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12月13号,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让我想起之前看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金陵十三钗》。电影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1937年被日军侵占的中国南京,在一个教堂里互不相识的人们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一个为救人而冒充 神父的美国人、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14个逃避战火的风尘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他们在危难的时刻放下个人的生与死,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 约。

历史上的金陵十三钗真实故事(金陵十三钗南京大屠杀)(1)

电影中最震撼的还有开头,那些士兵用人墙的方法拖延时间,最后一个一个的死去。在战争中,生命太卑微。活着既难又屈辱的,不是这些妓女,而是平凡人。是心灵纯洁的孩子。电影中设计的很好的一段是,把十二钗化妆为女学生之后,她们相互感慨曾经的纯真。玉墨说,她的生活就是在13 岁的时候被彻底改变了,从一个好女孩变成了一个坏女人。这些被逼良为娼的女人们, 13 岁的时候都是纯真烂漫的女孩,就像教堂里的女学生一样。受过摧残的她们更懂得保护年幼的女孩,所以她们挺身而出了。

历史上的金陵十三钗真实故事(金陵十三钗南京大屠杀)(2)

那曲《秦淮景》,第一次是穿着学生服唱的,而在书娟的回忆里,却是穿着艳丽旗袍的十四钗。歌声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秦淮河岸,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地窖里留下了她们最后的光彩。很凄美。很苍凉。

学会尊重下层人民,这是文明人的基本素养。因为每天装扮得光鲜亮丽,人模人样的,未必背地里做的勾当就比妓女台面上的钱色交易更正当。“妓女是妇女最古老的职业。”和那些被包养的女人相比,起码她们是靠自己谋生。这些人之所以比我们过的不堪,更多的不是因为她们自身的原因,而是被社会放逐了。我一直想有个导演把严歌苓的长篇《扶桑》拍成电影,那是我认为的她所有作品中最动人最深刻的一部。可惜因为题材敏感,主角是美国华人社区的中国妓女,充斥着第一波华人移民时期的暴力和色情纠纷,估计国内是不会有导演能拍的。国外导演也得要有十足的勇气,因为这个妓女扶桑,用她女性的包容和爱,让一个白人男孩爱上了她。后来有一天我认真研究中国神话渊源的时候,发现扶桑这个词初指地名,传说中天空有十个太阳,本来每天一个太阳上班,另外九个就歇息在扶桑之上。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严歌苓笔下的扶桑,是白人男人和华人男人的港湾,肉体和精神停靠的地方。

历史上的金陵十三钗真实故事(金陵十三钗南京大屠杀)(3)

恰恰是这样一些边缘的女性,她们在关键时刻,用生命包容了这个世界的丑陋。《金陵十三钗》和《扶桑》,都是严歌苓对她们的赞歌。有评论说,奥斯卡大片都关注人性,关注边缘的人性光辉,老谋子是讨好奥斯卡。可是我想说,难得咱们的电影中高扬了平等和尊重的旗帜,为什么一定要觉得自家人的觉悟就是为了讨好那不看见摸不着的西方价值观呢?我们对自己为什么不能够自信点?别人拍的出来《辛德勒名单》《生死朗读》,我们为什么不会有自己的《金陵十三钗》。

历史上的金陵十三钗真实故事(金陵十三钗南京大屠杀)(4)

豆蔻一直照顾着伤重的浦生,骨子里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弟弟。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妓院拿琴弦,只是为了给伤重的浦生听到最后的琵琶曲,以完成他的心愿。残酷的是,这么一个小愿望也无法实现,最后和同伴香兰被日军轮奸蹂躏致死。

“我们替你们去,替姐姐好好活。”剩下的 十二位妓女与一位男扮女装的小男生踏上了赴宴之路。明知可能赴死,还是替一群女学生赴了日本军人设的局。为他人放弃生命,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妓女们与女学生有矛盾有冲突,也有互相救护。妓女们为了女学生舍弃生命,一步步的心理历程诠释的很清楚,没有让人有那种矫揉造作之感。除了人性中善的一部分压倒了恐惧,更多的是虽沦落风尘,尝尽世间疾苦,骨子里的侠义精神却一直没变。仗义每多屠狗辈,欢场也有奇女子。

历史上的金陵十三钗真实故事(金陵十三钗南京大屠杀)(5)

那看似情色色彩的基调,实则以另类的手法呈现了一个民族最为苦楚的一章,日本在战争中丑恶的罪孽及风尘女子深植于人性的光芒,形成了电影鲜明的比照,商女怎会不知亡国恨!

历史上的金陵十三钗真实故事(金陵十三钗南京大屠杀)(6)

而此片中最出彩的镜头之一,就是妓女们在赴日军圣诞宴会前合唱的那曲”秦淮景“,歌声中的她们美艳的不可方物,除了柔情,更多的是热血和侠义。

商女也知亡国恨,教堂绝唱秦淮景。

历史上的金陵十三钗真实故事(金陵十三钗南京大屠杀)(7)

历史上的金陵十三钗真实故事(金陵十三钗南京大屠杀)(8)

历史上的金陵十三钗真实故事(金陵十三钗南京大屠杀)(9)

历史上的金陵十三钗真实故事(金陵十三钗南京大屠杀)(10)

历史上的金陵十三钗真实故事(金陵十三钗南京大屠杀)(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