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导致胃黏膜局部或广泛性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常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其病程长,病情易反复发作,具有一定的癌变倾向,严重影响现代人们的身心健康。
本病发病率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甚至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可伴有食欲不振、嘈杂、嗳气、反酸、恶心、口苦等消化道症状,其病理的严重程度与症状之间无相关性。少数患者伴有舌炎、消瘦和贫血。部分患者可以合并有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因此,科学预防和规范治疗本病非常重要。
如何发挥中医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作用?广医附属中医医院脾胃科樊春华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表示,要分以下三步来做:
第一步
未病重养生,防病于先
情志不畅和饮食不节是慢性萎缩性胃炎重要的发病病因。俗话说胃病“三分治疗,七分养”。
(1)保持心情舒畅
长期恐惧、悲伤等会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失调,紊乱迷走神经功能,致使胃壁血管不规律、痉挛性收缩,从而诱发炎症产生。对此,日常应当学会自我调节方法,加强放松训练,通过谅解、转移注意力等方法保持身心最佳状态。
(2)饮食调养
饮食宜规律,进食速度宜缓,饮食以清淡为主,尽量少食滋腻食品、腌制食品、辛辣刺激食品,戒烟戒酒。选择营养价值高、细软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豆浆、鱼、瘦肉等。
第二步
既病要早治,防其传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又称胃脘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症的病证。病因多因饮食不节、七情失和、劳倦过度、外邪犯胃或禀赋不足等所致,脾胃虚弱,脾失运化,胃失和降,气机不利,升降失调,不通则痛,胃络失养,不荣则痛,久而成萎而发于本病。脾胃虚弱为本病的基本病因,正如《金匮要略》曰:“四季脾旺不受邪”。樊春华副主任医师在此为大家介绍应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外治法。
(1)耳穴
取足三里、中脘、腹、胃、脾、神门。每次选3-5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2)艾灸
取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脾俞、胃俞行艾灸治疗。
(3)中药穴位贴敷治疗
寒证——热敷方:取干姜、吴茱萸等调制成药膏外敷脐部或疼痛最明显处,每天外敷1-2次,并配合红外线照射。
热证——寒敷方:取大黄、黄柏调制成药膏外敷脐部或疼痛最明显处,每天外敷1-2次。
(4)穴位按摩
双足三里、内关和三阴交是常用中医保健穴位,每天按压约10分钟有助调节脾胃消化功能。
第三步
愈后需调养,防其复发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点是稍有不慎便反复发作,治愈后容易复发,因此预防显得至关重要。
(1)规律生活起居
有规律的生活起居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友的调养非常重要,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早睡早起。经常熬夜会扰乱生理规律,削弱胃的屏障修复功能。因此得了胃病除了要按时用药外,还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2)适当运动锻炼
经常锻炼身体,能够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通过运动可以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和分泌,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
(3)日常自我保健
每晚睡觉之前,可以躺在床上用两手按摩腹部,上下来回往复约40遍左右;也可以肚脐为圆心,以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按摩60圈,长期坚持可以助脾运,去积滞,通秽气,对脾胃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下面推荐两道常用的药膳,可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
山药陈皮红枣粥
原料:山药20g,陈皮10g,生姜3片,红枣3枚,大米50g。
制法:将山药洗净,切碎;大米洗净,在铁锅内炒至黄色。然后将两者与清水约1000mL一起放入砂锅内,加陈皮、生姜、红枣,煮至250~350mL即成,待温服食。
功效:健脾益气和胃。适宜脾胃虚弱证。胃阴亏虚者忌服。
羊肉生姜桂圆粥
原料:新鲜羊瘦肉50g,桂圆肉10g,大米50g,生姜5片。
制法:将羊肉切成薄小块,大米洗净,生姜去皮,切成姜丝。先将羊肉加清水,放入砂锅内煮烂,再放入大米、桂圆肉,以中火煮成粥。待好时放入姜丝,再煮片刻即成,待温服食。
功效:温胃散寒止痛。适宜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者忌服。
来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