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发:拂晓哨位(fxsw2021)

作者:周锦荣 编辑:韩水霖

老山作战纪实50年(老山战事纪实远去的炮声连载之一)(1)

作者简介

周锦荣, 笔名午马,1954年10月生于江苏省常熟市,1972年12月应征入伍,历任陆军第21集团军61师183团战士、军械员兼文书、班长、代理司务长、排长、政治处干事、指导员、教导员、政治处主任。1985年12月至1987年6月赴滇参加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时任炮兵营教导员。

1992年10月转业至江苏省太仓市,曾任镇党委副书记、市物资局局长、市纪委副书记、市物价局局长、市政协专委会主任,2014年10月退休。

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纪实作品《远去的炮声》、由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题写书名的散文集《追梦》。

老山作战纪实50年(老山战事纪实远去的炮声连载之一)(2)

序 言

没有多少人知道我打过仗。

转业到地方工作后,我极少跟人提及参加过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的经历。

2009年初夏去云南考察。一日傍晚,我们一行人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家农家餐厅吃饭,席间谈及西双版纳在云南的地理位置,我想考证一下麻栗坡县在云南的方位,与西双版纳相距多远时,谈到了老山打仗。这是我唯一一次在同事面前介绍自己亲身经历的老山战场作战情况。我的一位领导听后感慨道:“以前只知道老山打仗,没想到老山战场还是这样的……”

事隔不久,在太仓的一家饭店应酬吃饭,因为我不喝酒,坐着无聊,便和服务员聊天。服务员小姐是云南人,她告诉我来太仓一年多。我问她知道文山州吗?她说知道。再问她知道麻栗坡县吗?姑娘想了半天回答说不知道。我想麻栗坡属云南的边陲县城,姑娘也许不知,但老山应该知道的。可是,当我问她是否知道老山时,姑娘好久无语。不会吧,难道云南人不知道老山?!

当我告诉她老山打过仗时,姑娘茫然地看着我。

我忽然想到了时空,便违反常理地问她今年多大岁数。姑娘不忌讳客人问她的年龄,很爽快地告诉我她今年20岁。

老山打仗是20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她还没来到这个世上,难怪她不知道。

是啊,20多年过去了,那场特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那股“理解万岁”的热情早已逝去。时至21世纪的太平盛世,恐怕没有多少人还记得那场血与火的战争,记得在战场上英勇作战、流血牺牲、吃苦受难的“最可爱的人”,记得长眠于盘龙江畔的英烈。我们参战军人自己不说还有谁说,我们参战军人自己不回忆还有谁能记起?!

早些时候同乡战友聚会,没有上过战场的战友管文忠告诉我,他经常登录中国军事网,网上有不少反映老山作战的文章,唯独看不到反映我们红军师及我们钢铁团参战的消息,他希望我也写点东西贴上去。

……

写不写,写些什么,我一直犹豫不决。

成天在网上打牌、聊天,没劲。于是,我无事找事,把在搬家时找出来的《战地日记》的内容输入电脑,建立电子文档。

后来,领导的感叹、云南姑娘的不知、同乡战友的期望、闲暇的时间,让我萌发了写点老山打仗的东西。我想把我们营官兵在战场上亲身经历的战事、奇事、趣事、喜事、悲事写出来,即使成不了书,不能出版,作为纸质文稿或电子文档,在战友们中间传阅,以留作永恒的回忆,也告慰长眠在南疆的战友,足矣。

主意已定,我便给我营参战的战友发出公开信,告诉大家我的想法、与我联系的方式,希望大家一起帮我回忆,提供情况和资料。

不久,我就收到了副营长吴家松发来的《蛇与人同居猫耳洞》的稿件,后又根据我的约稿,他又给我发来了《记炮兵营创建模范阵地事迹》一文。

面对战友的赐稿,我不敢懈怠。2010农历寅虎年春节刚过,我就敲动电脑键盘,开始把我营参加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的经历变成文字……

老山作战纪实50年(老山战事纪实远去的炮声连载之一)(3)

作者在阵地上装填炮弹

1979—1989年中越边境战争,虽然是我国和平环境下的一场局部战争,却是我国近代史上时间最长的一场战争。

为了维护祖国的主权,打击越南地区霸权主义者的嚣张气焰,保障我西南边陲安全,我边防部队于1979年2月17日对越南进行自卫还击作战,在达到预期目的后,参战部队于1979年3月16日全部撤回中国境内,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结束。然而,我军班师回朝后,越军竟然尾随我军撤军的脚步来抢占边境骑线点。老山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迫于无奈,我军于1984年4月28日发起攻击,一举收复了被越军占领的老山,也就开始了旷日持久的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

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是中越边境战争的一个阶段。这场特殊的战争既是军事仗,又是政治仗、外交仗。利用老山战场,对越南施加军事压力,支援柬埔寨、泰国的抗越斗争;同时,通过分期分批轮战,达到全面锻炼部队的目的,这是中央军委确定对越作战的总意图。根据这一深谋远虑的意图,既要把仗打好,打出国威军威,有力地配合政治外交斗争;又要通过实战锻炼,把部队建设好。

军人,一个伟大而又神圣的名字。

军人生来就是为战争准备的,应对战争,是军人的基本职能。只要有战争,这个名字就意味着牺牲,体现着奉献。只有从枪林弹雨的战场上走过来的军人,才是真正的不留遗憾的军人。

在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中,当代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以英勇作战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军队仍然是能征善战的威武之师、当代中国军人是新一代最可爱的人。“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奉献我青春,强盛我中华”的“老山精神”,是当代军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一曲“血染的风采”,折射出当代军人对共和国的无限忠诚。在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中,有的军人血染疆场,长眠于祖国的南疆;有的军人在枪林弹雨中身负重伤,拖着残缺的躯体从战场上撤回来;即便是完整地走下战场的军人,不是幸运者,而是幸存者。参战将士和伤亡将士所涌现出来的“精忠报国”的伟大和感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以自豪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亿万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力量和动力,应该得到广泛传颂和发扬光大。

我们不要战争,但战争又是一个国家某个时期最高利益的需要。

现在的70后、80后、90后都不知道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包括对越防御作战阶段)的真实历史。作为这段历史的当事人,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的亲历者,我应该也有责任把我营参战的真实情况记录下来,并告诉人们;把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的真实历史反映出来,歌颂参战将士的爱国、奉献精神,让参战将士血染的风采永远回荡在亿万人民的心间,让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不忘真实历史,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老山作战纪实50年(老山战事纪实远去的炮声连载之一)(4)

作者在李海欣烈士墓前敬烟

随着时间的逝去,老山战场的炮声也远去了。

几经折腾,我当时记录参战经历的文字资料留下的不多,留在记忆中的参战事件已是模模糊糊,战友们给我提供的情况也是零零碎碎。我把那些记忆中的、书信间的、战友赐稿里的林林总总的材料汇集、整理,采用记事通讯的形式,记录下我营参加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的全过程。

我营在师团的编成内参战,经历了参战准备、机动集结、临战训练、接替防御、雨季作战、旱季作战和交接回撤等阶段。本书按照我营参战的序时进程展开,以每一个阶段发生的重要事件为中心,截取一个或若干个片断,进行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突出事件、典型事例的概貌或全貌。每一章里有若干个标题,每个标题下记叙着一个或数个事件、事例,标题与标题之间有的有时间上的前后衔接,有的有事件上的上下呼应,有的则没有任何的关联。

这是一部纪实性的作品,所记述的都是我营官兵亲身经历的真真切切的史实。为了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只是在不违背事实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实景描述。

但愿通过我的叙述,能为我营参加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史留下真实的记录,能唤起人们对参加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军人的敬意,能激励世人对和平盛世、和谐社会的追求!

老山作战纪实50年(老山战事纪实远去的炮声连载之一)(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