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8章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论语》中经常出现“君子”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作风正派、品德高尚、有胸襟、敢担当的人。另一种指“君之子”,即为政者,如“子贡问君子”,意思就是自贡向孔子咨询为政之道。

本文中的“君子”指的就是为政者。

重:形声兼会意字,重并不是从千从里,应该是从壬从东,最早的“重”字从人从东。字型为“人”在“东”左边或者上面,后“人”和“东”重叠,春秋后,又加上“土”字。

“重”的甲骨文就像一个人人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包袱,表示沉重,负重。后延伸为庄重、自重、尊重、重视等意。

“重”也可以读作chong,表示重复、重新、也作量词,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声只隔数重山。”

论语交友之道择友原则(论语史鉴自重才有威信)(1)

威:威信,威望。

固:牢固,稳固,这里是扎实的意思。“固”是会意字,囗(围)字旁表示密不透风,牢固的,“古”字代表长久,“固”原意为四面闭塞牢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

延伸为坚硬,结实,牢固。还延伸为固执,专一,思想拘泥,如“固守”。

“固”作副词即坚决,执意地,如:“固守阵地”。又表示一定,必须,如:“固当如此”等。

“固”还指久治不癒的疾病,如“固疾”,现在一般写成“痼疾”。

论语交友之道择友原则(论语史鉴自重才有威信)(2)

主:象形字,甲骨文中,“主”字就像一盏点燃火苗的灯,“主”的原意为灯头的火焰,是灯的中心主体。

后延伸为主人,君主,首领,核心,原则等。一般来说,先居住在某地的人就叫“主”,所谓“先入为主”,后入者就为“客”或者“客家”。

“主”还有主意,主张之意,后又延伸出主持,引领等。

“主”还有天子或者是王侯的女儿之意,如:公主,太主。如今,为了表示尊重,常称对方的女儿为“公主”,但很多人称自己的女儿为“公主”,那是不合适的。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称自己的父亲可以用“家父”,但不能问别人“你的家父怎样”?“聆听”一定跟在第一人称后面,不能说“请你聆听”,或者“谢谢各位聆听”等。

论语交友之道择友原则(论语史鉴自重才有威信)(3)

无友:“无”为通假字,通“勿”,不要的意思。“友”为交友之意,作动词用。

如:依从也。会意字,从女,从口。会从命之意。

“如”字最早的意思是“遵从”,“顺从”,人们常说“不尽如人意”,就是不随人愿之意,在甲骨文中,“如”字就像一个女人跪着在服从命令。

“如”也引申为“去”、“往”,例如:“如厕”。也引申为“好似”,“如同”,例如《史记-留侯世家》:“(张良)状貌如妇人女子”,也引申为“比得上”,如:“自叹不如”。

“如”也用作假设连词,例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在本文,“如”就是遵从之意!“不如己者”就是不遵从自己坚持的原则的人,通俗地说就是:志不同,道不合的人。

论语交友之道择友原则(论语史鉴自重才有威信)(4)

过:一般有两种意思,一是过分,超过等意,如《论语》:“过犹不及”。另一个为过错,过失等意,本文中的“过”指过错。

《论语》中多次提到“过”的问题,比如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

惮:害怕,羞愧。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为政者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信。学习也变得浮躁不扎实。要带头以忠信为核心处事做人。不要跟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交往。做错了事,要不耻于改正。”

孔子认为做人,尤其是为政者一定要自重,忠诚,讲信用,谨慎交友,知错能改。

论语交友之道择友原则(论语史鉴自重才有威信)(5)

这一章,孔子教为政者如何提升个人威望,文中的“无友不如己者”该如何理解,争议了一千多年。

其实,这种争议是多余的,认真通读过《论语》以及“儒家十三经”之后就会发现,孔子的“交友”思想早就暗藏在里面。

《论语》中就有记载:有人问孔子,子张(名师)和子夏(名商)谁比较“贤”?孔子说:“商不及”、“师也过”、“过犹不及”。

孔子点评子夏“不及格”,子张“过头了”。那么,孔子说的这些到底指哪方面?孔子没有明说,不过细心的人就会发现,孔子在这里指的是“交友”能力。

论语交友之道择友原则(论语史鉴自重才有威信)(6)

子夏是“孔门十哲”之一,是“孔门四科”中文学科的科代表,排名第一,在其他三科中,虽然不是最好的,但又至于不及格。

那么,子夏哪方面比较弱呢?交友!《孔子家语》中有记载:子夏“好与贤己者处”。意思很明确,子夏比较清高,交友面很窄,不善交友。所以孔子称他在这方面“不及也”。

子张也是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交朋友,《史记》中称其为“古之善交者”。

他什么朋友都交,甚至不计较别人曾经伤害过他。《论语》中有记载子张的一句话:“君子尊贤而容众。”孔子对子张的“尊贤容众”表示“过”了。

孔子主张“中庸之道”,做人做事不能偏激,他觉得子夏只与贤者交,太狭隘。子张交朋友太没原则了,太不计较了,有点“乡愿”的味道,孔子曾说:“乡愿,德之贼也。”所以孔子批评他“过犹不及”。

孔子认为,最好的交友原则就是:不看身份,不看地位,不看能力,只要是“志同道合者”都可以交。

论语交友之道择友原则(论语史鉴自重才有威信)(7)

“无友不如己者”的争议

南北朝的南梁时期,苏州有位姓皇名侃的经学家写了一本书叫做《论语义疏》,这本书在南宋时期失传,清乾隆年间从日本引回。

书中对“无友不如己者”解释为:凡结交朋友一定要胜过自己。“胜己则己有日所益,友不如己则己有日所损”。

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也这样解释。《朱子语类》中记载:人交朋友,需求有益,若不如我者,岂能有益?,又说:凡人取友,须是求胜己者,始有益。且如人学作文,须是与胜己者商量,然后有所发明……

论语交友之道择友原则(论语史鉴自重才有威信)(8)

北宋时期的苏东坡对这样狭隘的“交友观”表示不服,他说:“如必胜己而后友,则胜己者亦不与吾友矣”。

意思就是,每个人都找胜己者为友,那么胜己者又怎么愿意跟我做朋友呢?苏东坡从逻辑角度解释皇侃的理解有问题,朱熹老夫子估计没有看过苏东坡的质疑,依然支持皇侃的理解。

鲁迅也把该句理解为“不和能力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不过,对这种交友之道表示不屑,他在《杂忆》中这样写道:“孔老先生说过,无友不如己者。这样的势利眼睛,现在的世界上还多得很。”

近代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钱穆在《论语新解》中也这样解释:“莫与不如己者为友,与不如己者为友,有损无益。”语言学家杨伯峻先生也支持这样的理解。看来他们都有一双势利眼。

论语交友之道择友原则(论语史鉴自重才有威信)(9)

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却表示强烈反对这样的解释,他反问道: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那么,司马迁,司马光这样的大学问家该找谁交朋友呢?他觉得应该这样理解: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

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在他的《论语今读》中提出,“无友不如己者”应该理解为:自己应该看到朋友的长处。他同时指出第一种解释在现实中是不可能施行的交友准则,在逻辑上会推导出无友可交的悲剧。

他的这种解释就避开了“胜己”还是“不胜己”的问题。

北大的李零教授在他的《丧家狗—我读〈论语〉》中说,孔子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要向道德高,本事大的人交友,学习!又是一个势利眼。

论语交友之道择友原则(论语史鉴自重才有威信)(10)

那么,哪一种解释才符合孔子愿意呢?我觉得,第一种解释肯定不对,其他的理解算沾了一点边,理由如下:

1,,孔子不可能会有这么狭隘的交友思想,否则他就不是圣人。孔子有一个叫子张(颛孙师)喜欢广交朋友,被称为“古之善交者”,孔子并没有给予过多的批评。

2,孔子一向主张广泛交友,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朋友是面镜子,发现别人的闪光点,我们要向他学习,发现别人的缺点,那就在自己身上看看有没有这样的缺点,有的话必须改掉。

3,如果只跟胜己者交,那么胜己者怎么可能跟我们交往呢?显然不符合逻辑。

孔子的朋友中如被孔子骂“老而不死是为贼”的原攘难道胜于孔子?比孔子年轻一点,为孔子的《春秋》作传的左丘明,难道比孔子更有本事?

《论语》中记载的,那个没有留下姓名的,死后无人收尸,孔子为其处理后事的朋友,难道比孔子厉害?

论语交友之道择友原则(论语史鉴自重才有威信)(11)

4,如果真的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自命清高,恃才傲物,那就是真正的君子不重了,但是,交朋友是有底线的,不是什么人都交,不道德,没修养的人是不能交的,比如,季府的管家阳虎就曾多次拉拢孔子,孔子均不为所动。

5,如果按照南怀谨的理解,那应该是“无友不如己也。”就一个“也”和“者”的区别,意义完全不同,而且按照南大师的理解,再联系前后文,显得格外突兀,连贯性不够。所以南怀谨的理解是站不住脚的。

正确理解这章内容的突破口是“如”字,“不如己者”意为不遵从自己主张的忠信为做人核心原则之人。“无友不如己者”和“道不同,不相为谋”有异曲同工之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