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指现在的 北京 。因古时为燕国 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以及在一些古籍中、文学小说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或旧称。

近日,阅一本“燕京画旧”,甚是有趣,书中绘本释意实有旧京之意趣,故分享之。

一、压岁钱

过大年给儿童的压岁钱,原为 “ 压祟sui ”,是以方孔制钱六枚编成的 “方胜”形的挂件。民国建立,铜板(俗称铜子er)取代了方孔的制钱,因为无孔不能再编 “方胜”形的挂件,改为给儿童六个铜子。逐渐也有给一毛两毛的,富有人家的儿童甚至能得到一块大洋。

北京什么时候成为京都(北京以前叫不叫北京)(1)

压岁钱

二、国语拼音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以华北地域汉语的发音制定国语注音符号,开始由小学施教推广普及,以利 “五族共和”文化交流方便。当时世人称为继秦代 “书同文”后又一意义远大的创举。

北京什么时候成为京都(北京以前叫不叫北京)(2)

国语拼音

三、华表

民国建立,解除天安门前禁区,百姓首次得见“华表”。

北京什么时候成为京都(北京以前叫不叫北京)(3)

华表

四、苏武牧羊

民国期间国歌歌词过雅,难以推广。一段开会皆先唱《苏武牧羊》替代国歌,小学生入学亦先学唱《苏武牧羊》,以为爱国主义教育。

北京什么时候成为京都(北京以前叫不叫北京)(4)

五、太和殿

太和殿是明清两代皇帝的金銮宝殿,民国伊始开放,任百姓参观游览。

北京什么时候成为京都(北京以前叫不叫北京)(5)

六、格言庭

民国初年开放社稷坛,改为中央公园,并于大戟门前建格言庭,以励国人。

北京什么时候成为京都(北京以前叫不叫北京)(6)

七、剪辫令

民国建立,国民政府对满族人下 “剪辫令”,但不严格期限,凭其自觉。满族老人深感民国民生 “五族共和”一律平等,不似清朝进关时强迫汉人“留发布留头”满族老人说对此都感“国恩家庆”。

北京什么时候成为京都(北京以前叫不叫北京)(7)

八、双塔

西长安街有个双塔寺,即京剧《四进士》故事中提到的,民国初年,当时国会议员不乏前去凭吊的。

北京什么时候成为京都(北京以前叫不叫北京)(8)

九、第一游泳池

民国初年中南海开放,关于西门内建游泳池,提倡国民体育。

北京什么时候成为京都(北京以前叫不叫北京)(9)

十、东西站

民国初年修筑环城铁路,拆除正阳门瓮城,连接北平东站与西站。

北京什么时候成为京都(北京以前叫不叫北京)(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