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认知中,普遍认为孩子的青春期是在12-18岁的时候,其实在近年的学术探讨中,倾向认为大部分孩子会在9-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的早期阶段了,在13-14时正式进入了青春期。

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这个阶段延长了,绝对是一个令人崩溃的消息。但家长就只有坐等煎熬和无奈吗?答案自然是“ NO ”。只要我们聪明应对,青春期其实是一个惊喜不断、令父母与孩子再次“重生”的机会。

“叛逆”,其实是大脑的一种病理反应

一提起青春期,就绕不开“叛逆”这个词。

几乎所有的父母对青春期的孩子都有很大的成见。曾经开朗的孩子,变得自闭了;原先那个听话懂事的孩子,如今变得不服管了。我们仿佛看到了另一个孩子,心里难免会困惑,“这还是我们的孩子么,他们就跟病了一样,仿佛什么都不对了”。

其实,我要告诉大家的是,青春期的孩子,真的“病”了。我们父母眼中的“叛逆”,就是孩子大脑的病理反应。

剑桥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布莱克莫尔教授,在一次演讲中提及到:青春期孩子的大脑,分分钟都在打架。从刚进入青春期开始,他们的大脑就发生巨变,任性叛逆、冲动、自制力差等等,都不是孩子刻意想要变成这样的。

青春期那些事(解密青春期)(1)

我们来看这张图,它是一张脑部发育图,分别代表了5岁、青春期前期(9-12岁)、青春期(13-19岁)、20岁人脑的发育情况。红色和黄色的区域代表尚未完全发育,而蓝色和紫色区域则代表完全发育成熟。

从这张图里,我们不难看出,从孩子出生一直到20多岁,大脑一直处于不断发育的过程,而且各个部位发育的时间是有先有后的。正是这种发育上的不均衡,造成了青春期孩子虽然和成年人一样能够感知情绪、情感,但却没有成年人那种控制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很难作出理性的决策。所以,青少年确实爱冲动,但他们也真的是身不由己啊!

安娜。弗洛伊德说过,青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正常的“病理阶段”。青春期是“有病”的,但也是“正常”的,是孩子成长中必然要经历的。

它就像孩子在成长中,必然要经历的“短暂阵痛”一样。所以父母在面对这个时期的“病人”,为他们的种种“病理行为”去困扰,还下了一个自己设定的“叛逆”标签,不妨自问一句,“我不困扰,谁困扰”?

青春期的四大发展阶段

在课程的开始,我讲到了孩子从9岁左右开始,就已经开始了青春期的萌芽了。实际上,这段让身体和精神高速发育的过程,是漫长而激烈的,它需要4个阶段才得以完成。

青春期那些事(解密青春期)(2)

第一阶段,是青春期的前期,会发生在孩子上四、五年级的时候。他们会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发育相关的迹象,也会在意别人对自己外貌的看法。女生开始探讨有谁穿内衣了、男生喜欢照镜子秀肌肉、自己主动就刷牙洗头等等。这时候的孩子,对形象的注意会高过以往的任何时期。

青春期那些事(解密青春期)(3)

第二阶段,是青春期的早期,孩子曾经眼里的父母(尤其是妈妈)开始变得不如人意,他们会各种挑刺儿。我常听人开玩笑说,青少年的大脑中好像有一个“翻白眼”的神经中枢,总是在内心吐槽父母

到了12、13岁左右,就正式进入青春期了也是第三阶段。孩子会脱离过去的依恋对象,也就是父母或者最亲的照料者。他们开始找寻新的依恋对象,不一定是男女朋友,有可能是偶像、认同的团体、迷恋小众文化等等。也是在这个阶段里,父母会有强烈的被排斥感和失控感,因为孩子已经进发出对认识自己、探索世界、寻找归属的强烈渴求,并付诸于行动。

最后第四阶段,就到了青春期的晚期,有些人会建立非常稳定的婚恋关系,或者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比如发展舞台剧、钻研学术科学等等。也不乏有些人到了30岁左右还处于青春期的晚期,但大部分人在25岁前后就正式结束了,这是一个性别身份稳固的过程。

青春期的两大发展任务:身份认同与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12岁至21岁的时期里,青少年必须要发展“身份认同”和“同一性角色”这两大任务,才能进入下个人生阶段。也就是说,在整个青春期里,孩子要解决两大任务所带来的困惑和冲突,才能给未来进入社会去实现自我价值打好基础。

这个时期所说的“身份认同”,其实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文化认同、社会阶层认同、价值观认同、学业/职业认同、性别认同,性取向认同等等。孩子在追求展现外在完美形象的同时,他们会困惑于外在与内心的差异。

回想自己的过去,我们也是如此,是不是都还记得曾经在初中时,有一段时间会觉得自己已经是大人了,小学时候的自己怎么会那么幼稚?我们开始考虑方方面面的东西去重新改造和武装自己。

在这样的状态下,由于孩子的大脑发育很活跃,对自由、新奇和愉悦感有强烈的追求,往往他们会尝试和实验各种可能性,并根据朋友、家人、社会的反馈而不断调整他们的目标和期望,所以,他们格外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

这就需要家长调整好心态,用对待“病人”的态度去和孩子打太极

首先,就是要放弃掉自己权威型的角色,做个外松内紧的父母。我们要学会有底线的宽松陪伴,既不能像对待小学生那样事无巨细地管,那样会让成长中的孩子感到窒息;也不能像18岁以后那样放任自流,毕竟孩子还没有具备对自己完全负责的能力。

这个宽松的度,就是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选择权利,比如,他们关注外表,会自己挑选买什么样的衣服,怎么搭配才穿得时尚,这时候家长就不要拿出老生常来的那句“不要分心,要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学习上”这种话。又或者,孩子周末和同学出去玩,要给他们一个最晚回家的时间,以及安全上的叮嘱,但不要在过程中不停地打夺命连环 call ,甚至还要接送,这都会让孩子觉得在同学朋友面前“丢面子”。

前面我们讲过,青春期的孩子格外在意同学、朋友的评价和眼光,所以,与其和他们站在对立面,不如“化敌为友”,做一个孩子的同学朋友都喜欢的大人,这也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来引导和教育孩子。

每当孩子邀请同学来家时,父母可以用平等的姿态去和他们聊聊天,了解一下他们这个年纪真正感兴趣的话题;用理解,甚至产生共鸣的口吻去聊聊他们的烦恼和想法。比如孩子们可能会抱怨某个老师就会考试排名,一点都不给人留面子,我们也可以去拿自己在工作上和领导之间的冲突来同等孩子的烦恼,他们会感到自己被看成了大人一样,参与大人的烦恼,甚至可以一起倾诉,这种沟通,会迅速拉近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你要知道,让自己的同学朋友都很喜欢的父母,孩子的内心其实是很雀跃的,自然,他们也会在平时把内心的想法和我们说出来。

总而言之,对待这个时期的孩子,父母要不断给他们积极、稳定的反馈,孩子在日后就能形成一种稳定和牢固持久的自我认同与价值观;对待这个时期的孩子,父母要把对价值观和人生目标的“灌输”,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孩子形成稳定的身份认同。

还有另外一个青春期的重要挑战,就是孩子要经历“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阶段。

玛西亚( Marcia )是继埃里克森之后同一性研究的集大成者,她认为,同一性是指青少年进行各种可能的探索,然后对自己的社会角色目标似乎越来越远了。那么,该如何取舍如何权衡?这就是角色混乱需要整合的地方。

整合好了,他们可以顺利踏入下一个阶段,能够明确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以及想要承担的责任;反之,整合不好就会出现发展的停滞,导致即便到了30多岁,也常常处于纠结痛苦中。

以探索和承诺作为同一性的两个维度,玛西亚总结了同一性的四种状态

第一种是同一性成熟,表示经历了混乱中的纠结和探索,最终达成了承诺,达到了同一性的整合。

比如我朋友的孩子正好是高中生,开始时,对于自己未来考大学选择什么专业感到迷茫,就经常和同学谈论这个话题,平时也涉猎不少自己感兴趣的书,还在学校里选了一些相关的课外兴趣实践。在探索中,他发现自己动手能力很强,对物理、技术类的东西很感兴趣,因此渐渐坚定了自己的目标,明确了考大学会选择工科类的专业。

在这个过程中,他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并付诸行动去实现,最终达到了同一性的整合。

第二种是同一性延缓,到了成年早期甚至中年,这类人仍在探索同一性,进行各种选择,却还没有达成承诺。

在职场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人,我公司以前有个小伙伴,她是学人力资源的,但在工作中又尝试了用户研究、社群运营、内容营销等岗位的实习,还是不确定自己想要做什么,甚至还想跨专业考研究生,但又觉得起步太高了,索性就开始了一些垂直领域的职业培训学习,一直还在进行持续的探索。

这两种同一性状态都是好的,因为他们都经历了混乱中的探索,即使同一性延缓的人还未达成承诺,却也仍在持续的探索之中,终有一天会实现质变,找到自己想成为的那个自己。

另外两种状态,一个是同一性早闭,就是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想要成为谁,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而是默认父母的价值观就是自己的价值观,过早地把探索和讨论关闭了。比如父母觉得将来学法律好,能挣钱,孩子就觉得是对的,自己就按照这个路线去学了。

还有一种就是同一性弥散,是指孩子觉得这类问题和自己无关。上学的时候就觉得只要好好学习,考个好分数就可以了,至于自己擅长什么,将来能做什么,毫不关心也从不探讨。

这两种状态的孩子,看似没有一点迷茫,实则是真正处于迷茫中的人,因为他们直接放弃了探索。

这就需要我们做个陪练父母,在选择中培养孩子的判断能力。很多父母都不敢撒手,常常会说,如果让孩子选择的话,他们肯定会选择玩游戏、追星,但我们要注意,判断能力是需要培养的,我们要给孩子训练的机会。

当他们想要做决定时,不论事情的大小,我们都可以引导孩子去分析一下选择背后的利与弊,从而看清事情的本质。即使在选择中有若干次的失误也没有关系,这更会让孩子意识到很多事情并不像自己想象得那么简单,从而对下一次的选择更加慎重,也更会珍惜认知以外的阅历和经验的积累。

所以,越是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越要敢于放手,给他们一定的选择空间,孩子才更有可能活动在我们可控的范围之内。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了解到,一个孩子要经历漫长又复杂的青春期,如此麻烦的背后,却有着重大的意义。那就是,他们在经历这些令人头疼的过程的同时,也会进发出惊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并最终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青春期那些事(解密青春期)(4)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重点:

1.青春期是最正常的“病理阶段”,由于大脑发育上的不均衡,造成了青春期孩子虽然和成年人一样能够感知情绪、情感,但却没有成年人那种控制情绪和行为的能力

2.青春期从9岁左右就开始了,要经历漫长的4个阶段才得以完成;

3.青春期孩子面临的两大发展任务是:身份认同和同一性角色混乱;只有完成这两大任务オ得以顺利过渡到成年人的稳固与持久的成熟阶段;

4.父母要调整心态,像对待“病人”一样去陪伴青春期的孩子;更要放弃权威角色,给孩子一定的选择空间,让他们去勇敢地探索世界、找寻真正的自我。

#教育听我说##重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