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催眠治疗师思源,我们继续分享昨天的话题,来了解催眠状态的治疗功能。催眠师通过催眠暗示来改变被催眠者的心理和行为反应,这就是催眠治疗的原理。为什么这种暗示有如此神奇的影响力呢?

催眠可以解决哪些心理问题(为何被称为心理治疗的)(1)

自从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理论之后,潜意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已逐渐为人们认识。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既受意识控制,又受潜意识的影响。人们的理智的、有目的行为受意识控制,而一些养成习惯的行为、非理智行为和形成的心理障碍实际上已经形成一种心理定型,失去意识控制而滑入无意识领域。人们有时莫明其妙地高兴或悲哀、毫无理由地做某事,其实都是潜意识在作怪。

如上例由恐惧到产生不适的生理反应。这时再通过意识来控制往往达不到效果,只有接通与潜意识的联系,通过潜意识才能达到控制效果。分析催眠状态下的心理不难发现,被催眠者的意识控制几乎丧失,其心理主要在潜意识控制之下。而催眠者是和被催眠者潜意识沟通的唯一人,他实际上是和被催眠者的潜意识对话、交流,把自己的指导融进其潜意识中,调整和改变潜意识以改变其觉醒后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目前,催眠疗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应用。它对一些心理障碍独特的治疗效果得到心理治疗者的赏识,有人甚至称它为心理治疗的“杀手锏”。它有自己的特点,在使用时也有一定的特殊要求。首先,催眠诱导者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要求诱导者遵循心理治疗的原则、恪守职业道德规范,为患者解除精神痛苦。对患者催眠状态的特异表现及隐私等问题应该为其保密,避免泄漏出去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另外,催眠状态患者对催眠者特殊的依赖、服从关系也会让一些道德品质低下的人对患者(特别是异性)产生非分之想,或做出非礼行为,造成恶劣影响,因而,要对催眠者的道德情操提出严格的要求。

催眠可以解决哪些心理问题(为何被称为心理治疗的)(2)

其次,创造被催眠者良好的心理定势。催眠不是诱导者单方面的事情,没有被催眠者的配合是不行的。在催眠开始以前,首先应通过面谈与被催眠者形成一种亲善的气氛。一方面要消除其思想顾虑,解除其对催眠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如害怕暴露隐私、害怕意识丧失会做出违反自己意志的事等)。要向他讲明,心理治疗有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目的是为患者解除痛苦,决不会做出对患者不利的行为,并负责为患者保密;另一方面要树立自己的形象,使被催眠者对自己产生一定的“权威感”和“信任感”;再者是要向其讲明催眠治疗的良好效果。

总之,使其消除“心理阻抗”,渐渐地产生渴望被催眠的动机。

第三,催眠者要时刻把握催眠对象的反应、循序渐进。催眠按照程度不同可以分为浅度、中度和深度,一到中度催眠就开始发挥效力。人们的催眠感受性是不同的,因而达到的程度和进行的速度也各不相同。催眠者应该根据其对象的反应准确制定其催眠程度,调整催眠步骤,防止催眠对象自觉不自觉地做出虚假反应,影响治疗效果。

第四,严格限定催眠后暗示的“指导语”。对患者的治疗是通过催眠后暗示的“指导语”来实现的,这种暗示将会改变其心理和行为,因而,“指导语”要非常慎重,既能为患者解除精神痛苦,又不能诱发其它不良反应。如一催眠者对一肥胖虑患者下了这样的指导语“你厌恶吃饭、吃饭时会呕吐”,结果患者会食欲减退,虽然体重下降了,但又患上了“厌食症”,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催眠可以解决哪些心理问题(为何被称为心理治疗的)(3)

另外,催眠后暗示的“指导语”要简洁,明了,便于潜意识接受。如果患者同时有多种疾病,一次只能暗示一少部分,通过多次暗示达到治疗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