体平台。虽然腾讯做出了不少努力,但仍避免不了用户流失和活跃度降低的显示。坦白说刚推出时,引起QQ空间和朋友圈的一阵火爆,现在参与的人数也不少,数据显示,每天参与坦白说的用户数量在千万级别。
虽然坦白说将很多不冒泡的老用户炸出来,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项功能。对于一些成熟、爱清静的理性人而言,并不喜欢QQ上杂七杂八的消息提醒和无缘无故被人评价。坦白说,仍然是一项年轻化的功能,巩固的还是原来的年轻用户群体。
在坦白说中玩得不亦乐乎,竟没意识到腾讯的别有用心。大数据技术下的算法个性化服务,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营销效果,也受到不少用户的青睐。但大数据服务的前提在于建立一个庞大的基础数据库,因此,必须对用户数据进行收集,用户的数据也将越来越有价值。用户信息的过度收集、运用和暴露,已经引起了用户对自身隐私保护的顾虑。
但腾讯开发坦白说功能一举两得,一方面新的交流、娱乐方式可以提高活跃度,另一方面又可以变相地收集用户信息,只不过这种新颖、有趣、潜伏的方式,很难被人察觉和诟病。因为,腾讯自身并没有主动去收集用户信息,只是让通过利用用户给别人贴标签,和别人对自己贴标签,让用户自己主动交出别人的信息偏好。
小编作为一个非常关注隐私的人,刚开始也没看破这点。虽然我无法评判腾讯这种行为在多大程度上侵犯了个人隐私,但腾讯这种新型、巧妙的收集个人信息的方式非常值得重视。有人会觉得这样有点反应过度,但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个人隐私也不是一天被泄露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