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芳不自赏》的豆瓣评分只有3.1。
范冰冰曾被爆出过6万每分钟的身价,还真是践行了本山大叔的那一句:过去按天算,现在要论秒了。
但限制高片酬就能限制烂片和雷剧吗?陈道明曾为高片酬一事黑过脸:“演员很贵,这没错。可投资公司的老板可以赚钱,为什么演员不可以?至于高和低,没有一个演员去抢,他高你可以不用他。用完了再抱怨人家片酬高,我觉得不厚道。”
最近《如懿传》档期对上了《延禧攻略》,可谓“好戏”连连。两部戏里各种角色因剧情需要连环斗,戏外更是无硝烟战争。
拍了戏,总是要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吃瓜观众特别乐意拿两部戏来比剧情、比演技、比服装、比道具、比颜值。
如果剧太烂,先骂拿钱最多的演员就对了。在观众心中,高片酬和雷剧间有种魔幻的联系,这是从《孤芳不自赏》时就留下的心理阴影。
被烂片困扰、被仇富心理支配的观众们,似乎都在集体盼望着“限酬令”的到来。
《延禧攻略》与《如懿传》部分重叠角色。
就在崔永元起底了娱乐圈“钱规则”后,各监管部门也跟上了节奏。6月底,多个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各地从严治理影视剧行业天价片酬、阴阳合同等乱象,“片酬不得高于制作成本的40%,主演片酬不得超过总片酬70%”。
8月,优爱腾三大视频平台和华谊为首的400多家影视公司,先后发起抵制高片酬的联名倡议。本是同根生,下手却比监管部门还要狠,直接给片酬画线封顶:5000万,不能再多了。
其实早从2016年起,抵制高片酬的官方发声每年都在重播,可当红明星的片酬仍旧野蛮生长。打压片酬的难度系数,似乎不亚于房价调控。上下同心官民协力,自以为抓住了烂片市场的主要矛盾,然而比片酬难管更残酷的现实是:就算成功压制了片酬,国产剧的良心也依旧会痛。
范冰冰风头正盛时,片酬登顶中国演员榜首。图/《武则天》剧照
是谁把明星宠成“贵货”
——————
早在粉丝经济没有入侵中国影视剧市场之前,演员还是一个凭实力说话的工种。只有演技好、国民度高的大腕,才有议价能力。
可即便是陈道明、唐国强这等男女通杀、家喻户晓的一线演员,当时整部剧的片酬也不过两三百万。直到2011年,《宫锁心玉》带火了清穿这类爽文同款的快餐剧,以杨幂为首的流量明星杀入实力派撑起的一线阵营。
新鲜血液的流入改变了既往的游戏规则,加之明星真人秀等综艺节目的迅速崛起,话题明星们的捞金黑土地一夜之间扩张了数倍。
鲜肉不皱,IP长红,种种新型娱乐模式的助推之下,明星的单位出镜时间从里拉强硬成了欧元。
范冰冰就曾被爆出过6万每分钟的身价,还真是践行了本山大叔的那一句:过去按天算,现在要论秒了。
演员不好好演戏,歌手不好好唱歌,扎堆做综艺刷脸。
东方卫视总监王磊卿算过一笔账:“仅2016年一年,一二线演员的片酬就增长了250%。”打包出售的片酬开始分集叫卖,四十万的单集片酬,遇上动辄六十集的片长,加减乘除之间,明星的片酬就实现了跨位数的可观增长。
话题热度取代实力,成为衡量明星身价的新标准。作为影视剧的核心资本,只要演员能撑起收视、有观众捧场,再烂的戏也能靠卖版权和广告位赚钱。既然演员成了比剧本内容更优质的资产,仅凭刷脸就能吸金,那为什么不能让他拿高片酬呢?
陈道明在出演电视剧版《手机》时,就曾为高片酬一事黑过脸:“演员很贵,这没错。可投资公司的老板可以赚钱,为什么演员不可以?至于高和低,没有一个演员去抢,他高你可以不用他。用完了再抱怨人家片酬高,我觉得不厚道。”
的确,你可以批评演员演技差、不敬业,但片酬高从来都不是演员的错,而是市场和观众选择的结果。
演员之间不能形成以实力说话的良性竞争,再低的片酬也逼不出一部好戏。而身居下游的制片方和观众,也该好好想想,是谁在给各位面瘫抠图替身帝们漫天叫价的勇气。
有人说,《我不是药神》也并没有所说的那么厉害,对手多烂衬托出它多好。
高片酬不该为烂剧背锅
——————
明星的颜值可以卖钱,好剧本好情节却缺乏收视号召力,主要还是因为过度商业化导致的。
饭圈文化盘活了娱乐市场,粉丝们惊人的购买力引诱着热钱资本流入影视圈。对影视剧制作一窍不懂的金主们,也敢争相成立公司入局拍剧。仅2016一年,全国新增了4000多家影视公司,直接碾压了全国上下影视公司总数只有三位数的美国。
人人扎堆拍电影,为的不是拍好片,而是赚快钱。他们没空研究如何从剧本创作、拍摄制作等专业角度出发搭建项目体系,他们真正关心的,是能拉来哪些PPT神兽级的明星,而这些明星背后,又有着何种规模的后援团能为其买单。
没有钱,你也进不起饭圈。
从投资方到制作方,全线唯明星论,其实这种跑偏的价值标准,和电视剧的出售方式也有莫大关联。国产剧发展至今,越来越迷恋砸钱搞大事。数亿的制作投入,此等野心仅靠某一方的钱包根本支撑不了。为了缓解压力分流风险,国产剧通常会以预售的方式与播出平台建立合作,引入投资。
“未拍先买”之风盛行,为了吸引电视台、视频网站等伸出橄榄枝,制片方也会更愿意选择所谓的流量大牌。因为在流量为王、收视率决定一切的播出平台面前,漂亮的用户数据,比过硬的剧本更能带来安全感。
流量小生谈恋爱,都可以挤垮网站后台。
影视剧限制多,只能迎合粉丝经济
——————
所以高片酬只是表象,症结还是影视剧领域限制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让那些迎合粉丝经济的“奶头乐”影视作品全面获胜。
从争相为偶像“生猴子”到如今的坐地排卵原地发情,一路彩虹屁送爱豆C位走花路,脑残粉们追星的姿势真是多到令人作呕。
而这些为墙头自愿变身韭菜任人宰割的粉丝,就是片方要捧在掌心供养的小公举。在这些送割的死忠粉眼中,自家爱豆的光环大到足以掩盖编剧导演服化道的背后付出,刷剧也只是为了一饱眼福图个乐呵。而自诩为观众服务的市场,必然要自降水准,跪舔受众。
所以准确说来,整个行业不是在为演员打工,而是在为追星女孩们打工。
粉丝可以把自家爱豆的海报贴满高铁,也可以给小行星命名为爱豆的名字。
劣币驱逐良币的激烈竞争让华谊这种行业大头都感到恐惧,为了保证收益,甚至不惜和员工签订对赌协议:保证不了公司利益上浮,就自己拿钱来补。
误入火坑的张国立就曾控诉过这种资本家的丑陋吃相:“有了对赌协议后,我变得不从容了,拍戏不像以前那样等一个我喜欢的剧本、等一个我喜欢的角色。过去觉得不好,多少钱我都不接。但后来这一切都没有了门槛,因为我要做一个讲诚信的人,用什么方式都要把这个钱给人家填上去。”
原来不用裸条,一个对赌协议就能把半个娱乐圈的演员拉下神坛。
除开一味迎合观众下行的审美需求之外,没戏可看则更是日常。禁令限制了编剧们的想象力,监管太严题材受限,严重同质化的影视剧市场,要想挣钱,只能退回“粉丝经济——高片酬——烂片”的循环怪圈之内。
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作者/笺语 排版/欧安
新周刊——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