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今天Novak又要给大家推一部老片了。

《萤火虫之墓》(火垂るの墓)是日本著名动画电影导演Isao Takahata的经典之作,前几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片提名的《辉夜姬物语》(かぐや姫の物語)就是他最近的一部导演作品。

动画里的反战细节(我们在战争中失去了什么)(1)

《萤火虫之墓》上映于1988年,历经30年岁月洗礼,仍是日本反战动画里的一根标杆。IMDb8.5分,豆瓣8.7分,时光网8.4分,足以看出这部动画沉甸甸的分量。

本片作为一部反战主题的电影,将故事的背景放在了二战末期。日本在轰炸了珍珠港后,美军进行全面反击,1945年初,在美军收复了马尼拉之后,拥有了东南亚更多的空军驻点,随即对日本本岛进行无差别式的燃烧弹轰炸。仅在3月10日凌晨的大轰炸,就对东京投放了2000多吨燃烧弹,摧毁了东京63%的商业区和20%的工业区。据当时日本政府统计,在当晚的轰炸中有约10万人被烧死(另一种说法是8万人),伤亡远超后来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广岛。而《萤火虫之墓》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宛如人间惨剧的背景下。

动画里的反战细节(我们在战争中失去了什么)(2)

故事讲述的是14岁的清太和患有心脏病的母亲、年幼的妹妹三人相依为命,父亲则被应招入伍。在某次美军轰炸中,母亲不幸身亡。两兄妹只好投靠姨妈家寄人篱下,但战争年代物资的短缺,还是让姨妈对他们诸多嫌弃。无奈之下,清太决定带着妹妹独自生活。火灾硝烟中的生活并不好过,没有经济来源的清太为了妹妹四处偷取食物,兄妹俩也苦中作乐努力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动画里的反战细节(我们在战争中失去了什么)(3)

然而作为反战电影的典范,被无数人号称终极催泪弹的本片并不会和其他动画片一样,让主人公“从此幸福愉快的生活在一起”。14岁的少年带着年幼的妹妹,在当时日本民不聊生的环境下,生活又能好到哪去呢。妹妹最终因为营养不良而离开了人世,电影就在清太对妹妹的回忆中拉上了帷幕。

动画里的反战细节(我们在战争中失去了什么)(4)

不过这并不是全部内容,在影片开始的车站,导演已经向我们揭示了这对兄妹最终的结局。这也是让无数观众揪心的事实——在战争中,没有胜利者,而最终吞下失败苦果的,只能是无辜的老百姓。

可以说作为一部反战动画,本片已经做得很好了。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即使是在上个世纪特效不过如此的年代,影片里漫天飞舞的萤火虫也能让观众微笑和流泪。

动画里的反战细节(我们在战争中失去了什么)(5)

不过作为吉卜力工作室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一部作品来说,本片所传达的,或者说被观众解读的思维观点,却广受批判。

本片以两名战争孤儿的视角讲述故事,很自然的将日本民众放在了相对受害方的角度。不管是日本无辜民众遭受轰炸,还是日本宣布投降后民间的绝望情绪,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受害方的角度。而一部优秀的反战作品,更多的应该是从对战争的反思来考虑的。

动画里的反战细节(我们在战争中失去了什么)(6)

电影将日本轰炸描写成了日本民众的悲剧,却没有考虑过,其实这更多是战争灾难,而非日本的不幸。近年来很多影评,尤其是中韩影坛,对本片最大的讨论就是,将日本民众描绘成完全无辜、无关战争的人群,是否真的合适。

事实上在二战中,并非很多人所想的,侵略决策都是日本政府做下的,屠杀恶行都是军队造成的。在当时整个军国主义氛围的熏陶下,大部分的日本民众也是支持这样的战争的。“百人斩”杀人竞赛的事件在当年非但没有受到日本舆论的谴责,反而被登在报纸上加以炫耀、歌颂,甚至还被制作成邮票和明信片在民间发行。而没有日本民众的支持,日本政府也很难支撑这么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动画里的反战细节(我们在战争中失去了什么)(7)

而本片的支持者则认为,《萤火虫之墓》的主角是两个战争孤儿,站在他们的角度,自然无从判断战争的好坏。他们没有支持,也没有参与过战争,却成了战争的受害者。从这个立场来说,本片的立意是毫无问题的。

动画里的反战细节(我们在战争中失去了什么)(8)

作为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强行附加太多的政治因素解读,似乎有点过于严肃。然而这也看出中日韩三国民众对待这段历史的态度所在。不管怎样,战争所造成的悲剧并不仅仅局限于被侵略的国家,也存在于侵略者当中。就像我刚刚提到的,战争没有胜利者,最终吞下失败苦果的,只能是无辜的老百姓。

动画里的反战细节(我们在战争中失去了什么)(9)

本片开场的第一句台词是,“昭和20年9月21日夜,我死了。”正是日本正式向中国递交投降书的第12天。战争已是过去,希望大家都能谨记这段历史,以平常心来欣赏这部电影。

动画里的反战细节(我们在战争中失去了什么)(10)

Novak指南

音乐、电影、游戏和小说的各类吐槽和推荐~欢迎大家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