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舶来品,“间隔年”(gap year)的概念对于国内年轻人来说已经不算陌生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潘向黎就建议在高校设置间隔年,希望帮助青年学子更好明确人生目标,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梁锦松谈大学生就业?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梁锦松谈大学生就业
作为一个舶来品,“间隔年”(gap year)的概念对于国内年轻人来说已经不算陌生。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潘向黎就建议在高校设置间隔年,希望帮助青年学子更好明确人生目标。
间隔年在国际上是指青年在学习期间及毕业工作之前,异地或异国旅行或做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临时工作、志愿者工作,并利用这段时间开拓视野、学习生存技能、增进自我了解,从而明确人生规划、更好融入社会。潘向黎说,发达国家将间隔年视为培养未来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从目前国际上实施的间隔年制度来看,其对于大学生等群体成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她指出,从我国现实看,在12年应试教育和高考冲刺的巨大压力下,许多青少年来不及对自己的天赋才能和兴趣爱好形成清晰认识,就必须作出大学专业选择甚至就业选择,这对未成年人或刚刚成年的年轻人是过于艰难的选择,更不必说明晰自己的天赋和志向、了解社会的情况和需要,作出包含高度理性和真实情感的人生规划,为将来的发展选定方向,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经历和心理空间。而就社会而言,也更需要目标清晰、志向坚定、能够发挥所长从而热爱所从事工作的人才,而不是未经真正选择、内心迷茫、工作以后还需要不断跳槽来寻找方向的劳动力。“而这些,如果设置间隔年,就可以得到相当程度的解决。”
间隔年的概念在我国尚未被接受,原因在哪里?潘向黎认为,这是因为存在个人、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障碍和限制。调研发现,间隔年的积极意义在独生子女普遍、父母保护意识强烈、求稳观念主导的文化背景中往往被忽略。在学生层面,间隔年容易与“留级”、对就业不利、得不到正面评价、家庭反对等问题相联系。在社会层面,间隔年的学习活动多样,无法像统一的机构学习那样获得有效经历证明,各界对于间隔年的认定缺乏共识。尤其在制度保障方面,目前大学生所谓参与间隔年的形式是通过学校行政部门办理休学及学籍保留手续,通常需要经过院校两级多个部门(教务处、财务处、学生工作处、图书馆、学生社区服务中心)的审核批准,非因病休学还需要提供相关证明,回归学校时还有同样繁复的复学手续;一旦毕业后选择间隔年,还会丧失应届生身份在就业市场的种种优势。这些因素造成了学生选择间隔年的实质性困难。
为了应对这些困难,通过间隔年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足够长度和深度的社会实践及自我教育窗口,潘向黎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制度推广,文化先行。“只有通过文化推广形成观念共识,制度安排才具有可行的基础。”基于我国国情,间隔年可根据各大学的教学理念和特色及当地社会大环境,鼓励高校自主开放和导入。发挥一流大学的引领作用,先行先试,积累可靠案例和模式后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二是政策保障,明确内涵。潘向黎提出,国内高校尚未有明确允许学生参与“间隔年”的配套制度。建议借鉴和吸收国外间隔年相关做法,借鉴大学生支教等项目已有的经验,简化申请办理流程,并为大四等毕业年份选择间隔年的学生保留学籍和应届身份,有助于学生就学、实践、就业间的顺畅衔接。
三是建立平台,拓展渠道。她建议,建立相关公益组织机构平台以网站等形式提供间隔年活动信息,公开支持间隔年的大学名录,指导制定间隔年计划,邀请专家提供间隔年建议,并加强与海内外同类机构对接,互通信息、互换项目。平台也可以通过纪录片、访谈、推荐书籍等形式介绍间隔年的优秀案例、海内外最新动向。逐步形成集共享信息、专业咨询、中介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性交流平台,营造更加开放、自主的青年成长大环境。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周程祎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朱瓅
来源:作者:周程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