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南方比较出名的学府(这个朝代的书院非常亲民)(1)

河南嵩陽书院(1938年,东方画刊)

书院,是出现于唐代的文化教育组织。民间书院源出于读书人个人的书斋。与书斋不同的是,书院向社会开放,成为公众活动的场所,由私密而公众,这是书斋与书院的分野。书院的公众性与社会性决定了它的规模比私人书斋要大,得由垣墙围绕一些房舍组成。所谓“院者,取名于周垣也”,历来讲究“名实相符”的中国士人,就将这种全新的组织称之为“书院”。“书”表现的是特色,“院”显示的是规模。

古代南方比较出名的学府(这个朝代的书院非常亲民)(2)

唐代书院分布图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湖南攸县的光石山书院、陕西蓝田的瀛洲书院、山东临朐的李公书院和河北满城的张说书院,应该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书院了。到唐玄宗时代,朝廷也开始注意到“书院”这种新生的文化组织,于开元年间(713-740年)在长安和洛阳分别创建了丽正书院、集贤书院。广东最早的书院应该是始兴的文献公书院,唐开元年间创建。“文献”为张九龄(678-740年)谥号,始兴与曲江同郡,故书院当为纪念集贤书院学士张九龄而建。

古代南方比较出名的学府(这个朝代的书院非常亲民)(3)

江西白鹿洞书院(1914年,上海大同报)

到了宋代,书院受到重视,总数达到 720 所,是唐和五代时期书院总和的 10 倍以上。南宋是书院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历史时期,书院和理学的一体化,是南宋书院发展的最大特点。理学家们设计的理想目标是,书院不以科举为目的,而以讲学为主旨。关于这一点,朱熹曾清楚地表述为:“前人建书院,本以待四方士友,相与讲学,非止为科举计。

古代南方比较出名的学府(这个朝代的书院非常亲民)(4)

宋代书院分布图

北宋时期,广东的书院只有4所。到了南宋时期,已经增加到35所,书院数量在国内省份中排名第五位。明代全国有书院 1962 所,其中广东有书院207所,在国内省份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江西(有书院270所)。

古代南方比较出名的学府(这个朝代的书院非常亲民)(5)

中山第一所书院——仁山书院

书院的发展,是与当地经济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中山古称“香山”,虽在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已立县,但因经济落后,在宋、元、明这几个朝代,均被朝廷列为下等县。明嘉靖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间(1545-1547年),香山县令邓迁在县署仁山(即现中山纪念堂)建仁山书院,这应该是香山县最早建立的书院

古代南方比较出名的学府(这个朝代的书院非常亲民)(6)

明嘉靖《香山县志》中《仁山书院记》部分内容

当时的香山名士黄佐写了一篇《仁山书院记》,收录在明嘉靖《香山县志》(此县志即由邓迁所修、黄佐所纂)。另据清同治《香山县志》记载:“古镇社学在古镇乡,乾隆五十一年乡人捐建,嘉庆二十三年修,旧名南明书院,距今址左侧数十武,明代建。”明代香山县的书院,目前已知的仅有这两所。

古代南方比较出名的学府(这个朝代的书院非常亲民)(7)

清同治《香山县志》中关于书院的记载

自仁山书院创办后,香山县的书院沉寂了近两百年,到清代才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乾隆时期(1736-1795年)新设书院11所:景行书院(1744年)、丰山书院(1746年)、榄山书院(1749年)、鳌山书院(1754年)、旗山书院(1754年)、桂山书院(1756年)、东山书院(1756年)、凤池书院(1757年)、凤山书院(1757年)、金山书院(1757年)、龙山书院(1758年)。

古代南方比较出名的学府(这个朝代的书院非常亲民)(8)

清同治《香山县志》中关于书院的记载

嘉庆时期(1796-1820年),建4所书院:云衢书院(1808年)、潭山书院(1815年)、悦山书院(1816年)、三山书院(1818年)。道光时期(1821-1850年)再建3所书院:澄澜书院(1822年)、天衢书院(1823年)、佑贤书院(1843年)。同治时期(1862-1874年)又建3所书院:卓山书院(1862年)、烟洲书院(1873年)、毓秀书院(1874年)。

古代南方比较出名的学府(这个朝代的书院非常亲民)(9)

清代书院分布图

清代书院最多的省份是广东,有 531 所书院,比名列第二的江西多出 139 所,而当时广东辖有 84 个县级行政区,平均每个县有 6. 321 所书院。由此推断,清代香山县的书院数量达到21所,在全国的县级行政区中应该是名列前茅的。

古代南方比较出名的学府(这个朝代的书院非常亲民)(10)

清同治《香山县志》中关于书院的记载

清代香山县书院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产和田赋、民间捐资和学生送的“束脩”。以桂山书院为例,经费来源大致有四个渠道:一是由当地十个乡的绅士捐助,二是书院的田亩收入,三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基金会——“百子会”的收入,四是院外生员附学者所送的“束脩”。

明代的书院具有亲民之风:书院向平民百姓开放,山林布衣、乡村长者、普通百姓、佛教僧侣都可以进院听讲,甚至登堂讲说。其理念来自“人皆可以为尧舜”(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下》)的儒家古训,对此,明代以王心斋为代表的泰州一派学者也有佐证。而到了清代,书院已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除少数书院仍保留学术研究与交流的传统,大多数同官学无异了。

古代南方比较出名的学府(这个朝代的书院非常亲民)(11)

民国时期的中山县二区一中,前身是龙山书院

清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二(1901年9月14日),朝廷采用张之洞和刘坤一的建议,正式下达书院改制上谕。数年之内,各省的书院基本改制成学堂、学校。以香山县为例,龙山书院改为龙山高等小学堂(1904年)、桂山书院改为桂山两等小学(1905年)、榄山书院改为榄山第一高等小学堂(1906年)……。而丰山书院更是在1908年改办为丰山官立中学堂,成为香山县第一所中学堂,同年,香山县创办了第一家近代工厂——香山机制砖厂。历史总是有惊人的巧合,不知新式学堂的墙是否用的是机制砖,又不知机制砖厂的工人是否为新式学堂所培养出来的学生?

古代南方比较出名的学府(这个朝代的书院非常亲民)(12)

位于中山市西区长洲社区烟洲小学内的烟洲书院

历经数百年,中山历史上所建的书院大部分已荡然无存,现存的屈指可数。烟洲书院是中山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传统书院,在书院大门的牌匾下,有一副对联:

烟雨润叶榆胜迹永固,

书香陶学子德礼长承。

资源来源:

《中国书院史》,作者邓洪波

《文脉相承》,刘秀莲主编

《教育崛起之路》,容晖、容彤、闫玉宏、冯继有编著

明嘉靖《香山县志》

清同治《香山县志》

全国报刊索引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