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考试从隋朝大业三年(公元606年)始,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止,共出现了504位状元,其中:
1、唐139人
2、五代十国11人
3、宋118人
4、元32人
5、明90人
6、清114人
另外,辽有18人,金有15人,张献忠的大顺政权有1人,太平天国14人。
清同治状元梁耀枢“钦点状元及第”匾
如果把所有的这些状元都算在一起,中国历代状元总数为552人(一说592人)。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壬千科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94年)甲辰科的刘春霖!
中国科举考试有据可察的第一位状元孙伏伽
这么状元,都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呢?下面找一些其中有奇特经历的状元讲一下!
一、自己争取来的唐朝状元陆扆
885年12月,在黄巢起义中勤王有功的沙陀人李克用以支持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为由引兵进攻长安,23岁的唐僖宗李儇被迫逃往凤翔(今陕西宝鸡)。
唐朝状元陆扆
886年,又逃往兴元(今陕西汉中),这个事件史称“僖宗幸山南”。
李克用
皇帝这一逃,一部分要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们也跟着皇帝跑了,正在长安准备参加第二年春天科举考试的出身名门的宰相陆贽族孙嘉兴人陆扆也在其中。
宰相陆贽
陆扆因才华横溢、文思敏捷,与中书舍人郑损交好,在逃难途中住在一起,又很快认识宰相韦昭度,韦昭度也很赏识陆扆的才华。
再这么跑下去,自己的入仕之梦何能能圆啊?我的命运我作主!
与韦昭度混熟了的陆扆大着胆子向宰相提了一个建议,可不可以在逃跑途中特开一次科举考试呢?
据《北梦琐言》记载,陆扆对韦昭度说,这样,一是让一同逃难的学子有了盼头,二是向天下展示唐朝形势还算太平,正常的事务还能有序开展。
西安唐僖宗靖陵
陆扆还建议考试可以让郑损主持,韦昭度觉得想法不错,上报僖宗后皇帝竟然同意了。
皇帝同意后,陆扆觉得他自己提出的这个“丙午科举”的主意太完美了,为了顺利推进考试的进行,陆扆帮助起草科举考试的相关材料。
放榜后,陆扆进士第一,也就是状元。
唐僖宗靖陵壁画
据说,这一事件也引起一些人的误解,有资料说,因为考试后陆扆自己负责写榜,所以借机将自己的名字写在榜首。
在科举考试制度森严的唐朝,怎么可能出现这么不严肃的事情呢?
要知道状元可是要经过殿试后,由皇帝亲点后才能放榜,即使是在逃难,怎么可能让人随便写呢,这种“自点状元”说太荒唐了。
陆扆在唐昭宗一朝最高官职做到了宰相。
唐天佑二年(905年)占领长安的朱温又逼唐昭宗迁都洛阳,在滑州白马驿(今河南滑县境)诛杀了30多位大臣,杀死后全部投尸于黄河,史称"白马驿之祸",可怜的陆扆也在其中。
鲍国安饰演的朱温
陆家在唐朝时有6人为相,这6人是陆敦信、陆元方、陆象先、陆希声、陆贽、陆扆,其中陆扆为最后一个。
在陆扆死后220年后的1125年,在唐朝时盛极一时的吴郡陆家,再出一位“大神”级人物,那就是大诗人陆游。
现绍兴沈园 陆游像
二、宋朝“摔跤状元”王嗣宗宋太祖开宝八年(975)乙亥科科举考试,汾州(今山西汾阳)人王嗣宗一路考到了殿试。
当时的宋太祖赵匡胤“不走寻常路”,规定:谁第一个交卷谁做状元。
陈建彬版 赵匡胤
这个不拼质量拼速度的录取方式,让这场殿试成为一场“快写比赛”!
在王嗣宗参加的这场殿试中,他和另外一位考生陈识同时交卷,是所有考生中交卷中交卷最早的,可是分不清谁是第一个交的,而且主考官将两人的试卷交与宋太祖御审后,赵匡胤发现两人的卷子都答得又快又好,难分伯仲。
这时军人出身的赵匡胤突然“脑洞大开”,说:“你们俩摔一跤给我看一下呗!”
摔跤决定状元
皇帝语音刚落,机敏的王嗣宗还没等陈识反应过来,就一下将他摔翻在地!
就这样,王嗣宗靠摔跤赢得了这次殿试的状元!
这种“谁第一个交卷谁得状元的做法”到了宋真宗时,他把他大伯赵匡胤的规矩活生生扭过来了:谁先交卷就把谁赶出去,他说:"我出题这么深奥,你这么快就答出来?是不是笑话我没文化?”于是当时第一交卷的钱易被赶出了考场。
赵文煊版 宋真宗
这位“摔跤状元”王嗣宗因与寇准关系不好,屡受排挤,官终于静难节度使,去世时78岁,在那个时代也算高寿了!
葛优版 寇准
三、苏东坡制举御试三等,堪比状元在王凯主演的电视剧《清平乐》有这样一个桥段。
嘉祐元年(1056年),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弟弟苏辙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清平乐》 上右为苏轼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被称为“梅河豚”的梅尧臣
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在殿试中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住了,苏轼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能得第二。
宋仁宗时文坛领袖 欧阳修
可这个故事,却并不是真的。
这次殿试的中甲科状元是章衡、榜眼窦卞、探花罗恺,苏东坡殿试成绩实际上为中乙科,属第四甲,赐进士出身,而弟弟苏辙为第五甲,赐同进士出身。
状元章衡图
而此时恰逢苏母去世,本来不用“丁忧守孝”的苏轼也和弟弟一起回乡守孝。
丁忧期满后,苏东坡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与名列第五甲的弟弟苏辙之官渑池县主簿,为同一级别,均为幕职州县官之最低等“判司簿尉”,也是嘉祐二年进士第三、第四甲授官中的最低级别。
欧阳震华主演《东坡家事》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授官后,兄弟二人并没有赴任,嘉祐六年(1061年)八月,苏氏兄弟同时参加制举御试,并同时折桂!
苏东坡成绩入三等,为北宋举行制科以来继景祐时吴育之后的最高成绩,因此授官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取得京朝官身份;弟苏辙成绩入第四等,除秘书郎、商州军事推官。
才华与父兄齐名的苏辙
制举入三等,是依照进士第一(状元)的待遇授官的。
两宋三百余年,举行过22次制举御试,制举共分五等,一、二等为虚设,只有40多人入等。入三等的,只有吴育、苏轼、范百禄、孔文仲四人而已。
据说,宋仁宗读了东坡兄弟的制举进策后,欣然高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大明风华 王凯版宋仁宗
苏轼虽未在殿试中成为状元,但在比殿试规格更高、考试难度更大的制举御中折桂,后来也未能如宋仁宗期待做到宰相,但其文学成就冠绝天下,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成就极高,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还有老师欧阳修一起入选“唐宋散文八大家”。
唐宋散文八大家
在与苏轼同科殿试中状元的章衡,字子平,与苏东坡关系一直非常好,官最高做到正三品,苏轼曾说,子平之才,百年无人望其项背。
三、清朝“馒头状元”李蟠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丁丑科开考,江苏徐州(铜山)人李蟠,祖籍真定,没错是“真定”,和常山赵子龙是老乡。
他虽出身于书乡门第,但他应考时已家境贫寒,进京科考时没有盘缠,便带了36个馒头。
馒头据说是诸葛亮发明的
开考那天,别人都交卷了,他还没答完,急得满头大汗,一直写到四更天。
他身材高大,特别能吃,加之思路、写字都很慢。所以在殿试时揣了36个馒头。意思是,今天无论如何,赖也要赖在考场里把文章写完,怕到时挨饿,所以要带足干粮。
果然,天黑了,考生们都交了卷,李蟠才刚刚开了个头,监考官过来催他交卷。
他急得满头大汗,声泪俱下地央求主考官:“学生毕生之业,在此一举,请千万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写完。”
李蟠像
监考官见他可怜,就发给他几支蜡烛,这时他带的36个馒头早已吃完,又厚着脸皮要了几个馒头,挑灯夜战,一直写到深夜才交卷。
李蟠后来顺利考完考试,但是他讨要馒头的事情,却不知道怎么就传到了康熙耳朵里。
陈道明版康熙
康熙知道后,并不责怪他,反而认为他是一位难得的苦学之士,印象分大增。
后来殿试,康熙因此特别留意李蟠,见他对军政、吏治、治水等答对贴切,符合事理,且很有自己的见解,龙颜大悦,竟然将李蟠钦点为一甲第一名,授官翰林院编修。
曾经存在过的徐州户部山下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李蟠状元故居
因为这件事,同榜探花郎时年70岁的姜宸英还专门在荣恩宴(即琼林宴)上给李蟠写诗调侃道:“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土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
吴琼版 黄梅戏《女驸马》中唱词,能赴琼林宴是那个时代文人的最高理想
此后“饽饽状元”李蟠的大名传遍士林。
70岁中探花姜宸英 传世花鸟端砚
四、因名字起得好而高中的明朝状元邢宽明朝永乐二十二年,殿试时选定孙日恭为状元,邢宽为榜眼。
邢宽像
可是张榜时,状元却换成了邢宽,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负责给皇上抄写小金榜的人将孙日恭的“日和恭”两个字写得太近了。
因为那时的字是紧写,所以明成祖朱棣看到名单后,越看越不舒服,因为这两个字上正写,离得近以后,越看越像“暴”字。
《大明风华》王学圻版朱棣
谁都知道,他的皇位是从他侄子那里用暴力抢来的。
陈宝国版 明嘉靖皇帝
这也太不吉利了,因此他对“孙日恭”这个名字很反感,而当看到探花叫邢宽,他觉得非常好,有“刑政宽和”之意,于是邢宽因为名字起得吉利而被朱棣钦点为状元。
建文帝
明朝的皇帝喜欢“以名识人”,这样名字起得不好的就吃亏了。
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无锡的举人吴情赴京参加殿试,在殿试中高居榜首。
不料,嘉靖帝在审阅考生名单时,看到吴情的名字大为不悦,说道:“天下岂有无情状元?”挥笔将吴情从状元降为探花。
殿试前三名
那么,谁有资格代替吴情成为状元呢?嘉靖帝继续在考生中寻找。
这时候,他看到一个叫秦鸣雷的名字,龙颜大悦。
因为,头天晚上天空打雷,而这个考生的名字中有“雷”字,这不天意使然吗?
不知道嘉靖帝想到的是不是“天雷滚滚”呢?
这样这位叫秦鸣雷的考生就成为了状元!
五、清朝“变法状元”翁同龢咸丰六年(1856年),26岁的翁同龢中状元。
他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位从状元当到宰相的人,他当到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还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
翁同龢
他曾积极参与戊戌变法,为变法之事,他还曾当面顶撞过慈禧太后,因此被人称为“变法状元”。
翁同龢书法作品 致荫堂函
对于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海战,他都是“主战派”,但因为他与李鸿章不和,在任户部尚书给北洋水师拨款等方面设置障碍,间接导致“甲午海战”的失败。
李鸿章
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后,他当面斥责李鸿章为“中国头号卖国贼”。
翁同龢在任刑部右侍郎期间,处理了很多案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他为当时轰动全国、百余年来家喻户晓的“杨乃武与小白菜”这一冤案的平反昭雪。
1963年香港邵氏影业出品电影
翁同龢是一位清正廉洁、律己爱民、公忠体国的政治家,无论是在晚清还是在今天,也无论是对他一生持肯定的人还是有所保留的人,对于他为官清廉这一点都是承认的。
翁同龢画作 深山茅屋图
六、实业救国的晚清状元张謇光绪二十年(1894年),祖籍江苏常熟的张謇(jiǎn)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这一个他已经41岁了。
近代实业救国第一人,张謇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张謇奉张之洞之命创办大生纱厂。
光绪三十年(1904年),张謇创办了南通大达轮步(步即局),先开辟了外江航线。
宣统元年(1909年),创办了南通电灯厂,南通市区开始用电灯照明。
民国二年(1913年),建立大聪电话公司,创办南通城乡邮政和电话业务。
民国5年(1916年),张謇建立第一所民办气象台。
民国8年(1919年),张謇将上海人姚祥堂招股筹建的东台荣泰电气公司承购下来,改名为东明电气公司,并增加股金,添置机件,于当年秋开始发电,解决了解决了东台用电的困难。 同年,建成南通更俗剧场。
民国11年(1922年),棉纺织业危机,导致张謇的事业全面崩盘,大生纱厂走向衰落。
民国15年(1926年)8月24日,张謇在南通病逝,享年73岁。
张謇
状元出身的张謇主张 “实业救国”,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实业家,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张謇对教育事业贡献尤其巨大,现在的好多知名学校都是在张謇的主持下创立的:
1、复旦大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张謇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这就是复旦大学的前身。
复旦公学
2、南通中学
宣统元年(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即今南通中学。
现南通中学
3、上海海事大学
1909年创办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因地处吴淞,曾一度称“吴淞商船专科学校”这就是现上海海事大学前身。
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注意,校内已有游泳池了
4、上海海洋大学
民国元年(1912年),张謇在老西门创办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13年改称“吴淞水产专科学校”,今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
吴淞水产专科学校
5、河海大学
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并陆续兴办一批小学和中学,这所学校就是现河海大学前身。
河海大学
6、同济大学
民国6年(1917年),在张謇支持下,(同济大学的前身)在吴淞复校。
同济医工学堂,现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
7、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
民国9年(1920年),国立东南大学成立,这是南方第一所国立大学,张謇是主要创建人之一,这所学校后来几经拆分是衍生为今天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国立东南大学原址)、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校。
国立东南大学
七、留过学的两位晚清状元清朝出过两位留过学的状元。
(一)贵州状元夏同龢一位是光绪戊戌科的状元夏同龢,他与康熙年间武状元曹维城、光绪年间文状元青岩人赵以炯、遵义人探花杨兆麟称为清代贵州"三状元一探花"。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 刘春霖故居
他成为状元的1898年正值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但他没有参与。
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清政府派同和东渡日本学习和考察,在日本6年,主要学习工业和经济建设方面的课程。
夏同龢民国元年(1912年)学成回国,成为自隋实行科举制度以来取得中国状元和东洋留学双重学历的第二人。
1925年,夏同龢心脏发作,经医治无效,于北京劈柴胡同住所逝世,终年57岁,葬在北京阜城北京门外西八里庄青龙塔附近。
(二)河北刘春霖
光绪三十年(1904),32岁的刘春霖中甲辰恩科状元,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 刘春霖
关于刘春霖成为状元的过程,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在1904年7月刘春霖参加殿试,主考大臣经过认真挑选,把入选的试卷按名次排列,呈请慈禧太后"钦定"。
当时内外交困,忧心忡忡的慈禧太后正准备做七十大寿,想从科举之中得到一点吉兆。
慈禧太后图
她首先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试卷,字迹流利清秀,文词畅顺华丽,内心颇喜。
但目光一投向落款时,一股阴云陡然开起。
夺魁的举子是广东人朱汝珍,一见"珍"字便想起了珍妃,因为珍妃支持光绪皇帝变法,使慈禧太后十分不悦,后来将珍妃推入井中溺死,所以一见"珍"字便肝火上升。
版 光绪皇帝
又加上朱汝珍是广东人,更使慈禧火上浇油。想起太平天国洪秀全,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这些大清朝的"首逆"都出自广东,在慈禧看来广东人是她的克星,是无法容忍的,于是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旁。
当慈禧翻开第二份试卷时,心头又不禁高兴起来。
因为第二份试卷是直隶(今河北省)肃宁人的,"春霖"二字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场春雨。
刘春霖殿试试卷 犹如印刷体
加之直隶地处京畿,"肃宁"又象征肃静安宁的太平景象,这对烽火四起、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于是,大笔圈定,名列榜首,发榜时刘春霖由原来的第二名而成了头名状元,经过主考官的保奏,为照顾社会舆论,朱汝珍的名字虽然没有抹去,也只得屈居刘春霖之后了。
晚清文章家 朱汝珍
状元及第后,他被授六品翰林院修撰,1905年秋被派往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深造,与他同去日本的还有同科近士沈钧儒和谭延闿等人。
光绪33年(1907年)回国,因为夏同龢虽然比他中状元要早,但是是1912年才学成回国的,而刘春霖是1907年回国,所以刘春霖是中国历史上状元兼拥有国外大学学历的第一人。
同盟会元老 沈钧儒
回国后,他历任咨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法政学校提调、北洋师范学校监督等职。
日本侵略中国后,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人拉拢他出任"满洲国教育部长"、"北平市市长"等伪职,他能保持晚节,坚辞不就。
为此日伪当局将其历年收藏的书画珍宝洗劫一空。
1944年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时年72岁(一说1942年去世),并无后人。
北京西城区西智义胡同2号 刘春霖故居
刘春霖在诗书画上均有极高的造诣,尤擅小楷。
刘春霖楷书 楷书儒甑轩镜片
其小楷书法有"楷法冠当世,后学宗之"之誉,至今书法界仍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之说。
八、蹉跎科举路,最难是状元(一)秀才秀才也叫茂才,这是为避汉光武帝刘秀的名讳而改的称谓,唐代唐初科举考试科目繁多,秀才只是其中一科,不久即废,同时,秀才也习惯地成了读书人的通称。
考场
宋代各府向朝廷贡举人才应礼部会试,沿用唐代后期之法,先进行选拔考试,其中凡应举选拔考试,以争取举荐的,都称为秀才。
《水浒传》以王伦为“不第秀才”,有轻蔑的意思,指他觅举未成,在选拔考试中名落孙山。
不第秀才,水泊梁山原首领 白衣秀士 王伦
宋代秀才名衔,无需经过考试取得,但明清时代则不同,秀才得来不易,必须通过几重考试关隘才可,而且秀才最后也不一定能够应举。
清代要参加童子试,如果县、府、院三试都录取了,进入府学、州(直隶州)学或县学的,称为进学,通名生员,即秀才的俗名。
(三)举人及解元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
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
举人出身的晚清名臣 左宗棠
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
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
明朝清朝两代须参加乡试也就是秋闱,才有机会成为举人,乡试每三年才举行一次,可前提是得先参加童试,成为秀才才行,秀才参加乡试取得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解元唐伯虎
在清朝中举人后,可授知县官职。
《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
范进中举
可见中举了才有机会当官发财。
(四)会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
参加会试的是通过乡试的举人,通过会试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苏州陆巷会元坊
(五)三元及第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通过会试的贡士,通过后称为进士。
清朝殿试场所 故宫保和殿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皇榜
在乡试、会试、殿试均取得第一名,也就是连续考取解元、会元、状元,被称为“三元及第”。
清代科举程式图
宋朝每年有40万人参加科举考试,成为状元的几率只有40万分之一。
据统计,在1299年的科举考试中,只出了17位“三元及第”的状元,而状元一般也只不过是六品或七品的小官。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 桂林状元陈继昌“状元及第”石刻
即使被皇帝选中,选为驸马都尉,也不过是个三品的闲官。
现代模拟科举阅卷
但是有据可查的,在历史上的状元驸马只有唐宣宗时的郑颢,他娶了万寿公主为妻。
历史上的状元名人里,还有明末的状元宰相文天祥和唐代大诗人王维。
清代准考证
关键在于很多王朝,对于外戚始终保持警惕。
比如宋朝、明朝,一旦当上了驸马,就意味着不可以参与政事,对于政治前途一片光明,未来出相入将的状元而言,显然是不可接受的。
明万历二十六年状元 赵秉忠殿试试卷
所以状元是不愿意当驸马的,因此也不知道幸还是不幸,郑颢成为了这个独苗,而且出身于唐宪宗朝宰相郑絪之孙出身的郑状元,最后也只做到了兵部侍郎。
状元游街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