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结婚风俗送亲(山东旧时婚嫁礼俗之四)(1)

永结同心:山东一小区花轿迎亲的喜庆场面

山东各地迎娶新娘过门的方式和时间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迎娶方式大体分为“迎亲”“等亲”“送亲”三种。等亲是新郎不亲自前往,而派其兄弟或叔侄到新郎家迎新娘的迎娶方式。送亲是男家不派人去女家,而由女家把新娘送往男家的一种婚嫁方式。等亲和送亲在有的地方称为“小娶”,因其礼仪比较简便,更适宜于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聊城、济宁、泰安、临沂、枣庄、淄博、滨州等地,大多采用此种形式。迎娶时间一般在中午,曲阜、泰安、博山等地在子夜。娶亲的队伍一般都比较庞大,走在最前面的是撒喜帖的,路遇桥、井、碾、磨、庙宇、拐弯处,都要贴一个喜字帖。有的地方帖上写“青龙”,谓之“撒青龙帖”。采用送亲形式的,通常由新娘的兄弟扶轿至村外。娶亲的队伍路上不能落轿,经过村镇时要鸣锣奏乐,吸引人们夹道观看。旧时结婚称为“小登科”,无功名也可官服冠戴,而且连县太爷的官轿遇到娶亲队伍时也要让路。娶亲途中,若遇有出殡者,并不躲避,谓之“白头到老”;若迎面遇上另一支娶亲队伍,则谓之“喜上加喜”,并且两个新娘还要交换礼物,有的日后还当作亲戚走动;但若遇上娶亲队伍与自己朝同一方向行动,则往往互相抢先,谓之“争上风”。

迎亲即古时六礼中的“亲迎”,是新郎亲自去新娘家迎接新娘的一种迎娶方式。有的地方称为“大娶”,礼仪复杂、隆重,多为官宦、绅士、有钱人家所用,富庶地区的一般人家也经常采用。其程序大致如下:

婚娶之日,吹鼓手最先来到喜主家门前,用大杆号对着主家大门鼓吹一通,龙口一带叫作“鼓门”。主家听到号声,即开门将吹鼓手迎至家中,吹鼓手进喜主家后再去对着洞房鼓吹一通,叫作“鼓洞房”。接下来开始奏乐。乐队通常有粗细两班,轮番演奏,有时还夹杂戏曲清唱。所奏乐曲及清唱戏曲要喜庆吉利或与娶亲有关,如《小桃红》《抬花轿》《百鸟朝凤》《状元游街》《全家福》《全家乐》《王小赶脚》《十二表》《牛郎织女》等,切忌吹奏悲哀忧伤的曲或戏。与此同时,轿夫抬着花轿,带着旗、锣、伞、扇、灯笼等各种执事来到门前,帮忙的人也陆续到位。院内外早已挂红披彩,彩棚高搭,亲友如云,一派喜气洋洋的欢乐景象。早饭吃过喜面后,迎亲的花轿便要起程。从前新郎大多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或者大礼帽,脚穿缎靴,胸前别着一朵大红花(后来也有穿官服的)。迎亲时一般有两乘轿子或者一马一轿,新郎骑马或乘坐“官轿”,预备给新娘乘坐的轿子叫“花轿”。花轿不能空着,一般要找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压轿,俗称“压轿童子”,或称“压轿孩儿”“压轿生”;轿内还要放上一只大公鸡,轿门上贴写有“吉星高照”字样的红符,执事的大扇上也要写“小登科”字样。一切准备就绪,新郎坐进官轿,三声炮响,几棒锣鸣,粗细乐齐奏,旗锣伞扇在前开道,一路人马在后相随,花轿一乘随行,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去往女家。

山东结婚风俗送亲(山东旧时婚嫁礼俗之四)(2)

德州一带,男家要写好迎亲帖,迎亲队伍由一人肩挎红带持迎亲帖前导,吹鼓手高奏喜庆乐曲随后,来到女家门前,在鞭炮声中,花轿门向喜神方位落定,有人拿喜钱请压轿孩儿下轿,执事人持“迎亲帖”领新郎去会岳翁。上轿时,新娘左手拿柽子,右手拿酒壶,怀里揣着黄铜镜。柽子、酒壶表示过门后勤于纺织、体贴丈夫,黄铜镜称“照妖镜”,可以驱邪。

曲阜一带,大娶一般在白天进行,男方家中大门挂彩,二门挂红,大摆宴席。清末民初,新郎穿清制官服,后来改长袍马褂,身披彩红,乘官轿。枣庄一带,迎娶时新郎有的迎至女家,有的则迎亲于途中。

东明一带,富庶的大户人家用红、绿两顶轿迎亲,每顶轿四个人抬。仪仗用“全罗执事”:旗12面或24面,铜锣、大鼓各两面,伞扇成双,鸡笼成对,三响枪三抬,吹鼓手一班,探马一匹(家人乘坐)。此外还有随行车、马、机动人员,以及“送客”和压轿人员,总计不下百人。迎亲时新郎帽插金花,十字披红,坐于红轿内领先,压轿者(一般由新郎的弟弟或侄子充当)乘坐绿轿随后。礼炮27响后,花轿起动,锣鼓开道,车马随行,伞罩轿顶,扇遮轿门,24面彩旗招展,鸡笼随后,锣鼓喧天,笙乐齐鸣,非常热闹。农村中比较富裕的人家,大多用一顶轿迎娶,仪式要简单一些。贫穷人家则用“不棱车”迎娶。“不棱车”因套骡马也叫“骡马车”或“快车”,即在太平车上面再用木棱梯和木棱枝儿(专为扎不棱车特制的一种工具)以及箔、席等物搭一个拱形的庵子,因无角无棱,故称“不棱车”。用“不棱车”迎娶时,车里面要坐一位老伴健在且儿女双全俗称“全美人”的老婆婆,叫“娶女婆”或“娶女客”。“娶女婆”去时压车,回时陪伴新娘。同时车上还要坐一人专门“掂毡”并兼做炮手,此人手中掂着一块红毡,每遇村庄都要下车走在前面,遇井或庙都要用红毡遮住,以防邪气侵入车内,更不允许行路人顺路乘车,以免不祥之人冲撞“喜星”。

龙口一带,迎亲的花轿是两顶,而且新娘乘坐的花轿装饰得更加华丽一些,里面没有童子压轿,而是放一脸盆,盆里有个大饽饽,上插几朵准备给新娘上头的红绒花。新郎去时上轿前要咬一小口饽饽,上轿时吹鼓手先吹大杆号,然后粗细乐齐奏。前面走的是夹毡客,手拿红毡,凡遇庙、井、桥等,均用红毡一挡,让花轿过去,类似撒喜帖。后面是两面开道的大锣以及旗、伞等仪仗,紧接着是两乘轿子,官轿在前,有粗乐队伴奏,花轿在后,有细乐队伴奏,花轿两边由送亲人扶持,以防轿夫故意颠轿,俗称“把轿杆”,最后面是送客的轿车。迎亲队伍来到女家门前,吹鼓手要吹吹打打“鼓”门。旧时迎亲的轿子在女家大门前一停落,女家便特意将大门关闭,把新郎拒之门外,名曰“憋性”。于是吹鼓手用大杆号对大门吹一通,粗细乐和大锣吹打一阵。如此重复三遍,谓之“三吹三打”。“三吹三打”以后,女家的好事者和小孩子们便在大门口叫新郎唱歌,否则不准开门入内。这时男家的夹毡客和女家的送亲客便从中替新郎周旋说情,请求放入。有的长时间不能开门进屋,新郎怕耽误了吉日良辰,只好唱几个歌以满足大家的要求。在龙口一带,新娘上轿后,要把两个瓷盆分别送到新郎和新娘的轿里。新郎轿内的盆里放一对面做的鱼和两面镜子,象征吉庆有余;新娘轿内的盆里放两个面做的桃子和两面镜子,象征健康长寿。另外,龙口还有新郎窃物的习俗,即在酒宴结束时,新郎要趁人不注意时偷偷地拿一只酒盅和一双筷子带回去,据说如此婚后会早生忠孝之子。

胶东一些地方,新娘手中拿着小手帕,里面包有各种花样的面制品,还拿着镜子、葱等。葱,谐音聪,到婆家后要扔到房顶上;面制品是过桥时扔到河里敬神的;手帕则是与路遇的新娘互换的,有的还互换戒指等物。

聊城一带,新郎大多不去迎亲,只雇一顶花轿,由压轿童子怀抱公鸡随乐队和迎亲人一道去女家娶亲。条件差一点的,雇不起花轿,就用大车娶亲。车上扎拱形彩棚,前头用红毯遮蒙,后头用被单罩住,车前栓一只大红公鸡,一人执鞭驱车,一人肩背“褡子”,沿途鸣炮,车内坐“娶女婆”一人,上车时携带“上头盒”,内装新娘嫁衣、冠饰等物;另有挑灯笼者四人。所有去迎娶的人员胸前以及拉车牲口的额前,都要系一红布条,以示吉利。

鄄城一带,男家于结婚之日前往女家迎娶。迎娶队伍路过村庄时,村里儿童往往设置障碍物阻挡,此时乐队便吹奏一番,这在当地叫“查响器”。当迎娶车被女家望见时,女家抬嫁妆的开始动身(不与迎娶车相遇)。接嫁妆时男家要给抬嫁妆的封喜礼。迎娶车行至女家村西不远处,车稍停,放炮,鸣锣,奏乐,点燃灯笼,然后进村。至女家门口不远处,在女家指定的地点停车。陪公和新郎下车,整衣冠。女家四名送客者恭敬地迎上前去,双方相互作一揖,然后入客屋。新郎在客屋里由人陪着端坐。此时临嫁女在内院屋里梳洗打扮,将辫子挽成发髻。娶女婆和送女婆各持两端系有铜钱的红线为新娘开脸,往往是横竖比量一番,然后盖上蒙头红,坐上椅子,谓之“冠戴”。新娘在鞭炮声中由四名送客者抬送上车,叫作“发亲”。娶女婆和送女婆随新娘上车,共同关照新娘。新娘上车后,新郎被人从客屋领到女家堂屋门前,铺红毡行跪拜礼(一揖、跪下、四叩、站起、再一揖),这叫谢扰。然后新郎在陪公关照下上车。这时,新娘弟侄往往有闹新郎的活动。新郎上车后,女家送客者随迎娶车到男家。迎娶车在往返途中,有的新郎还特地绕道到亲戚朋友家磕头,主人设酒和糖果招待。鄄城一带的老百姓,则多用太平车迎亲,所去车辆装饰及人员穿戴、携带之物等与聊城一带相近,只是车在进出村庄时要依“出东进西”的规矩而行。新郎在娶亲车出村之后,即身着新装,拜祖先、父母、亲邻;新娘嫁妆在迎娶当天清晨派人送往男家,途中不得与娶亲车相遇,如果相遇,必须绕道而行。

费县一带,姑娘出嫁称为“出门子”,嫁妆由女家派人送,往往和“出门子”同时进行。

郯城一带,结婚之日太阳未出时,女方启程。上轿鞭一响,新人坐在太师椅上由哥哥或者弟弟抬到轿前,新人鞋外套着哥哥或者弟弟的鞋,上轿后脱下,意思是不带走娘家的土。新媳妇的仪仗是:最前边一人手拿信香,紧跟着一人扛圆顶伞,后边是四人抬的花轿。花轿轿顶正中一小孩手持荷花骑在麒麟上,寓意“麒麟送子”;轿顶四边是八洞神仙。轿子四面的布幔上绣有花花绿绿的装饰,称为“轿衣”。花轿后面跟着送嫁妆的队伍。沿途遇到桥、大树、巨石、三岔路等,专门有一人往上面贴“青龙”帖子。每当穿过村庄或者经过村头时,要放三声大炮。当地传说“青龙”能镇邪,放炮能驱逐邪恶,并且有请人让路,诱人看景的作用。轿边有两人扶着轿杆,是“稳轿”的,一般是轿内新人的哥哥、弟弟或者侄子。队伍最后面是两位“大客”,分别是新娘的舅父、伯父或叔父。旧时“大客”通常骑马、毛驴或坐牛车,现在都坐面包车或轿车。如果两家出嫁的花轿在途中相遇,就会发生“抢上”现象。一般南北道东为上,东西道北为上。队伍接近男方家门,男家燃放爆竹,给轿夫“落轿礼”“转轿礼”后,新人下轿。

泰安一带,娶亲是在夜间,富贵人家大娶,一般人家小娶。吉时一到,大娶的,新郎乘官轿,花轿内放一只公鸡前去迎亲;小娶的,花轿里也必须放一只公鸡,所去迎娶人员必须一同前往,不可分散而行,进至女家所在村庄后,即击鼓鸣锣,喜乐齐奏。女家有的将迎亲者迎进家去,有的则任其在门外等候。新娘手里要拿手帕、小镜子等物品,怀中要揣一些手帕、制钱等,手帕是准备路遇娶亲的花轿时,作为与对方交换的礼物,制钱则是过河、庙等时扔出来敬神用的。

邹城一带,结婚时男家五服以内全到主家喝喜酒,称“大盖锅”。迎亲人员及家人胸前皆系一红布条。早饭要速速吃过,称“待内场”。饭后新郎即着新装,戴礼帽,披红插花,乘坐绿网官轿或骑马,后跟绣花红轿,内有“压轿童子”,并放一只大红公鸡,然后旗锣伞扇,鼓乐齐鸣,去向女家迎娶。有的新郎到新娘闺房隔帘行礼,送女客代为还礼;有的新郎与新娘隔帘冠笄。新娘由其兄弟用圈椅抬出、背出或抱出闺房,送入轿内,意思是脚不沾娘家的土。

胶南、日照一带,新娘由“嫁女客”搀扶,踏红毡或花席入轿,若遇雨天,必由其兄或弟背入轿中。临上轿前,母女分离,难免要哭上一场。新娘口里要含一口饭,或者含一口宽心面,吐半口,留半口。据说吐的多了娘家富,留的多了娘家穷,另半口则主婆家的穷富,这往往令新娘左右为难,吐多也不是,吐少也不是。有的地方新娘这时要从其母亲兜里抓一把钱,抓多抓少的意思与吐饭一样,抓的少了娘家富,抓的多了婆家富;也有以粮食代替钱的。

博山一带,新娘是被“抢”上车或轿的。结婚之日,新郎带车或轿,带着一帮人到女家去“抢亲”,新娘的兄弟背着她跑,伴娘在后面卫护,新郎则带人追赶,经过一番象征性的争夺后,才把新娘请上轿子。

临朐一带,新娘的弟弟妹妹们去给新娘送水,也称“送汤”,是新娘临出嫁之前享受的最后一次含有手足之情的伺候。有的是新娘的母亲或其兄嫂将一瓢水泼在门外,据说是表示嫁出去的女儿像泼出去的水一样,再也收不回来了,其中蕴含着母女怜惜之情。

微山湖一带,娶亲之日清晨由两个小伙子撑着扎挂得红红火火的迎亲船,朝女家船驶去。迎亲船双篙双桨,篙梢缠裹红绸。新郎穿着一新,立于船头,另有两个男青年或挑了大红灯笼,或手执马灯立于两侧。船舱中,两位“全美人”接亲婆怀里抱着催妆衣,脚边篮子里放着一公一母两只长命鸡,篮子用红布罩着。到女方船边,接亲婆上到女家船给新娘子穿新衣。新娘打扮停当,出舱到艄头,新郎和同来的男青年此时也上到女家船上。女家先招待接亲人吃早点,然后新郎新娘同喝“离娘面”,新郎要喝出声响来,道是“喝得响,过得高”。同时,把陪送嫁妆连同用一托板托着的一把面条、两棵葱、两套碗筷送上迎亲船。两个接亲的小伙子,在女方船上点燃用秆草扎制的火把,先上到迎亲船上;把长命鸡抱到女方船上,抓一把麸子、高粱喂喂,然后挎回迎亲船。新郎、新娘披红戴花,手拉着手踏上迎亲船,后边一小伙子打着一红一绿两把伞,罩在新人头上,到了男家船边,先用火把燎船头,然后新娘迈火把而过,将火把投入湖中。新郎新娘在船头捻香磕头,喝“交心酒”,“新媳妇沾一沾,新女婿喝个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