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法治】

聚力共建法治乡村(江苏南通妙笔生花)(1)

近日,司法部公布3件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指导案例,“南通市创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三强三画’模式”从全国近1000个案例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开展法治实践提供可参考可借鉴的典型经验。近年来,南通市充分依托地理特点、地域文化、地缘优势等“底色”,通过强统筹、强辐射、强融合等“妙笔”,擘画出一幅幅深入乡村、贴近群众的乡村法治文化唯美图景。

乡村法治文化阵地“工笔画”错落有致

聚力共建法治乡村(江苏南通妙笔生花)(2)

南通,地处长江三角洲、长江入海口,坐拥长江与海运的黄金水道,被誉为“江海门户”“江海明珠”。当流连在五山之间或是徜徉在江滨海畔,随处可见的法治元素都在江河湖海的辉映下熠熠生辉,整个沿江沿海带宛如一串耀眼的法治文化珍珠项链。

位于长江东北岸的通州区五接镇开沙村长江保护主题公园就是这串项链上的璀璨珍珠。该公园以宣传长江保护法为主题,布置了法治精品区、文化创意区和休闲娱乐区,长长的江堤,江风劲吹、芦苇摇曳,总能吸引不少观光客的驻足观赏,每年也会有很多学生来此开展实践学习。开沙村早年间是个小渔村,居住着很多渔民。在国家施行长江保护法和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后,开沙村渔民积极响应号召,全部退捕上岸。在开沙村建立法治文化阵地宣传长江保护法,既应时也应景。

“这些年,我们依托南通滨江临海、运河横贯的地理特点,结合南通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计划,大力建设与乡村发展相协调、与生态环境相融合、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相互补的乡村法治文化阵地,打造了‘百里沿江沿海法治文化长廊’,形成沿江沿海村居阵地130余个,成为群众特别是沿江村民边观光边学法的首选。”南通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志强介绍道。

放眼全市乡村法治文化阵地,更是别有洞天,各具特色。走进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海门区常乐镇官公河村,由“红色 法治”CP组成的法治文化阵地成线成片,由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墙、法治文化长廊、法治小景等载体组成法治文化公园夺人眼球,每一条巷道都是一道靓丽的法治风景线。

“官公河村的法治文化阵地,是我们以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培育为支点,配套实施法治文化阵地‘村村有、村村优’工程,撬动运用每个示范村、先进村培育资金进行提档建设的成功范例。目前,全市通过此类“借力”方式,成功完成259个示范村、先进村的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目标。”南通市司法局副局长周昌元表示。

在此基础上,南通市还将法治和文旅组合成“亲密搭档”,建成张謇法治文化特色园、如皋市长江镇法治大观园、启东市近海融园、海门区江海风情园等特色镇级法治文化阵地和10余条乡村法治文化旅游体验线。错落有致、精雕细琢的乡村法治文化阵地“工笔画”正成为融入广袤乡村的深刻印记,可触可及,可看可感。

乡村法治文化展陈“写意画”流光溢彩

聚力共建法治乡村(江苏南通妙笔生花)(3)

南通是中国民族工业与现代教育的开蒙之城,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江海之城,始终散发着历史文化名城的法治韵味。南通市充分挖掘张謇文化、长寿文化、沙地文化等南通江海文化的地域特色,着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乡村法治文化传播格局,绘出一幅幅流光溢彩的写意画卷。

聚力共建法治乡村(江苏南通妙笔生花)(4)

来到海门区常乐镇,映入眼帘就是“张謇故里”的门牌、高大的张謇雕塑和“一馆一园一广场”的独特法治文化风景。走进张謇家戒园,张謇先生“孝法”“善法”理念,不断给后人以警戒和启迪;在张謇纪念馆,张謇先生在城市规划和实业救国实践中所培育起来的公民意识和规则制度观念值得借鉴;在张謇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与历史文化的深度交融催人奋进。

启东近海镇大圩村有一家沙地印象馆,是法治文化和沙地文化结合的缩影。馆内则陈列着由大圩村村民捐赠的具有沙地文化特色的展品,展示的环洞舍和茅草屋生动还原了沙地人牧渔垦荒的初始生活,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元素巧妙融入其中,打造出了一个独具沙地特色、极具江海文化个性的法治小游园。

在海安市洋蛮河街道的三角村,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文艺汇演正在进行,演员们吹、拉、弹、唱样样拿手,他们用“法治 文艺”的方式精心制作了快板《国家宪法是总纲》、说唱《维权宝书》等十余个节目,博得了村民的阵阵掌声。

“上场的演员们都来自于海安尚法文化剧社,常年活跃在乡村法治舞台,是一支群众法治文艺的‘轻骑兵’,他们的作品贴近生活,用海安俚语反映乡土文化,受到海安人民的一致好评。”海安市普法科科长于长云介绍。

近年来,南通依托地域特征,发动乡村“草根创作大家”用方言俚语阐述“法言法语”,将法治元素融入海门山歌、如皋木偶剧等文学创作,融入风筝雕刻、年画剪纸等传统文化载体,成为乡村法治文化传播的重要承载。与此同时,南通各地围绕“法润江海”品牌,连续多年开展的法治文化节、“蠙城之夏”文艺汇演、“法润江海 和谐万家”“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美好生活 法典相伴”等各类主题法治文化活动,更是将法治文化氛围延伸至村居、家庭等基层最末梢,推动了乡村法治文化的“裂变式”传播,有效增强了基层群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乡村法治文化浸润“水彩画”清新淡雅

聚力共建法治乡村(江苏南通妙笔生花)(5)

公民法治素养的形成离不开法治文化潜移默化的有效浸润。南通市借助乡情亲情友情资源、家风家教家训载体等乡村地缘优势,“搭载”精准便捷的基层依法治理服务,在乡村田野、村居邻里徐徐开展乡村法治文化浸润,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攀升,一幅幅清新淡雅的水彩画卷逐步展开。

聚力共建法治乡村(江苏南通妙笔生花)(6)

走进如皋市城南街道夏庄社区,各类法治墙绘色彩明艳,《居规民约》分外醒目。该社区搭好“戏班子”,让居民“唱主角”,通过定期的入户走访、网格收集、会议反馈等,老百姓积极建言献策,共同制定符合社区实际的居规民约,让居民从心里认可,从行动执行,看得见的民风在悄然变化。“我们社区通过居规民约,引导居民自治,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社区矛盾纠纷少了,居民也愿意配合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工作了。”夏庄社区党总支副书记许阳介绍。

像夏庄社区这样引导居民自治的村(社区)不胜枚举。南通以党建引领强化基层治理,实施“党建 法治”工程,村(社区)书记现场述法推动扛起“第一责任”,推动全市分别建成18个、943个国家级和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全市1919个村(社区)全部设立“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首创建立协商议事法治护航机制,有效激发了群众自治活力。

“多亏了金小书,我们的矛盾纠纷才能这么快解决!”2022年6月,如东县曹埠镇上漫社区网格内居民因遗产问题与自己的亲戚发生了矛盾纠纷,法律明白人金小书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利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讲解法律规定,调解矛盾纠纷,最终双方握手言和。

像金小书这样默默耕耘在基层一线的“法律明白人”,南通市已经优选培育1.81万名,覆盖所有基层治理网格。他们每天穿梭于胡同小巷、村居民舍,无偿提供着需求征集、纠纷化解、法治宣传等服务,在江海大地播撒着耀眼的“法治星火”,相关服务惠及300多万基层群众。同时,围绕低息贷款、涉农物资等方面,南通市积极推出18项‘通晓法’优惠扶持政策,赠送最高保额达1.8亿元的团体意外人身保险,建立132个法律明白人工作室,不断激励“法律明白人”提升基层善治速度,营造法治文化浓厚氛围。吉宏莉 张艳

本文来自【新华法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