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伟大不在于这个民族的倒下,而在于这个民族是否可以在倒下后,有重新站起来的勇气。作为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二战,众多国家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诚然,二战早已成为历史,可是,历史废墟中依旧清晰的血痕,还在诉说着那时候的悲剧。

世界电影界,关于二战反思的题材很多,而最被众人熟知的应该是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还有就是前几年,梅尔·吉普森的《血战钢锯岭》和诺兰的《敦刻尔克》。

为什么陆川的电影总是和别人撞车(与这部电影相比)(1)

为啥一提到二战首先想到的是国外的电影,而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却很少提及?

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实在找不出合适的电影让我回首,毕竟,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关于二战题材的神剧倒是挺多的,飞檐走壁刀枪不入的同时,也把那段原本应该庄重对待的历史,恶搞的体无完肤,毫无启迪意义且践踏历史。

为什么陆川的电影总是和别人撞车(与这部电影相比)(2)

二战中,中国人的付出以及死亡的人数不比任何的国家少,可是,中国二战的这段历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尊重,这其中,中国的电影人应该负有责任。

2009年,一部陆川执导的《南京!南京!》上映,可惜,毁誉参半,不知道是表达的历史过于凝重,还是表现的手法过于粗略,总之,浪声很大水花很小,俨然不能成为中国反思战争题材电影的代表。

为什么陆川的电影总是和别人撞车(与这部电影相比)(3)

提到陆川的《南京!南京!》,我想到了另一部国外的电影,同样是大屠杀题材,同样是战争中渺小人类的描述,可是,比起《南京!南京!》,这部电影却是我迄今为止认为,最震撼的且影响力最大的二战题材电影,不是我赞誉太高,而是它真的接近完美,如潺潺流水,在观影中早已不自觉的融入心底,然后,悄悄的从眼中流出。

这部电影便是2002年上映的《钢琴家》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主演阿德里安·布洛迪 ,此片在2002年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金棕榈奖,2003年又在奥斯卡上囊括了三项大奖,可以说,观众对于这部电影也是给予了很高的赞誉。

为什么陆川的电影总是和别人撞车(与这部电影相比)(4)

1

当一个人经历了死亡,独自穿梭在断壁残垣中时,他该是何等的绝望?

《钢琴师》便是通过一个战争中波兰的钢琴家,串起了整个战争中的残酷事件,如果,这部电影是虚构的,那么,只当是一种导演自我的反思,可这部电影,偏偏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而且,电影中的这位波兰钢琴家的的确确存在,且经历了战争的残酷,这部电影,便成了全民的反思。

为什么陆川的电影总是和别人撞车(与这部电影相比)(5)

波兰,二战中被出卖的国家,而波兰的犹太人,在战争中,在纳粹的进攻下,迎接他们的恐怕只有死亡。

当钢琴家斯皮尔曼坐在电台录制节目时,屋子外面已经完全变了模样,虽然,导演的镜头始终没有离开斯皮尔曼,但是,一颗炮弹的来临,浓烟中,这场录制匆匆结束。

短短的几分钟开场,从平静到动乱,斯皮尔曼不知原因,观众也不明真相,只知道,战争快要来了。

为什么陆川的电影总是和别人撞车(与这部电影相比)(6)

作为主演的布洛迪,演技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他饰演的是一个钢琴艺术家,艺术家对于时政可能关心过少,而在艺术家的眼中,或许都是一种比较单纯的世界观,所以,开篇的主人公斯皮尔曼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是略显迷茫的。

而正是这种斯皮尔曼表现出的迷茫,却透着一种比较克制的压抑,我这里用压抑这个词,是因为,无论何时何地,斯皮尔曼故作镇定或是因为害怕而小心翼翼才表露的情绪,让我心始终被揪着。

为什么陆川的电影总是和别人撞车(与这部电影相比)(7)

战争,没有赢家,而对于波兰犹太人来说,纳粹的疯狂举动,如同噩梦一般,不仅仅剥夺了他们生存的权利,甚至,拿走了他们精神的支撑。

虽然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钢琴家》,但是,内容却和艺术完全不挂钩,相反,电影正是用一种有些克制却蕴含着血淋淋味道的方式,展示出人在战争中为了生存如何自保的流窜举动,通篇我察觉出了导演在情绪上的控制,而且,每次出现的对于战争场面以及血腥屠杀的场景时,都用一种接近上帝视角的方式来呈现。

这里的上帝视角便是主人公斯皮尔曼的眼睛,他总是透过窗户查看外面的情况,而每一次查看,他的眼神也在发生的变化,从之前的迷茫到害怕再到麻木,这种转变,也恰恰是主人公在逃亡路上所表现出的心境。

为什么陆川的电影总是和别人撞车(与这部电影相比)(8)

他在看窗户外的残酷屠杀,而我们在荧幕前看他的挣扎逃亡,他见证了战争的残酷,我们见证了人的渺小。

最让我震撼的有两个场面,而这两个场面,都是斯皮尔曼走在大街上的场景。

一个是从送往集中营的列车上侥幸逃脱,而他的家人却无一幸免,强忍泪水的斯皮尔曼哽咽着走在满是尸体和行李的大街上。

他想哭,可是没有眼泪,他只能哽咽着,而作为观众的我,最害怕的是,突然一颗子弹的飞来,结束了斯皮尔曼的生命。

为什么陆川的电影总是和别人撞车(与这部电影相比)(9)

一个是从被炮火轰塌的房间里跑出来的斯皮尔曼,颠颠撞撞的爬到墙的对面,此时,道路两旁全是废墟,建筑几乎都被毁灭,而斯皮尔曼就这样,一瘸一拐的走在废墟中间。

渺小的人类,残酷的战争,鲜明的对比。

为什么陆川的电影总是和别人撞车(与这部电影相比)(10)

这两个场景中,尸体和行李还有废墟代表战争,而斯皮尔曼代表着所有在战争中寻求生存机会的人们,当斯皮尔曼茫无目的地走在大街上时,镜头慢慢拉远,而人渐渐变小,这里正好反衬出战争的本性以及人的渺小。

《钢琴家》不是探讨艺术的力量,恰恰相反,它在告诉我们,战争中的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无论是高贵还是卑贱,无论是灵魂还是肉体,统统都在朝不保夕中苟且偷生

为什么陆川的电影总是和别人撞车(与这部电影相比)(11)

当斯皮尔曼遇到德国军官,他被迫弹奏的钢琴曲此时却与以往抒情不同,曲调越往后越是激烈,甚至有一种情绪上的发泄,仿佛是在宣泄,只是,这种宣泄多少也有一种无奈的情绪包含其中,导演在这里选择的曲子很恰当,已经经历数次生死的斯皮尔曼,能活下去已经不易了,面对屠杀自己家人的德国人,不必用抒情曲调讨好。

此时,斯皮尔曼被放逐的人格,在这一瞬间,重新回归。

为什么陆川的电影总是和别人撞车(与这部电影相比)(12)

2

回到刚开始我说的陆川《南京!南京!》电影的毁誉参半这件事上,为什么,同样是大屠杀题材,《钢琴家》却要比《南京!南京!》更好呢?

因为,导演没有过多的解读,也没有把重点放在揣测侵略者心理上面,相反,你在观看《钢琴家》的时候,丝毫不会察觉出导演愤怒的情绪,正是这种克制的冷静,把想要表达的情绪通过平静的镜头语言,转嫁给观众,让观众自我表达,自我感受,而不是导演给你指定一种情绪。

为什么陆川的电影总是和别人撞车(与这部电影相比)(13)

《南京!南京!》中,有太多陆川急于想要表达的东西,无论是中国人这边,还是日本人那边,好像都带着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往往会破坏观众的观影感受,最主要的是,你居然去揣测了侵略者的想法,诚然,战争没有双赢,可是,两头都想揣测,造成的就是混乱无比。

《钢琴家》这部电影,把生命放在战争的舞台,任由他凭着自我感觉寻找出路,就像在电影中,斯皮尔曼已经饿到极致,瘫软的坐在椅子上,而手指不自觉的对着空气弹起了钢琴,这一段,演技是一方面,向观众传达的感受便是另一方面。

为什么陆川的电影总是和别人撞车(与这部电影相比)(14)

无助,迷茫,不知所措……

活着,在战争中活着,本身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哪里还来得及考虑其他的。

《钢琴家》中,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描写战争场面,而是全部精力放在了这个在战争中乱窜的斯皮尔曼身上,纵然,枪林弹雨的场面对于视觉刺激更多,可是,在战争中求生存的人带来的震撼却是更大的,因为,我们能够感同身受。

为什么陆川的电影总是和别人撞车(与这部电影相比)(15)

普通人在战争中的正常反应便是,只关心生死而已。

而如果,关于战争题材的电影,可以把重点回归到人身上,用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去看,去感受,去经历,得到的效果,以及给观众带来的震撼会是更大的。

为什么陆川的电影总是和别人撞车(与这部电影相比)(16)

因为,除了生死,其他的一切都不是重要的事情。

这一点,是中国电影人在拍摄战争题材要考虑的。

战争的残酷来自平民的无助,而平民的无助所带来的触动,比任何技术堆砌的战争场面更加震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