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论第五部》(57)

我们为了什么?

我们一直都在为了什么,我们的行为永远有一个为了什么的前提,也就是说,我们当下所做的一切和所有的一切都在为了什么,为了什么呢?我们能回答吗?我们永远都在为了什么之中,我们永远没有行为的终止处,也没有存在的终止态。如果我们不为了什么而行为,不为了什么而存在,肯定显得不可思议和没有理性。为了什么不只是一个句式,是我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逻辑,我们已经无法不为了什么。这丝毫也不费解,就是说我们所做的和拥有的从来都不是最终的,我们只能处于为了什么的过程中,而最终为了什么我们无法回答,因为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在不知道为了什么的情况下一刻不停地为了什么而行动,这不是极大的荒诞吗?想一想,我们确实就这么荒诞。

一个人为了什么而活着(我们不知道为了什么而活着)(1)

为了什么是一种逻辑关系,也就是行为指向目的。但是,我们将种逻辑关系演变成了:劳动为了什么?分配为了什么?吃饭为了什么?健康为了什么?快乐为了什么?幸福为了什么?……这种永无止境的追索有逻辑吗?恰恰正因为逻辑推演才导致永无终止处。这是个什么错误?是逻辑有问题还是我们有问题?还是我们的逻辑有问题?为什么行为必须为了什么?为什么现在的存在不是最终的结果?行为指向目的的逻辑关系从何而来?显而易见,就从我们的根本存在理念而来。按现有理论,我们正在生存之中,生存只是过程,不是目的,我们生存着就是为了达到目的,所以,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指向目的。这就成为了一种逻辑,生存之中的行为和现在的状态都只是过程,不是目的。也就是说,这种逻辑关系出自生存理念,是我们主观认为和设定,过程以及现在的存在都不是目的,在生存理念中,它们无法是目的。

于是,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我们创造是为了什么,我们思想是为了什么,我们愉快是为了什么……为了什么成为一种存在方式,我们就活在这种方式中。试想,我们能不为什么而活着吗?我们能不为什么而创造吗?我们能不为什么而思想吗?我们能不为什么而愉快吗?为活着而活着,为创造而创造,为思想而思想,为愉快而愉快……显得不符合逻辑,我们接受不了这样的逻辑。我们必须为当下的行为和存在状态找到另外的指向,我们只能在追求另外指向的行为过程当中,这就是“为什么”的本质性含义。

一个人为了什么而活着(我们不知道为了什么而活着)(2)

我们将一切的存在都视为在为了什么,这已经影响到我们的思维方式,更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方式。其结果是,现在的意义仅仅在为了什么之中,我们并不活在当下,我们其实是活在等待之中。等待我们行为尽头的那个不再为了什么的结果出现,但是,有这个结果吗?我们会等到这个结果吗?看起来,更像是逻辑在与我们开玩笑,因为为了什么这种句式,这种思维、这种行为过程就不会结束,我们永远都不可能有不为什么的结果。这是我们不经意犯下的小错吗?这个错误给我们造成了什么?

这个逻辑错误使我们失去了当下存在的意义,使我们失去了行为的意义,使我们失去了生活的意义。这个我们从未意识到的逻辑错误竟然断送了我们存在的本质性意义,使我们浪费了多少生活美好的时光?其实,我们并不为了什么,我们就为了当下的存在,就为了存在的感知。现在就是结果,我们的存在就是最终的存在。我们的感知就是最终的存在,我们不是在为了什么去感知,是一切的存在都为了我们的感知。我们除了感知,再无其他方式的存在。当然我们就不为什么,感知就是为了感知,这才是正确的逻辑关系。我们感知的一切都在当下,我们在当下感知到一切,这就是作为感知者的终极意义。

一个人为了什么而活着(我们不知道为了什么而活着)(3)

当不为什么的行为到来,当不为什么的生活开始,我们就在此在,不求他在,我们的每一个行为过程的目的与意义就在其本身。也就是说,一切的存在都为了我们当下的感知愉悦,我们自身就是行为的终点。不为什么的存在,才多么的美好。(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