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公九谏》里提到一件事:

武周皇帝武则天某天做梦时与大罗天女下棋,“局中有子,旋被打将,频输天女,忽然惊觉”。翌日上朝时,武则天让狄仁杰帮她解梦,狄仁杰的解释为“局中有子,不得其位,旋被打将,失其所主”。武则天恍然大悟,遂立李显为太子,将国祚归还于李唐。

唐朝象棋经典对局(竟然改变了唐朝的国祚)(1)

那么,武则天与天女下的棋究竟是什么棋呢?

从“打将”一语来看应该是象棋。由此可见,早在武周时期就已出现了象棋。当然,这里所说的象棋,是现代意义上的象棋。象棋这个名称的由来,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不过当时的象棋意为用象牙雕刻的六博棋子,即“蓖蔽象棋,有六簿些;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从玩法上来看,与后来的象棋有极大的差异,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与演化关系。

因此,现代象棋的起源并非战国,而是唐朝。

不过,唐初虽然已出现现代意义上的象棋,但玩法细节上却仍与现代象棋有较大的差别。最显著的一个区别,就是早期的象棋中没有“炮”这个棋子。“炮”之所以能出现在象棋中,还要得益于《玄怪录》的作者牛僧孺。

这位引发了“牛李党争”的政治人物,从政闲暇之余热爱下棋,并设计了“炮”这枚棋子。当然,这一时期的“炮”并不是火炮,而是投石车。那时炮这枚棋子,并不会写作“炮”,而是写作异体字的“石包”。

唐朝象棋经典对局(竟然改变了唐朝的国祚)(2)

由于,没有史料详细描述当时的象棋,所以我们无从知晓唐代的象棋玩法与现代象棋有何异同。文献中象棋的“定型期”是在北宋,时人在宝应象棋的基础上,改良了象棋的玩法,发明了与现在规则相同的象棋。在今开封地区,曾出土过一套完整的北宋铜象棋。

北宋第一位深入研究象棋的名家为洛阳人尹洙,这位被誉为河南先生的象棋名家生前著有多部棋谱。尹洙的所有棋谱中,最出名的便是《象戏格》。

根据这部象棋书来看,北宋时期流行的象棋玩法有很多种,我们所熟悉的不过是当时最流行的一种罢了。在当时,最主流的玩法便是横九路纵九路,棋子中包含车马相士将炮卒七种的象棋玩法。

当时的象棋做工十分考究,正面是阴刻的文字,背面是生动的图案。“将”的背后画着威风凛凛的将军,腰上佩戴宝剑;“士”是女将军,穿着戎装和长裙;“象”就是一头大象;“车”则是套着马的战车;“马”是飞驰的骏马;“炮”是被发射出去的擂石;“卒”是严阵以待的士兵。

和今天的象棋相比,北宋的象棋没有“楚河汉界”。我们知道,“楚河汉界”说的是荥阳广武山。公元205年,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于此处对峙,双方以鸿沟为界二分天下。《史记》有云“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这道鸿沟,便是象棋盘上的楚河与汉界。

唐朝象棋经典对局(竟然改变了唐朝的国祚)(3)

不过,虽然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秦末汉初,但北宋初期的象棋盘上却并未出现楚河汉界。北宋洛阳“二程”之一的理学家程颢曾写过一首名为《咏象戏》的诗,曰:

大都博弈皆戏剧,象戏翻能学用兵。

车马尚存周战法,偏裨兼备汉宫名。

中军八面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

却凭纹楸聊自笑,雄如刘项亦争闲。

从这首诗中我们能够看到“河”与“刘项”的字眼,可见程颢看到的象棋就已出现了楚河汉界。不过,楚河汉界究竟是在何时加入到象棋棋盘中的,却已不可考证了。

到了元、明、清时期,象棋已经成为一种风靡坊间的游戏。象棋的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许多下棋的名家总结了象棋理论,著作棋谱。当时比较出名的棋谱,有《梦入神机》、《金鹏十八变》、《橘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象棋谱》等。

唐朝象棋经典对局(竟然改变了唐朝的国祚)(4)

在世界上总共有四大棋类: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将棋,中国象棋便是其中之一。可以说,象棋充分展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几乎可谓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在象棋棋盘上,有名为“中军帐”的九宫格,还有象征着士大夫阶层的“士”位。代表了文官的“相”从不僭越国界,而代表了士兵的卒一往直前无法回头,这些规则皆映射了我国古代的某种封建制度。

新中国成立之后,象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56年,象棋成为国家体育项目。以后,几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比赛。1962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下属组织——中国象棋协会,各地相应建立了下属协会机构。40多年来,由于群众性棋类活动和比赛的推动,象棋棋艺水平提高得很快,优秀棋手不断涌现,其中以杨官璘、胡荣华、柳大华、赵国荣、李来群、吕钦、许银川等最为著名。

参考资料:

【《中国象棋起源》、《梁公九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