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赵括因长平之战而“流芳千古”,留下了“纸上谈兵”这一历史典故。足足被后人讥讽了二千多年,直至今日还被我们当做笑谈。小时候的我看过这个故事后,也对此深信不疑。可是,难道我们堂堂的赵大将军就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

纸上谈兵赵括真的有那么不堪吗?纸上谈兵赵括这个锅我背了2000多年(1)

其实,赵括乃是赵国名将,并非一介碌碌为为、一无是处的庸才。据《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你们想想,连身经百战的赵奢都无法将他驳倒,由此可见赵括肚子里还是有点东西的,是个军事理论高手。

抛开一肚子兵书不谈,咱赵大将军也是有过辉煌战绩的。为此我还特意查过历史资料,在长平之战以前,他曾随父亲赵奢于公元前280年攻打齐国。当时在麦丘城遇到了最擅长守城的墨家子弟,赵奢以为这将会是场艰难的攻坚战。可就在他为此头疼的时候,赵括主动献计——用释放俘虏、往城里抛粮食的办法,在短短一个月之内拿下了麦丘城。即使是最强守城者墨家也无可奈何。除此以外,在公元前270年,赵括又向父亲献策,用从中挑拨离间的办法,击溃从韩国借道的秦军。这些都是比较冷门的历史事件,但也是真正的历史。

纸上谈兵赵括真的有那么不堪吗?纸上谈兵赵括这个锅我背了2000多年(2)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率兵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守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赵王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王又派王龁围住上党。赵王一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二十万大军去救援上党。他们赶到长平,此时上党已经被秦军占领了。王龁变本加厉想率军攻占长平。长平之战由此拉开序幕。上党之地纵横六百里,山峦叠嶂,河流交错。在这样的战场上,赵国的最强战斗力——轻骑兵。会受地形的制约,不能完全发挥战力。而秦军擅长使用重步兵,同时配备强弩硬弓和完善的攻守器械,特别适合山峦、隘口之地的壁垒攻防战,可以依托地利作战。廉颇打算与秦军打持久战,他想耗尽秦军的粮草再趁势追击。可惜他的如意算盘打错了,长平之战三年下来,秦军没被耗死,自个儿先被耗死了。因为秦军是靠水路运送粮草,八百里秦川上富饶的土地为此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持。而赵国的国力并不如秦国,这样一来持久战对于赵国而言是很不利的。而且赵国的优势是轻骑兵,在长达三年之久的对峙中,秦军深挖壕筑壁垒,多置檑木炮石攻防器械,对赵军骑兵突击的限制越来越多。等到最后决战之时,已经没有办法发挥自己轻骑兵的优势了。

纸上谈兵赵括真的有那么不堪吗?纸上谈兵赵括这个锅我背了2000多年(3)

其实在古代战争中,经验与才干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鼎鼎大名的老将军廉颇,一生征战无数,经验丰富。他其实很想夺回上党,于是在长平大战之初,多次出兵与之交战,但面对强大的秦军,结果是损兵折将又失地。他没办法只好坚守不出。当时秦军的统帅是王龁,赵括来了以后,秦王才换上白起,王龁改为白起的副将。在秦王看来,对付廉颇用王龁就足够了,白起是专门用来对付赵括的。可见,秦王对赵括相当重视,不敢掉以轻心。

纸上谈兵赵括真的有那么不堪吗?纸上谈兵赵括这个锅我背了2000多年(4)

赵括在刚到长平前线的时候就显示出熟读兵书的指挥能力,他命令一部分军队佯攻沁水,给秦国本土造成威胁。然后,又亲自率军猛攻白起,让秦军首尾不能兼顾。几个回合打下来,秦军不得不节节败退。

纸上谈兵赵括真的有那么不堪吗?纸上谈兵赵括这个锅我背了2000多年(5)

即使是在最后的突围战中,他的排兵布阵也是很出色的。他用三分之二的军队顶住倾巢出动的八十万秦军;用三分之一的军队,分作两队交替轮换猛攻秦军穿插部队。秦军为此损失惨重,秦王一咬牙:“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以阻挡疯狂的赵军。在此情况下,赵军才没有突破秦军的阵地。赵括是输了,但是在当时的形势下,纵有逆天之才也无力回天了。要知道他手上只有四十五万军队,而秦国加上少年兵怕是有百万大军。实力的巨大悬殊,不是一个良将就能改变的。长平一战也令得秦国元气大伤,在此后的十几年间,秦国被其余几国联手一度打回老家,直到嬴政上台,才扭转战局。

纸上谈兵赵括真的有那么不堪吗?纸上谈兵赵括这个锅我背了2000多年(6)

世人只知纸上谈兵的笑话,却不知长平之战的惨烈。对于赵括而言,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正是电视剧、电影歪曲了史实,让人们淡忘了真正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