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精忠报国的事例评价(谈一谈岳飞的精忠报国)(1)

摘自网络图

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出生于公元1103年(宋徽宗崇宁二年),当时正值北方的金人进犯中原,他的父母希望这个孩子能够无灾无病地健康成大并有所作为,便寄物于天空中飞过的鸟儿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岳飞。岳飞一家出身乡野,他的母亲姚太夫人虽然识字不多,却是一个极有主见、为人刚直、思想开明的妇人。母亲从小就对岳飞家教甚严,时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做一个坚强勇敢且刚直不阿的人,并在后来的国家危亡之际励子从戎、精忠报国,一时被传为佳话,后世人尊称其为一代贤母。

岳飞本就生逢乱世,从小家境就不好但他很好学,喜欢阅读《左氏春秋》和《孙吴兵法》,并在家人和周围相邻的帮助下去拜了当地的两位名师周桐、陈广习武学艺,寒来暑往练得一身的好本领,后来自创威名远播的岳家枪法。那时的南宋正如风中的残烛随时都有被金人灭国的危险,连年的外敌入侵造成了山河破碎,百姓也流离失所、苦不堪言。长大成人后的岳飞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恨不得立即上战场杀敌去。也就在这个时期,从小就怀有英雄情结的岳飞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队伍中。

岳飞精忠报国的事例评价(谈一谈岳飞的精忠报国)(2)

摘自网络图

相传在他报效从军时,岳飞的母亲在他的背上刻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字。那么“精忠报国”是在什么原因下刺在了岳飞背上呢?历史学者们普遍认为原因有两点:一:当年岳飞当年出征时军功卓越,屡次为国争光打败敌人,并得到了当时的统治者宋高宗的肯定和器重,宋高宗特命人制作了一面大旗,并附上“精忠岳飞”四个大字恩赐给岳飞,从而表彰他的忠良、鼓舞士气。岳飞可能是为了表忠心于朝廷才背部刺字“精忠报国”的;二,宋朝那时,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国家正规军完全靠民间募兵征集的一个时代,当时的战争到来时国家急着征兵便不考虑那么多了,只要是不明显的残疾都要,你比如当时的无业游民和犯过法的这类人都可以报名入伍的,这就造成了兵源的来源是比较复杂多样的, “刺字为兵”就成了宋朝兵役制的主要条例之一,规定凡是应征入伍的人员都要刺字作为标记, 可以指定让选身体的某个部位,比如手背,胳膊,胸,后背等等,岳飞当时可能选的背部刺字,这样做无非都是为了便于加强军营中的管理和控制。。

那么岳飞背后究竟有没有刺“精忠报国”的字呢?根据考证,“岳母刺字”在宋朝人的笔记和野史中均无记载,包括岳飞的曾孙岳珂所著的《鄂王行实编年》中也没有记录。岳母刺字有考证的是元人所编写的《宋史本传》: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精忠报国’ 四大字,深入肌肤。明代的《精忠记》里,也仅仅是提及岳飞背上有“赤心救国”的字样。到了明朝末年,李梅草创、冯梦龙改定的《精忠旗传奇》称:“史言飞背有‘精忠报国’ 四大字,系飞令张宪所刺” 。从清初钱彩的《说岳全传》开始,戏剧化编写了岳母刺字的故事,说岳飞“就将衣服脱下半边。安人取笔,先在岳飞背上正脊之中写了‘精忠报国’四字,刺完,将醋墨涂上了,便永远不褪色”到后来的清朝乾隆年间杭州钱彩评的《精忠岳飞》第二十二回更是这样写道:岳飞不受杨幺的史者王佐之聘,其母亲恐日后还有不肖之徒前来诱惑岳飞,倘若一时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明迟早毁于一旦。于是祷告上苍神灵和祖宗,在岳飞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这些显然是作者按照元、明有些传记中的野史或记叙,后加以想象发挥,艺术加工出来的罢了!

不管怎样都抹不掉岳飞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抗金英雄、爱国英雄这一事实,他的爱国主义形象、民族气节也将长久地影响着我们一代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