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国#

大家还记得在豆瓣拿下8.3分高分的纪录片《中国》吗?记录片《中国》第二季对中国历史的呈现,是从唐开元年间的伟大诗人李白与杜甫开始,通过对他们命运轨迹、人生交集、诗歌成就的讲述,折射二人所处唐朝的时代风貌。

用什么方法培养孩子生活自理力(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习惯)(1)

全片以时间为轴,呈现宋徽宗赵佶、张择端、王希孟、忽必烈、八思巴、刘秉忠、关汉卿、张居正、海瑞、郑和、徐光启、康熙、乾隆、张謇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将历史化繁为简,让当下观众对其精神与思想形成可知、可感、可思的情绪共鸣。

本季纪录片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再现诸如唐代诗歌鼎盛、宋朝美学繁荣、元曲大家等繁盛图景,也展现元朝大融合、明代张居正改革、康熙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等风云变幻,以生动叙事,揭开人物真实的情感和内心。

我们来思考从古至今,以上这些名人数不胜数,古人教育孩子的智慧博大精深,而如今我们很多家长却要大包大揽,以此证明自己的价值存在吧!

哈佛大学也进行过长达40年的主题研究——家务与心理健康以及事业成功的关系。

学者从1940年开始长期跟踪465位在波士顿市区的青少年。并分别在20年、30年、40年的时间段做了调查访问。

比较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童年活动的直接关系。(童年活动包括:打零工,做家务,课外活动,学校的成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最终得出的结论是:

小时候帮忙做家务的孩子,长大后有良好人际关系的概率更大,离婚率也更低,心理健康,工作薪资比另一组不喜欢做家务的孩子高5倍,失业率则低16倍。

小时候不帮忙做家务的孩子,长大后,许多人会因犯罪而被逮捕,精神病患也比另一组人多10倍。

用什么方法培养孩子生活自理力(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习惯)(2)

北京大学危机干预中心的徐凯文老师提出了空心病的概念,他发现,北大有30%的学生有空心病。

主要表现为缺乏价值观,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造成这种情况的核心原因就是孩子们在家中好像除了学习以外什么事情都不用做,十几年中,他们除了高考这个目标以外,几乎一无是处。考上大学以后,目标实现了,满足了父母的心愿,自己却迷失了。

如果有兴趣,你也可以查一下,这方面的研究数据还有很多。由此可见,参与家务劳动,不仅仅是干点儿活而已,它对孩子的基础素质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孩子的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

所以,只要是他愿意做的,就给他机会做。要知道,做家务是练出来的,多鼓励,多做几次就做好了,很多孩子的心理疾病都是闲出来的。

当然,要想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参与家务来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很多能力都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需要我们付出持久的耐心。

我们培养孩子们的生活自理习惯是按照以下六个阶段来操作的。当然,无论多大年纪的孩子,学习新的技能或者完成新任务都需要经历这样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父母示范,孩子在旁边观察。

同时父母要讲解其中一些比较复杂的步骤。

第二阶段:父母做,孩子参与部分工作。

从简单的开始,让孩子先有一些成就感。

第三阶段:鼓励孩子自己操作,父母在旁边观察。

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地给予一些指导。

第四阶段:练习几次后,孩子可以自己完成了,父母就不用再跟着看了,做完检查一下就好。第五阶段:孩子自己做,父母不定期检查。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孩子们因为心情不好,不愿意做,这时候需要在他们完成后给予一定的安抚。

第六阶段:一般半年以后,孩子会主动做这些家务,有些时候做得比父母还好。越大的孩子越明显。

从简单的扔垃圾和归类脏衣服到复杂的刷牙,收拾玩具,我们基本上都会按照上面的这几个阶段来操作,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举几个例子:

扔垃圾和归类脏衣服:

当孩子们爬行得很顺畅时(10个月左右),每次换下来的纸尿裤(当然只有小便的那种),我们都会让他自己扔到垃圾桶里。

最初几次,我们会陪着他一起,告诉他怎么走,以及哪个是垃圾桶。很快,孩子们就可以自己扔了。

用什么方法培养孩子生活自理力(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习惯)(3)

其他的生活垃圾也是如此,例如:糖纸、橘子皮、零食包装……2岁以后,他们就会养成这样的习惯,自己把这些垃圾扔到垃圾桶里。

当然,有时候也需要我们提醒一下:“请送这些垃圾回家好吗?”

与扔垃圾类似,我们也会让他自己把换下来的衣服分类放到洗衣筐里。这同样需要我们告诉他,外衣放在哪个筐里,袜子放在哪个筐里。操作一段时间后,他们就可以自己完成了。

我们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去从最简单的开始做起,同时父母一定要让父母身体力行的去做。

父母先跟后带的以游戏方式让孩子从好玩,好奇的心理开始做,每天做一点点,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是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