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南疆历史的书籍(品读历史的河流)(1)

《沧海蛮荒》

胡笑兰

长篇历史小说《沧海蛮荒》拿在手里是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有文字有精神。写历史小说,需要详实庞大的史料依据,作家远人丰富的阅读积累,和非凡的想象力,仿佛在读者面前打开一个知识库。我惊叹作家的创作力,这是他的第十八部书了,涉及诗歌、小说、散文、评论等,可谓著作等身。

一个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文明之林享誉千年,在于它独特而充满魅力的文化。上下五千年,古代的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清茶,水酒,煮酒论英雄,放眼河山,在历史的烟波风云里,打捞遗世的珠贝,岁月钩沉中,梳理纷繁的过往,最为考验一个作家的笔力。

一段历史就这样在远人的宏大叙事里,徐徐展开。

上古时期,洪水成灾。大禹之父鲧受命治水,失败后被尧、舜二帝所囚。大禹为救其父,临危受命,开始其长达十三载的治水之路……大禹得河洛,平叛乱,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解天下之大危,成为九州共主。本书作者抛弃神话的视角选择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给九婴、后羿、河伯等人物赋予新的解读……

这是篇堪称史诗性巨著的小说,史料准备得也很充分,让小说情节处处体现出当时的背景和民风。基础都非常扎实。同时小说对当时的时代风貌、典章制度、百姓民生都有详细描写,让人看到了禹舜时期,上上下下的面貌,有一股恢弘的磅礴之气。

伏笔埋得很好,情节环环相扣,人物刻画和揣摩上也构建得很到位。

小说从禹的母亲脩已写起,一个病中的母亲,倚门望子。禹的“红颜知己”羲由,权且这样称呼吧,百般照顾禹母,她读着母亲的眼神“有绝望、有不甘、有恐惧、有依恋、有担心,有无边无际的痛苦”。禹与母亲的最后一面,生命的烛光回光返照,母亲终于看见了儿子,令人唏嘘不已。母亲葬礼,礼仪描写古朴而逼真。小说还有很多精致而附着了神韵的描摹。主人公的外貌“身高九尺开外,发髻旁插有三根黑白相间的长长羽毛……”人物的打扮样貌,世俗民情无一不契合了时代的脉络与印记。

“尧,尧……”尧帝的出场,气势恢弘。“众部落从席地而坐变成双膝跪拜‘恭贺天子,恭贺虞舜。恭贺帝女!’万人齐喊,似乎远处的漫山遍野都隐有回声。手持笭、管、埙、帘、篪、磬等各种乐器的人再次吹出乐声,鼎内树木在这时燃烧得更为厉害,似乎万人的呼声变成一阵狂风……”让人相信远古时代,君臣觐见,与民同欢就是那个样子。

九婴、后羿、娥皇、女英、羲由、皋陶、司契、大燧、女娇、河伯……小说人物众多,明暗线条纵横交错,以该有的顺序出场。或几路出击或单支搏进,相铺相成又层次分明。附着了作家非常的想象力与时代的光影。

仁者,顾全大局。舜曾经处罚了他的父亲,但他明白父亲治水的玩忽职守,那种痛苦的表达,小说达到了巅峰。“文命一口气跑上山丘,猛然在一棵树下跪倒,双手抱住大树……文命在痛哭的狂喊中挥拳向树猛击,打得树干摇晃,枝上树叶扑簌簌往下直掉……”舜让其治水时欣然受命。沿途,禹亲见水患之苦,百姓对父亲妣鲧的怨恨。“天地间除了洪水便是猛兽,除了妇孺,便是年岁已高的老者,个个贏弱不堪”。非常震惊。从一心救父到心怀万民,从治水一方到治理天下,主人公大禹,成长的经历也是人性的自我完善。

禹是个有思想,懂得变通的人。我们可以从大禹治水看出来,他对于水患的治理不是堵截,而是疏导。劈山引水,身先士卒。体恤属下子民,心怀悲悯,“他知道,这不是第一个坠下崖壁之人,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文命无法思想……”

禹和女娇离奇的相识到相爱,引出了一场旷世奇缘。“水患不除,天下人都将难有居室,我若在此恋家,天子和万民,岂不都被我辜负。”一心为民的禹,新婚燕尔,三过家门而不入。恩爱的温柔乡与治水大业矛盾冲突,人物的心理活动,描摹得入木三分。

刚刚生产的女娇让仆妇抱出他们的新生子启,“这孩子刚刚出生,他父便要启行,就给他起名‘启’吧”,抱得片刻又踏上治水之途。此后二人天各一方。青鸟传书,女娇的“候人兮猗”,禹的柔肠百接与女娇的善解人意,令人感叹。

女娇悬崖殒命,大禹和羲由、九婴的再度相逢,三人的情感纠葛,谱写出一曲缠绵悱恻,凄美的歌,也深深地打动了我。

“跟随大禹治水的之人有万众,治水步履不禁加快。某日到一大水面前,只见无穷无尽的水铺至天边,水蓝如镜,无数的白色鸥鸟飞翔……伯益率人跪拜,中原大水已全部汇入大海。”

治水大业功垂名成,一代帝王,九五至尊,唱响华夏一曲不绝的歌。

掩卷长思,小说不似枯燥无味的史料,好读、耐读。通过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生活故事来展现这些变化,让人更直白的读懂这段历史。

(《沧海蛮荒:九州共主大禹》,远人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