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者》不是我们熟悉的全盘视角,而聚焦李大钊先生最后的几十个小时。

通过回忆,以各路角色和李大钊的关系为辐射原点,完成时代图景的描摹和信念情感的传递。

数次被打动。

核心当然是历史中真实的李大钊先生和他的革命同志们的精神感召力,关于这点我们崇敬万千、无需赘述,如今想从影视剧观众的角度聊一聊戏里的视角和细节

这部高燃的主旋律电影(这部不一样的主旋律)(1)

一,信念感的呈现视角。

首先,从父母兄弟子女的亲人视角平行切入。

影片的开头是李大钊先生牺牲多年之后,他幸存的几个幼子都已经成为耄耋老人。

颤颤巍巍跪在父亲墓穴旁,看着挖出的曾经被深埋的墓碑;一阵滂沱大雨,墓碑上新写的鲜红字体如血水般流下。

张颂文版李大钊出场,在事故现场抱着孩子凄恻询问“他父母在哪里”。

半晌终于有人回答“他是孤儿”。

你可以说上述手法在各路影视剧中很常见,但归根结底,家人亲人称谓的情感连接点,是重要的共情载体。

这部高燃的主旋律电影(这部不一样的主旋律)(2)

其次,清晰的掷地有声的一组组对比。

《革命者》中,李大钊所讲述的苦难和不平是这样的:一头骡子工作一天,工钱是五角,一个工人才二角。

一头骡子倒下了,资本家赔一百元。

一个工人,才赔三十元。

这若不是人间地狱,那是什么?

这部高燃的主旋律电影(这部不一样的主旋律)(3)

苦难滋生的情绪力量,朴素又直观。

矿工们聚拢而来,头上帽子上矿灯的光,恍若漫天星辰、汇聚成一片光芒之海,如同信念和未来般耀眼。

成群结队毅然决然卧倒在铁轨之上,逼停载满暴力可能的列车,爆发的生之怒吼、很悲壮。

这部高燃的主旋律电影(这部不一样的主旋律)(4)

电影后续内容中,讲了一个非常具体的故事。

在上海租界俄国暴徒,当街打死12岁报童

李大钊要为这个死去的孩子讨回公道,更要唤醒民众的同情和热血。

从影视作品的角度来说,这段并置了大量巧合,技术手法本身并不严丝合缝;但从情绪和信念的角度来说,这是很直观的爱和愤怒,善恶对立中、民族自尊抬头、感召力和凝聚力都很清晰。

这部高燃的主旋律电影(这部不一样的主旋律)(5)

再次,群像的情绪集合体。

影片中几段群戏都让人印象很深,剪辑非常加分

虽然背景音乐推动情绪的存在感过强,但核心依旧是“和人民站在一起”的九死不悔的力量。

信念孕育信念,崇高感染崇高

李大钊先生和被他鼓舞、被他召唤、被他激励的人民,像一首不会停歇的歌,沸腾激荡,荡气回肠。

这部高燃的主旋律电影(这部不一样的主旋律)(6)

影片中他反复哼唱着我们都很熟悉的曲调,直到最后的行刑镜头,这歌声传唱不息、无法被暴力恐吓所禁止。

最后这一遍吟唱才是带着歌词的。

那歌词此前你一定在很多场合见过听过甚至是唱过,但不影响影片中反复铺垫最终呈现出的重锤情绪渗透力。

鲜艳的红色旗帜之下,一组组劳动的身影,一张张执着宣誓的面孔,穿越时空交错而来,信念感让人动容。

这部高燃的主旋律电影(这部不一样的主旋律)(7)

二,人物关系和角色的不同侧重。

接下来我们聊一聊这部戏里的配角们。

看见电影中彭昱畅饰演的张学良,第一反应是不大像。

直到看完他的所有戏份,依旧很难把他和历史中的张学良画上等号。

但是,对于电影来说,这部戏或许只需要某段时期这个人物的某一个侧面,他演出了军阀之子那点未泯的良知,未凉的少年血。

演出了来自彼时对立立场的尊敬和敬仰

这部高燃的主旋律电影(这部不一样的主旋律)(8)

我很难认可他演活了真实的历史角色,但我觉得他完成了电影叙述中的情绪落点功能。

在大上海的花红柳绿里,初见有人当街打架之时,彭昱畅的表现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

当看见报童被当街枪杀后,少年一腔愤懑、持枪想当街打死凶手;(出发点可嘉,但枉顾程序正义)。

看见李大钊先生带着群众,将暴徒绳之以法之后,他的仰慕之情也很真切。

与其说彭昱畅演对了角色,不如说他演真了“人物关系”。

这部高燃的主旋律电影(这部不一样的主旋律)(9)

同样,韩庚饰演的蒋,第一眼也让人有些出戏。

但这个角色在《革命者》电影中承担的功用,这部分韩庚的完成度或许不低。

阴鸷的背叛者、狠辣的刽子手。

背叛孙中山先生的理念,背叛昔日盟友且心狠手辣大开杀戒。

台上鲜花着锦唱着戏,台下阴冷暗巷中一场场丧心病狂的杀戮在进行。

这部高燃的主旋律电影(这部不一样的主旋律)(10)

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一边是李大钊伸出手、沐浴在一束光中;另一边是则是蒋、阴恻恻坐在空荡荡的C位上,杀孽寒彻骨。

这组对比中,身陷囹圄的“囚徒”拥有真正的光明,手握大权的裁决者才是亘古的罪人

明与暗,罪与罚,信念和权力,光明和卑怯,一目了然。

这部高燃的主旋律电影(这部不一样的主旋律)(11)

三,客串的难与易。

彭昱畅和韩庚都是客串,继续往下聊这个问题,多位明星客串,会影响观众入戏吗?

俞灏明客串的角色,我甚至不知道角色姓名是什么;但通过前后剧情能看明白他承担的叙述功能,大好年华心怀信仰却惨被蒋杀害。

这么短的时间,连个名字都没有,但任务在身的紧张、一刀割喉的惨烈,都能让你瞬间忘记演员、进入对角色的惋惜中。

这部高燃的主旋律电影(这部不一样的主旋律)(12)

这不是靠演员一个人的表演就能做到的事情,剪辑、调度等多重因素,共同完成了这个步骤。

和李大钊先生一同被行刑的,还有多位先烈。

试想,从调度演员加明星加话题的角度来考虑,每个人几秒镜头,台词少、时间短、方便团队协调时间。

但如果真这么做了,短短几秒的没有上下文的镜头,很难塑造出立体感人的角色,反而容易对戏剧情绪节奏形成干扰。

这部高燃的主旋律电影(这部不一样的主旋律)(13)

影片中饰演宋庆龄的应该是梁静,但几乎没有正脸镜头;这反而让人觉得是一种可以广泛参考的模式,演员服务于角色功能,而不是戏份服务于明星。

《革命者》中饰演李庆天的李九霄,表现也挺正常。

这不仅仅是演员的个人能力,还和戏份多少、角色分量、铺垫程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李九霄饰演的角色并非人尽皆知的历史名人,观众没有先验的既成印象,不会一上来就产生“出戏”的感觉。

这部高燃的主旋律电影(这部不一样的主旋律)(14)

此外演员比“明星”更容易贴戏,道理也很显然。

至于于谦客串的监狱长,则让我很后悔在观影之前瞄了眼演员表。

于谦的扮相,刻意加重了“满脸横肉”既视感。

阴鸷走向牢房的步伐,镜头从后方拍摄的阴影般的背影,诸多因素都在努力强化角色属性。

如果没看演员表,或许我不会发现这是他。

这部高燃的主旋律电影(这部不一样的主旋律)(15)

但当陷入“他是于谦”的认知之后,听他说台词就总感觉他下面还藏着一个包袱。

行刑戏份中他的眼神,表演功力很到位,但这或许是这类戏客串模式本身存在的难点,如果没有足够多的有力剧情支撑观众去了解相信角色,那就容易变成“认脸”活动。

明星客串拼盘模式本身并不意味着影片质量好或者不好,核心在怎么拍怎么演怎么剪怎么讲故事。

当然,电影只是一个窗口,掀开历史的一页,诚恳回望

传承红色基因,致敬伟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