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财经网

安徽的乡村振兴文件(安徽天长打生态)(1)

近年来,安徽省天长市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优势,在乡村振兴和民生工程项目的大力支持下,以植绿护绿、秸秆综合利用、林下经济、生态田园建设为抓手,打“生态”立市牌,将乡村绿色生态建设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全力打造乡村振兴建设新高地。

■绿化先行,美丽乡村处处添新景

近两年来,天长市对全市174个村、社区的公路通道、河湖堤岸、沟渠塘坝、乡村游园和村民房前屋后、自然院落进行增绿补绿,使绿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相互融合、同步推进、协调发展。

该市金集镇井亭村去年被纳入乡村振兴示范区,井亭村把绿化建设当作乡村振兴的检验标尺,依托草庙山林地生态资源,引进江苏泽上建设有限公司,投资4000多万元成立草庙山生态文旅公司,建设风格独特的生态度假村,村里还在度假村旁,拆除废旧民居,投资新建了一座特色农旅园林,园内苗木葱茏,四季飘香,还建有景观亭和休闲广场,昔日破旧杂乱的乡村院落如今变成了花团锦簇的小游园。

安徽的乡村振兴文件(安徽天长打生态)(2)

“咱村这个景观园林可美啦,您一定想不到这里原来是脏乱差的破屋残垣,杂草垃圾遍地,现在村委会将这里进行重新打造修建,景观造起来,花木种起来,乡村园林很漂亮,吸引了许多游客。”井亭村村民王玉山开心地向游客们介绍说。

“引进优质苗木绿乡村”是该市农村绿化工作的重要抓手。在汊涧镇长山林区,近年来,林农们改变过去意杨、马尾松等单一树种,专门开辟了观赏、休闲林基地,引进种植了樟树、罗汉松、红木兰以及梨、桃、李、杏等30多种观赏与经果林相融合的苗木,还修建了园林休闲广场等,这里成为村民和周边镇村群众健身游玩的好去处。

为了让群众房前屋后和成片林木的绿意相映成趣,杨村镇光华村90%以上的农民在自家的庭院里栽种了各种花草树木,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健身有了好去处。老少爷们还自觉当起护林员和绿色生态“保洁员”,看到哪里脏了就去打扫清理。该村村民李金华家的小别墅建成后,他在屋前屋后植树栽花,感觉自己就像生活在风景里,心情特别好。

近年来,该市持续开展乡村振兴和生态绿化创建各项行动,倾力打造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示范区,生态绿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市151个行政村、14个涉农社区同时申报省级“绿色村庄”“森林乡村”,打造出了特色农旅小镇、花卉苗木小镇、国家森林乡村等一批极具天长特色的生态村落。

■三路并进,作物秸秆变身“金钱草”

去年12月15日上午,在天长市永丰镇秸秆收储中心,丰仓机械种植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建昌忙着安排人手将粉粹加工后的晚稻秸秆运往位于本镇的天长市圣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合作社自种2300多亩地、托管服务2.18万亩,亩均单季产0.42吨小麦秸秆、0.45吨水稻秸秆,每吨秸秆平均销售价180至220元。这些过去让他头痛不已的麦稻秸秆,如今变成了“金钱草”,仅秸秆综合利用一项合作社就增收了200多万元。

废秸秆变身“金钱草”,源于该市去年启动的秸秆集中收储和综合利用项目。针对过去人工收割麦稻秸秆成本高,不利于再次利用的实际,天长市大力推广农机收割农作物秸秆,降低成本。“合作社购置10台秸秆打捆机,收割、打捆‘一气呵成’,成本是人工收割的五分之一。”张建昌介绍。

秸秆变成草捆后,又去了哪里呢?在天长,秸秆综合利用走活三条路——

该市投资规划建成10个年收储2000吨以上的区域性秸秆收储中心,以及对秸秆进行粉碎、压缩包装等初加工,以此为平台开展农作物秸秆交易,推动麦稻秸秆等饲料化、肥料化和生物质发电厂原料利用。

由于秸秆收储中心粉粹后的小麦、水稻、油菜等农作物秸秆比从市场上购买粗饲草料划算,天长市50多家牛羊养殖大户纷纷选购庄稼秸秆作为粗饲料。“去年以来,合作社养殖的1.2万多只肉牛的成本比上年降低14.5%。”该市大通镇周氏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建军说,他一个电话给镇里秸秆收储中心,需要多少秸秆,中心立马就会将粉粹好的秸秆送来。

安徽的乡村振兴文件(安徽天长打生态)(3)

该市除发展传统的秸秆粉碎腐熟还田外,还大力发展秸秆生物有机肥料。如天长市圣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附近几家秸秆收储中心购进粉粹后的秸秆,与牲畜粪肥混合,加入不同配方的生物菌剂酵素,制成水稻、蔬菜、食用菌、葡萄草莓及百合等专用肥。“目前,我公司仅利用秸秆制肥就拥有6项技术专利,通过发酵处理后,制成秸秆有机肥料。”公司负责人王少剑说,公司年处理农作物秸秆11万吨以上。在天长,像他们公司一样的企业还有七八家,年消化利用秸秆近百万吨。

天长市芦龙农事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专门从事农事托管服务的合作社,他们将托管户的秸秆进行打捆处理,以每吨220元的价格运往上海电气(天长)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发电,作为生物质发电原料。去年该社共回收3700多亩地秸秆约3950吨,今年计划收购秸秆4500吨。全市有40多家农事、农机服务合作社像芦龙农事合作社一样将废弃秸秆打捆卖给发电公司。

“我市先后引进8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和2家大型生物质发电厂,让秸秆变废为宝成为现实。”天长市政府副市长董建国介绍,该市已建成秸秆加工、收储和综合利用体系,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

■林下经济,好生态催生产业花开

初春时节,在天长市金集镇草庙山茶叶基地,40多名村民正忙着给茶苗追施壮苗肥。该基地引进的生态茶企利用草庙山低山林木资源,建成林下生态茶园1500亩,安排100多名当地群众就业,人均日工资在160元以上。

天长是西高东低的丘陵农林大县,全市国土面积175.56万亩,森林面积60.06万亩,森林覆盖率34.21% 。“林木生长周期长,经济效益见效较慢,对此,我市坚持造林护林并重,赏林用林齐上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让林农端牢‘林产业饭碗’。”天长市自然资源局(林业)局长王玉华说,截至目前,全市成功培育85个“一村一特色”种养产业村和一大批林下种养专业户,建成49个省级以上美丽乡村,在建省级美丽乡村4个,同时发展了15个农旅文化村。

安徽的乡村振兴文件(安徽天长打生态)(4)

“本着因地制宜原则,我市还把产业经济发展重点放在林下种养业上。”王玉华介绍,天长市培育了林业专业合作社28家、家庭林场31家、林业种养大户114个,发展富有皖东乡土特色苗木、经果林等特色林产业2.83万亩。发展林下经济8.45万亩,如在林下套种茶叶、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百合以及放养鸡鸭牛羊等家禽家畜。金集镇马塘村村民、林业种植大户何祥琴,在林下套种茶叶多年,在林间和茶园里养殖土鸡、土鸭,每年营收都在250万元以上。该市还引进生态林业龙头企业,发展订单林地土鸡、土鸭等林下养殖业,经营主体200多个,参与农户1230多户。在林下经济带动下,去年虽受江苏周边等地多点散发的疫情影响,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达24228元,比上年增加3284元。

天长市林地景观可利用面积达11.8万亩。借助这一资源,该市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旅游产业。重点包装、推介了汊涧镇卧龙山3.8万亩松木林,沿山道建成特色休闲小木屋80多座等林旅设施,年均吸引7万多游客慕名而来旅游及康养休闲。永丰镇桥湾社区原本是该市偏远落后的水乡社区,该社区依托沿河、渠道两岸以及田埂生长35000多颗清一色的水杉林网发展水乡生态游,成为当地著名的特色林旅打卡地,年接待游客4万多人次以上,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8万余元。

去年以来,天长市乡村游先后接待游客33. 5万人次,实现以林旅为主的旅游综合收入1.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7.8%、355.7%。“随着我市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的进程日益加快,林下经济的花朵将越开越绚丽多姿。”王玉华信心满满。

■做美田头,留住乡愁带旺乡村游

时下正值仲春,天长市草庙山区满眼春色,百花争艳,山脚下的草西村村民李玉林经营的农家乐天天爆棚,一家人“总动员”为各地游客提供服务。他喜出望外地说,这得益于市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好了乡村美了,让村民们吃上了“农旅饭”。

“做美田头,一定要留住乡愁。”天长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叶恒田介绍,从2017年开始,该市在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结合农村人居生态环境整治,突出“农旅融合”新理念,统一设计,连片开发,将山、水、田、园、路、树、村一体打造,增添游玩、观赏美景元素,高起点、高标准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农业生态公园,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一个项目区就是一个景区”。截至目前,天长市累计投入6.38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05.58万亩,仅去年以来,该市就新增高标准农田11.26万亩,新建特色田园乡村30个、美丽宜居村庄168个。

安徽的乡村振兴文件(安徽天长打生态)(5)

“满眼田园好风光,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今年清明节前夕,上海游客林宇清来到位于该市杨村镇光华村现代农业生态种植园乡村游体验后赞不绝口。天长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的不少村庄,借力高标准农田做起了乡愁文章。在光华村生态果蔬种植园的“经果园”基地,黄桃、紫李、鸭梨、银杏……,果木蔚然成林,旅游休闲步道和产业大道互联互通。每当丰收时节,果实压满枝头,游人如织,既游园赏景,又体验采摘,享受着现实版的“开心农场”。在汊涧镇长山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山、水、田、园、林、路综合治理,沟、渠、路、桥、渠、塘综合配套,无缝对接长山省级森林风景区的旅游业,项目区村民从农田里“穿鞋进园”,把乡村民宿游搞得风生水起。

叶恒田说,依托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设施条件,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推动产业“接二连三”,农旅融合发展,“火”了乡村游。去年仅国庆假期,该市乡村游接待游客26.82万人次。(戴砚天 李怀义 胡建国 记者 胡昊)

本文来自【安徽财经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