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
许仲琳(约1567年一1620年),号钟山逸叟,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人,明代小说家。
《封神演义》,又名《封神榜》、《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以古代魔幻神话故事参考古籍和民间传说创作而成,原为中国平民娱乐文学,约成书于隆庆年间。
全书内容篇幅巨大,充满了奇特的幻想。其内容依托商灭周兴的历史背景用武王伐纣为时空线索,从女娲降香开书,到姜子牙封三百六十五位正神结束。书中以纣王无道失去天下道统,武王伐纣商灭周兴为主体,以神话穿插为特点,全书共70万字,分为100回。书中通过对暴君殷纣王的种种恶行的描写来抨击明代王朝的专制制度。
《封神演义》的故事,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百姓的世界观。它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浓厚的英雄主义气概,成为我国神魔小说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数百年来风行海内外,经久不衰。
《少年维特之烦恼》
歌德(1749年一1832年),全名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及欧洲杰出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的一部影响深远的短篇小说。小说通过主人公维特的不幸恋爱经历和在社会上遭遇的种种挫折,看透了人生乃至社会。少年维特的烦恼,表现了个性自由与封建社会的尖锐冲突,唤起了人们对封建等级制度、伦理道德以及其他种种不合理现象的憎恨与批判。维特是18世纪德国进步青年的典型形象,德国正在觉醒的青年一代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摆脱封建制度的桎梏,但又缺乏足够的斗争意志,看不清前进的方向,无力改变现状,因而普遍感到苦闷和彷徨。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采用书信及日记片断的方式写作而成,小说把叙事、描写、抒情、议论有机地融为一体,尽情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受。小说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聊斋志异》
蒲松龄(1640年一1715年),字留仙、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州(今淄博)人,清代著名的文学家。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四十岁前后基本完成,此后不断增补修改。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多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概括了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有力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现象,也描绘了许多凄婉缠绵的爱情故事。原本可怕的鬼怪、狐仙,在蒲松龄的妙笔下都被赋予了人性的善良和情感,典型人物有红玉、婴宁、聂小倩等,《画皮》、《崂山道士》等篇目则阐述了伦理道德,带有那个时代正统的教育意义。
《聊斋志异》这部短篇小说集代表了古代文言小说的最高艺术成就,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人们公认“小说家谈狐说鬼之书,以《聊斋》为第一”。
《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1775年一1817年),英国19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由于傲慢和偏见而产生的爱情纠葛为线索,共写了四对男女之间的感情经历,取材自日常生活,摒弃了当时社会流行的感伤小说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如实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那里的世态人情。
奥斯汀善于将日常最平凡的人物塑造成性格鲜明的形象,其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善于运用幽默、讽刺,常用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深受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女性读者的喜爱,成为她们的“爱情宝典”。《傲慢与偏见》被列入经久不衰的世界十大小说名著之一,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精品。
《儒林外史》
吴敬梓(1701年一1754年),字敏轩,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清代小说家。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下层百姓等各类人物的真实行为和精神面貌。吴敬梓在书中塑造了一批丑言丑行的伪君子、假道学、假名士形象,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进行了生动描绘,也颂扬了下层人民正义朴实的高贵品质。
这部小说往往不着一句贬词便能使虚伪之情毕现,体现了讽刺文学的最高成就,吴敬梓亦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的创作,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如今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与意大利薄伽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相媲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