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印度和古希腊,历史上都出现过规模宏大的论辩思潮,形成了世界古代三大辨学体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论辩传统也蔚然成风,拉卜楞寺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拉卜楞寺5日辩经考试(揭开拉卜楞寺辩经)(1)

拉卜楞寺“辩经”摄影:卢清国

公元八世纪,藏王赤松德赞时期,由于藏地原始本教与佛教的冲突异常激烈,以至于产生流血冲突,为了和平解决外来佛教与传统本教之间的矛盾冲突,应寂户这位那烂陀寺首座的请求,赤松德赞就采取了印度佛教中常用的辩论方式,以解决佛教与本教的矛盾冲突。

拉卜楞寺5日辩经考试(揭开拉卜楞寺辩经)(2)

拉卜楞寺“辩经”摄影:卢清国

辩经时规定败方必须放弃自己的信仰,而改信胜方的信仰。辩论是在敦喀地方举行的,辩论结果是本教徒以“理由微小无力”而告失败,佛教以“理由深广有力,辩论出色,智慧敏锐”而取得胜利。这是藏族史籍上记载的第一次大辩论,可以说开了藏传佛教“辩经”之先河。

拉卜楞寺5日辩经考试(揭开拉卜楞寺辩经)(3)

拉卜楞寺“辩经”摄影:卢清国

拉卜楞寺5日辩经考试(揭开拉卜楞寺辩经)(4)

拉卜楞寺“辩经”摄影:卢清国

“拉卜楞”,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即僧侣的宫殿,实际上它也的确是座宫殿,规模仅次于西藏的布达拉宫。拉卜楞寺作为名刹,历史并不算长,但经历代住持嘉木祥活佛和广大僧众三百年年间的开发与完善,其规模之大,法事之盛,已远为藏传佛教的其他寺庙所不及。

拉卜楞寺5日辩经考试(揭开拉卜楞寺辩经)(5)

拉卜楞寺“辩经”摄影:卢清国

拉卜楞寺5日辩经考试(揭开拉卜楞寺辩经)(6)

拉卜楞寺“辩经”摄影:卢清国

现已成为包括六大学院,108个属寺和8大教区的大型寺院。其影响已远至甘肃、青海、四川、新疆、内蒙及东北等辽阔地域,是除西藏以外,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又一个中心。以西北地区最高佛教学府的地位而著称,并赢得第二西藏之称。拉卜楞寺在鼎盛时有活佛近百位,僧人近4000,朝圣者终年不断。

拉卜楞寺5日辩经考试(揭开拉卜楞寺辩经)(7)

拉卜楞寺“辩经”摄影:卢清国

拉卜楞寺远离拉萨,地处偏僻却是众多活佛的首选住息地,其连绵不绝的僧舍,遍布求学弘法的足迹。那么三百年来拉卜楞寺为什么会延绵不断,且在偏远的地带后来居上,成为一座令人神往的佛学圣殿呢?拉卜楞寺“辩经”到底是如何进行的?

“辩经”:拉卜楞寺僧人的养成教育

“辩经”顾名思义,就是辩论佛经教义,指按照因明学体系的逻辑推理方式,辩论佛教教义的学习课程,它是藏传佛教寺院中一种独特的教学与考核形式。藏传佛教的“辩经”大约形成于12世纪,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

拉卜楞寺5日辩经考试(揭开拉卜楞寺辩经)(8)

拉卜楞寺“辩经”摄影:卢清国

藏传佛教“辩经”的目的,不是为了分出辩论的输赢,不是为了击败对手,也不是使持有错误观点的对手陷于窘迫,而是通过“辩经”来理清自己或对手在佛教义理上认识模糊的地方,摒弃错误的认识,从而破除邪见,形成佛教正见。学僧们从小都是在反复辩论中成长,在经过几十甚至几百人的击掌问难中立宗答辩,通过考试获得学位。

拉卜楞寺5日辩经考试(揭开拉卜楞寺辩经)(9)

拉卜楞寺“辩经”摄影:卢清国

“辩经”教育内容以“五部大论”为依据,分为十三级进行学习,至少需要15年才能修完,所谓“五部大论”是指:因明论,般若论,中论论,俱舍论,律学论。虽然“五部大论”内容不多,总共加起来只有三百多页,大概一个布袋子就能装下,但对之阐释的书籍却汗牛充栋,可以堆满一个房间。作为流传至今的佛教经典,非常不容易背诵理解并贯通,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然而一旦化为自己的智慧,就又如河水源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拉卜楞寺5日辩经考试(揭开拉卜楞寺辩经)(10)

拉卜楞寺“辩经”摄影:卢清国

拉卜楞寺“辩经”的规则与策略

“辩经”具有复杂性、灵活性、逻辑性、启发性和平等性。不管是“起坐对辩”还是“立宗辩”,“辩经”都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只要论证符合逻辑,引述准确,表达流畅,即可通过。辩论时提问者站立对面,先右手向后高高扬起,和左手相拍发出清脆的响声,然后将右手向下伸向对方后拉起,言辞激烈,答辩者则盘腿而坐,沉着应战。

拉卜楞寺5日辩经考试(揭开拉卜楞寺辩经)(11)

拉卜楞寺“辩经”摄影:卢清国

有时,旁听僧众的情绪十分激动,几人甚至十几人同时向答辩者问难,而且辩题各不相同,发问声此起彼伏,不断出现争论高峰,将“辩经”推向高潮,造就对答辩者本人的知识储备和应变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对经典有相当程度的认识和储备,不能深入地理解辩题,答辩者很容易会败下阵来。

拉卜楞寺5日辩经考试(揭开拉卜楞寺辩经)(12)

拉卜楞寺“辩经”摄影:卢清国

辩论时参辩者可以参照多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可以打破教条框架,自由思考,发挥辩才机智,畅所欲言;辩论时参辩者没有尊卑贵贱之分,不管是高僧还是学僧都一律平等,通过学问和智力的较量,以理服人,以理取胜。

拉卜楞寺5日辩经考试(揭开拉卜楞寺辩经)(13)

拉卜楞寺“辩经”摄影:卢清国

“辩经”过程虽然复杂,但是整个过程非常生动,表情丰富,言语自然,能激发学僧学习的兴趣,给学僧带来刺激和愉快的学习气氛。“辩经”还可以使学僧牢固地灵活地学习大量知识和教义,他们在善巧的启发引导中,在胜利的荣誉感和失败的沮丧中,更加坚定对佛为量士夫的信心,提高对佛学理论不断学习的动力。所以“辩经”既是促进学僧学业的有效措施和手段,也是考核成绩、晋升学位、选拔人才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拉卜楞寺5日辩经考试(揭开拉卜楞寺辩经)(14)

拉卜楞寺“辩经”摄影:卢清国

拉卜楞寺“辩经”对目前教育的启示

“辩经”是藏传佛教相当独特的宗教现象,千百年来以其悠久而独特的方式传承至今,造就了一大批具有高度哲学思辩能力、学识渊博的大德高僧,在历史上直接影响了藏传佛教的生存与发展。如果把藏传佛教“辩经”的方法引入当前高校教学,应该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拉卜楞寺5日辩经考试(揭开拉卜楞寺辩经)(15)

拉卜楞寺“辩经”摄影:卢清国

研习理论:阴景云的《卜楞寺夏季辩经大会》中说:“要想达到口若悬河、辩才无碍的境界,自身要多看参考书和加工背诵,因为义是由词而显,如不解词则不能达义。词若不存于胸,义也就无从联想”。因此,在辩论前,教师要要求学生花费精力和时间记住答辩主题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随时背诵,并对背诵内容进行清晰、准确地阐述,辩论中学生才能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拉卜楞寺5日辩经考试(揭开拉卜楞寺辩经)(16)

拉卜楞寺“辩经”摄影:卢清国

增进思辨:藏传佛教的大德曾把佛教的义理比作“长者”,而把语言表达比做“杖“,所谓“长者无杖,则行履维艰,而杖无长者,则效用不宏”。学僧在学习过程中,对每一个法相概念和理论命题以及结论和论证过程,都要一一思辨推论,这样才能记忆深刻,理解深入。

拉卜楞寺5日辩经考试(揭开拉卜楞寺辩经)(17)

拉卜楞寺“辩经”摄影:卢清国

因材施教:经师讲课不是照本宣科,而是采取设题分析辩论的方法,让学僧自己动脑筋进行推理分析,在师生的相互辩论中获得合理的答案。因此,通过师生辩论,教师不仅能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能了解每一个学生对相关理论认知的不足,存在的错误及产生错误的原因,又能通过辩论孜孜不倦、循循诱导,有针对性地、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抛弃谬见,产生正确的认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拉卜楞寺5日辩经考试(揭开拉卜楞寺辩经)(18)

拉卜楞寺“辩经”摄影:卢清国

人格培养:“辩经”有所谓的“七种美德”,即气度轩昂、语气温雅、话不伤人、道理犀利、不懈不骄、不舍正理以行狡诈、成就自他两利等。在进行“立宗辩”时,问难者即使动作做得过火,近乎人身攻击(这通常是故意为之的),答辩者也必须忍耐,不能因为这个原因而发生纠葛。

拉卜楞寺5日辩经考试(揭开拉卜楞寺辩经)(19)

拉卜楞寺“辩经”摄影:卢清国

“辩经”实际上也是一种“人格培养”的方式和过程。因此,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激烈的辩论,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的认知风格、独立的意志品质和独立的思考的习惯等人格特质,培养学生不迷信、不畏惧、不盲从、不崇拜传统和权威,培养和弘扬勇于探索、坚韧不拔、思维敏捷、积极进取、沉着玲静、富于自信、果敢勤奋、尊重科学的良好精神和风尚。

拉卜楞寺5日辩经考试(揭开拉卜楞寺辩经)(20)

拉卜楞寺“辩经”摄影:卢清国

拉卜楞寺培育了80多位佛学大师,著撰了178套经典,成了安多地区真正的“莲花圣苑”。以知识为根本,更重要的是熟记在心,身体力行,转知识成智慧。这可能是拉卜楞寺这颗“生命之树”,几千年来经久不衰,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原因。

拉卜楞寺5日辩经考试(揭开拉卜楞寺辩经)(21)

拉卜楞寺“辩经”摄影:卢清国

拉卜楞寺的“辩经”教育与当前学校教育形式形成鲜明对照,像一面镜子给人以启示。

贴士

我采集了关于甘南的旅游灵感,这里适合与所有人共同体验。

全年来玩最佳。

乐途旅游网与乐途灵感旅行家:清风视界 更新:2019.06.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