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帐户:明明配件很奢华,为什麽独独对你小气?

  如果你在做生意,你有过这样的客户吗?

  你观察她的钱包,他的手表很豪华,你们聊得很开心,他对你的产品很感兴趣,这一切都很完美,但只有一个问题。

  她觉得太贵了!

  你可能会想,不可能。你那么有钱,你可以用那块表的钱买我成千上万个产品。

  但其实吝啬和慷慨是相对的,有没有办法让吝啬的顾客变得慷慨呢?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吝啬,也没有绝对的慷慨。只有他对商品价值的判断。

  如果他认为你的商品不值这个价,他可能对你很吝啬,但他可能对其他商品很慷慨。

  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这是因为“钱”不是我们储存在一个地方的东西,而是存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

  例如,基本生活开支账户,交友账户,个人发展和学习账户,娱乐和玩耍账户,等等。

  虽然这些账户都在一个大账户下,但子账户实际上是分开的。

  这里有一个例子:

  如果你卖巧克力,在情感联系的送礼账户里宣传几百块的巧克力,消费者就更有可能购买它们,而不是把它们放在日常必需品账户里。

  或者你是一家饮料商店,它在健康账户上做蜂蜜柠檬营养价值的广告,而不是在止渴的基本费用账户上,顾客更有可能付钱。

  如果你改变客户对你产品的看法,让他从不想花钱的心理账户变成他愿意花钱的心理账户。然后你会发现,只是说了一些不同的话,原本吝啬的顾客突然变得慷慨了。

奶茶店为什么能吸引顾客(奶茶店消费者运营做不好)(1)

2.沉没成本:每次杀价店员都不鸟你,旁边顾客闹闹就有糖吃?

  每个人都会有买东西讨价还价的经历。你有没有遇到过以下例子?

  有一次在逛街的时候,在路边的店里看到了梦寐以求的衣服,超级想买。但是和店主讨价还价了很久,店主还是无视,拒绝降价。这个时候你有什么办法?

  你可以假装我不想要它,然后转身离开,但你会发现店主根本不理你,你就走了。事实上,你还有另一种策略可以尝试,这被称为沉没成本。

  当人们决定一件事时,他们不仅会看到它在未来是否对他有好处,还会看到他在过去是否投资。

  沉没成本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应用的例子,但要认识到它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一种既定的成本,已经发生了。

  基于这种心态的顽固性,如果有目的地制造对方的沉没成本,将有利于交易的成功率。

  另一方面,如果能认识到沉没成本带来的心理偏见并克服它,就更有可能做出理性的判断。

  3.比例偏见:送赠品送到心都在淌血,可是顾客根本不领情?

  你卖一个1000元的锅子,为了活动促进销量,你打算赠送一个价值50元的勺子给客户,你打的小算盘是客户应该会开心接受,并且大大增加这个锅子的销量,可是却发现大家根本就不在意,为什麽会这样?

  是因为我送的太少吗?

  其实不是,你送的可能并不少,你只是让顾客感觉送的太少了,在大多数顾客心中,我买了一个1000元的锅子你只送50元的赠品,只有5%欸,这算什麽,太小气了唷!

  你送的很心疼,他却觉得没诚意。

  原来因为在消费者心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判断逻辑,称之为”比例偏见”。

  比例偏见指的是:在很多场合,本来应该要考虑数值本身的变化,但是人们更加倾向于考虑比例或者倍数的变化。

  简单来说:人们对于比例的感知,比对数值本身的感知更加敏感。

  以刚刚的例子为例:

  你卖一千元的锅子,打算赠送50元的勺子。

  你可以把这原本要赠送的50元勺子,换成另外一种换购的逻辑。

  你可以说,你买的这个1000元的锅子,只要再加1元,就可以得到这个50元的勺子罗!

  这个逻辑看似和刚刚并没有什麽本质上的变化,还反而多赚1元,但在消费者心中却把这个比例,翻天覆地的改变了。

  在第一种状况原本给他的优惠比例只有5%。

  但在第二种情况中用1元来换购,消费者会有一种用1元来买到50元商品的倍率感,他会觉得特别的划算。

  所以促销时,价格低的产品用打折的方式,而价格高的产品用降价的方式,可以让用户感觉到更多的优惠感。以及用换购的方式,可以让消费者把注意力放在价钱变化很大的小商品上,产生划算的感觉。

4.规避损失:成本上涨想涨价,但又怕被消费者骂是黑心厂商?

  你是一个商场的负责人,因为最近物流成本的增加,所以决定以后不给客户做免费配送了,要加收20元的配送费,可是消费者却非常不爽,这也涨那也涨,就他的薪水没涨。

那麽有什麽办法,如果在这20元必须收的情况下,让消费者理解并接受你的做法呢?
站在他的角度来思考,他真的觉得收这20元是不合理吗?

他之所以抗拒,其实仅仅是因为面对突如其他的损失,自发做出的本能规避。

什麽叫做损失规避,想像一下你今天在河滨散步,捡到了1000元,但高兴没多久,被旁边人撞到一下,那笔钱就被风吹到旁边的河中了。

照理来说,快乐和懊恼应该抵销,你又回到了之前还没捡到钱的平静状态。但是得到的快乐并没有缓解失去的痛苦,人天生就对”失去”比”得到”有更多的敏感度,有科学家研究出,这种损失带来的负面效果是同样收益所带来正效果的2.5倍。

以刚刚的商场例子,直接收取20元配送费,会触发消费者对于损失的厌恶心里。
可以换一种做法,将20元的配送服务价格加在产品价格里面,在将配送作为一个选择剔除出来,如果不需要配送,还可以便宜20元。

甚至可以为了保障后续,提供7天无条件无理由退换,消费者购买后,如果不是商品质量有问题,来退货的人是寥寥无几的。

一方面也是消费者试用过了,触发”禀赋效应”。

即当你拥有一件物品之后,你会更加喜欢他。也就是,你不太可能把已经拥有的东西退回去。

这也是降低损失规避得好手段。用换购的方式替代打折的方式。可以的话,想办法把损失的表述框架替换成获得的表述框架。再来,条件成熟时,可以试着推出无理由退货服务。

5.价格锚点:定完价格,但客户只挑便宜的购买?

  你卖两款商品,一款1399元,另一款2288元,你很想推荐2288元的那款给客户,可是发现大多数人都会买便宜的,那要怎样才能让用户选择2288高单价的那一款呢?

  有些做营销的人可能会觉得很简单,你直接讲清楚2288元那款有什麽”好”不就行了吗?

  但所谓的”好”值多少钱,其实有点难用理性的角度来判断。

  客户得要知道这个商品合理的成本,合理的利润,已及市场上同类的价格,也许才能做出一个理性的价值判断。

  所以大部分的商品,客户其实很难找到一个合理价格,因为所谓的合理价格,他不是由商品的成本来决定的,他是消费者对于这个产品的价值感知来决定的。

  所以,如果你决定推2288元的产品,你就必须让消费者感知到他相对于其他选择的超高价值。

  如何执行?这边要推荐一个重要的商业逻辑:价值锚点。

  像是你也许会有经验,出差去酒店时,看到酒店的上网付费方案,一个是80元一小时,另一个是105元一整天。

  你应该会毫不犹豫的选择105元一整天的方案。

  但付完费后,你会发现,那个80元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让你觉得105元非常的划算,那个80元就是价值锚点。

  价格锚点:消费者在对产品价格并不确定的时候,会采取两种非常重要的原则,来判断这个产品的价格是否合适。

  第一个原则,避免极端。

  就是在有3个或者以上的选择时,大多数消费者比较倾向于选择中间的版本,而不会选择最低或最高的商品。

  第二个原则,权衡对比。

  当消费者无法衡量价值是高还是低的时候,他会去选择一些他认为同类的商品来做对比,让自己有一个可衡量的标准。

  再回到刚刚的场景,原本只有1399元和2288元两种商品时,大家都选便宜的,而你又特别想卖2288元那一款。

  最简单的办法是,你再让产品部门去生产一款4399元的商品,这时,你就会发现2288元的版本会变得好卖很多。

  在【细节】里的”先下手为强”这篇,说到谈判中,正确的做法是先出招(报价)的效果会更好,为什麽呢?

  比如,在一个收购工厂的实验里,如果买工厂的人先出价,最后成交的价格是1937万;如果是卖工厂的人先出价呢,成交价格就变成2460万,明显要高出很多。

  心里学对这现象有个名词叫做”锚定”,意思是人在做判断时,容易受第一印象支配,思想就固定了。

  不管谁先开价,这个价格就成为了锚点,对方再怎麽砍价,基本都绕着这个价格转。

  消费者其实并不真的是为了商品的成本而付费,他是为产品的价值感而付费。价格锚点的逻辑,就是让消费者有一个可对比的价格感知。

  先开价的会形成”锚点”,尽管对方理性的做法是不受这个数字影响,但往往做不到。

  所以,只要是需要谈判的场所,都可以先下手,千万别客气。

6.确定效应:同样预算,要买一送一,还是抽大奖呢?

  你现在想办个活动增加店面的人气,你预算了一小笔钱,想做一次促销。

  你规划出了两种促销方案。

  1.针对某款牙膏,买一送一,吸引客户。

  2.针对同款牙膏,购买即送一张刮刮乐,有十分之一的机率获得大奖。

  同样的预算,是买一送一好?

  还是抽大奖好?

  不知道哪种方案会让顾客更踊跃。

  当面对确定的小收益(买一送一)时,和不确定的大收益时(抽取大奖)客户的偏好到底是什麽?

  在人性中有个有趣的心理现象”确定效应”。

  确定效应是由1988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莫里斯.阿莱”所提出的,也叫”阿莱悖论”。

  现在有两个赌局:

  赌局A,有100%的机率赢得100万元;

  赌局B,有10%的机会赢得500万元,89%的机率赢得100万元,但有1%的机率什麽都得不到。

  要是你,你会选哪个?

  A:期望值100万元

  B:500*10% 100*89% 0*1%=139万元

  乍看之下,不管是回报还是期望值,B似乎都是更好的那个选择。

  但根据测试,绝大多数人都只选择只有100万期望值得A。

  大多数人都是不理性的,他们不愿意为了看似更大的收益冒风险,而放弃确定的但是小一些的收益,这就是确定效应。

  简单来说:处于收益状态时,多数人都是风险厌恶者。

  所以回到刚刚的例子,70%的用户都喜欢确定的小收益。

  所以做个看上去不那麽刺激的买一送一,你会有更好的营销效果。

  举另一个例子,如果你是开咖啡厅的,也想办个促销活动。

  那麽是买三杯送一杯呢?

  还是活动期间,咖啡直接打75折呢?

  本质都一样,但哪个效果会更好呢?

  选择买三送一。每买三杯能”确地的”拿到一杯100%免费的咖啡消费者偏好100%这个数字,这种现象也称为”虚拟确定效应”。

  人在面对收益状态时,大多都是非理性的风险厌恶者。面对有风险的大利益,和确定的小收益,他们更希望见好就收,落地为安。

  但反过来说,那些有大成就的人,是不是就因为克服了这种”见好就收”的确定效应心里,而做到了”拥抱不确定性”呢?

7.反射效应:想推投资服务,但知名投资人都不理你?

  如果你想做个基于人工智能的投资顾问服务,可以针对任何一支股票,根据大数据自动提出投资建议。

  遵循它的投资建议,会有不小的可能性赚大钱,但也有一定的风险会赔钱。

  你找了不少在股票上赚到钱的人,想推销自己的服务,你本来以为这些人赚到钱了,风险承受能力更强,应该有兴趣试试。

  但没想到,用的人非常少,怎麽会这样?

  到底什麽样的人,会偏好风险;什麽样的人会更厌恶风险呢?

  你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先了解人性中的”反射效应”。

  如果你是某国总统,被告知一所学校600名师生被恐怖分子劫持。恐怖分子提出要1亿美元这种无理要求,你当然不能答应,于是命令营救部队去救人。

  营救部队给出了两个方案:

  A:救出200名人质

  B:有1/3的可能救出全部人质,有2/3的可能全部人质被杀害。

  当你遇到这种选择,你会选哪个?

  大部分的人都会选择方案A,因为方案B太危险了,有很大的机率人质会被全部杀害,而方案A,虽然保守但至少能确定救出200人。

  这也是”确定效应”在起作用,处于收益状态时,大多数人都是风险厌恶者。

  但是现在,我们把问题换个问法。

  营救部队一样给出了两种方案:

  C:400名人质会死去。

  D:有1/3的可能救出全部人质,有2/3的可能全部人质被杀害。

  这时,你会选哪一个?

  大部分被问到这个问题时,都选择了方案D,因为虽然冒险,但至少有可能救出600名所有人质,可是方案C,无论如何都要死掉400人,太令人难受了!

  其实AB组方案和CD组方案,是一模一样的,只是表述的方式不同。

  但在CD组方案中,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心态:绝不能允许死400人。

  那怎麽办呢?

  选方案D,就死马当活马医吧,说不定600人都能活下来呢。

  所以回到刚刚的例子,你不应该要卖给已经赚到钱的人,因为这些人其实更加厌恶风险。相反,你应该把这服务卖给亏钱的人,这些人才真的愿意”赌一把”,说不定能翻本,甚至赚大钱呢。

  像是你打麻将时,赢钱时倾向于能胡就湖,而输钱的时候,就想着自摸来个大的彻底翻盘。

  简单来讲:抱有存量的更加不愿意冒险,缺少弹药的更愿意破釜沉舟。

  结论:处于收益状态时,因为”确定效应”,人会更加厌恶风险,喜欢见好就收;处于损失状态时,因为”反射效应”,人们更加偏好风险,倾向”赌一把”。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状态下,其实是不一样的。

8.迷恋小概率效应:同样是给1元,但顾客却感觉收到了3元,5元,甚至10元的价值?

  你想开个特色餐厅,为了吸引人来吃饭,送水果,送优惠卷都试过了,但引流效果越来越差。

  那有没有什麽有效的优惠活动,来吸引更多人呢?

  顾客到底对哪种优惠方式最喜欢,最感觉超过这个优惠本身的现金价值呢?

  也就是说,同样是给1元,怎样给,顾客才会感觉收到了3元,5元,甚至10元呢?

  在这里,你需要理解一种叫做”迷恋小概率”的心理。

  举个例子:

  我今天想送你个小礼物

  A:2元现金。

  B:一张花2元买的,这张的中奖机率非常小,但据说它的最高奖,已经高达好几百万。

  你会选哪个?

  你会选是吗?为什麽你不要2元的”确定收益”,却要一张非常有可能”一无所获”的呢?

  关于买的行为,与”确定效应”之间的矛盾,有学者做过研究发现:

  在涉及”小概率事件”时,在合适的情况下(例如成本很低,只有2元),人们会从”确定效应”所导致的风险厌恶,反转为偏好风险者,非常乐意赌一把。

  这就是”侥幸”的心理所致。反正损失不大,万一中奖了呢?

  以刚刚的例子来讲,吃完饭一人送一瓶可乐,或是打个95折,顾客可能一点感觉都没有。

  别送了,你可以换个游戏的方式,吃完饭来抽鬼牌,抽中鬼牌,老板买单。

  抽中鬼牌老板买单听起来很有诱惑力,那抽中的机率是多少呢?

  2(鬼牌)/54(52张牌 2张鬼牌)=3.7%

  换算成打折,相当于96.3折。

  但是因为”迷恋小概率事件”的心理,客户还是会摩拳擦掌,试试看,万一实现了呢?

  就是这种心理,导致你优惠了1元,顾客会有优惠了5元,甚至10元的获得感。

  像是在掏宝的电商,想吸引大家来关注他们,他们就会做出一个”1元秒杀”的活动,上午10:00整,推出3只1元的IPHONE手机,很多用户都会迫不及待等到10点去逛逛,万一抢到了呢?

  有个例子,在大陆有家串串店,结帐时,老板拿着三个骰子过来。

  扔中豹子3折,顺子6折,对子8折,如果有3个6直接免单,结果手气不好,什麽都没中,老板还会掏出张30元代金卷来安慰你,说下次欢迎使用。

  你就会觉得老板人怎麽这麽好啊,到处跟人宣传,一个月去好多次。

  但现在你就会知道,这老板的套路很深阿。

  在损失时,因为”反射效应”,人们会偏好风险,愿意赌一把;在收益时,因为”确定效应”,人们会厌恶风险,选择见好就收;但如果收益实在很小,人们又会因为”迷恋小概率事件”,心态会从厌恶风险,反转为偏好风险,想赌一把大的。

9.语意效应:调整叙述的得失感,别人却觉得占便宜了?

  你在医院负责疫苗工作,但你遇到一个困扰,当你询问”想打疫苗”和”不想打疫苗”时,有超过一半,58%的人都不想打疫苗。

  但打疫苗真的很重要,有什麽方法呢?

  先来看看原因,”打疫苗”,比”不打疫苗”,不但要多花钱,还疼。

  这种提问触发了人性中的”损失规避”,打疫苗感觉损失很大,所以大部分人选择不打疫苗。

  而在这种解决方法中,你可以使用”语意效应”。

  举个例子:

  有个基督徒问神父:神父,请问祷告时可以吸菸吗?

  神父痛斥他,当然不可以,祷告是神圣的事,怎麽可以吸菸呢!

  这个基督徒想了想,又问:那请问神父,吸菸的时候可以祷告吗?

  神父说:当然可以,在任何时候,你都可以祷告。

  同样一件事,不同的问法,竟然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为什麽呢?

  因为同件事,不同问法中,传达的”语意”是不一样的。

  在“祷告时吸烟”这个语意是”失”;

  在”吸烟时祷告”这个语意是”得”。

  受”损失规避”的影响,神父只接受”得”不接受”失”,而基督徒就利用了语意效应来影响神父的判断。

  再回到刚刚的例子中,你可以利用语意效应来调整提问方式。

  A:想打疫苗,因为我想降低得病风险,并节省50元。

  B:不想打疫苗,这意味着我得病风险增加,并无法节省50元。

  这里的50元,是疫苗的优惠。

  改完之后,A选项的语意变成了”得”,降低风险,还得到优惠。

  B选项的语意变成了”失”,可能生病,还失去优惠。

  在改了语意的表述下,选择打疫苗的例子,就从42%上升到75%。

  你是做电商的,东西已经很便宜了,但用户在纠结那个80元的运费。

  有什麽方式呢?

  那麽你可以提价,包邮。

  不包邮,就是在低价之上,又”失”去了邮费;包邮,就是在高价之上,又”得”到了邮费。

  你是卖秤重的,你想让顾客觉得占便宜了,那麽你可以先在秤上少放些,然后一点点的加,顾客就会一直有”得”的感觉。

  而先多放,在一直往外拿,他一直有”失去”的感觉,你就会看到顾客的脸色不好看了。

  有个有趣的段子:

  你:老婆,我可以在想你的时候出去玩吗?

  老婆:这样啊,那你去玩吧,晚饭你自己解决了,我不管了。

  你:老婆,我可以在玩的时候想你吗?

  老婆:当然可以啊,别玩太久,早点回来,我去买菜做饭。

  语意效应,就是通过调整叙述方式中的”得失感”,影响语意,可以使人做出截然不同的决策。

  语意效应,也是我们常常说的话术。

10.联合评估:新创服饰,要开在街边好,还是开在百货好?

  你是开冰淇淋店的,你卖的是高档冰淇淋,你想到一个豪华款的主意。

  把一个精致的冰淇淋球,装在一个精美的大杯子里,上面点缀很多糖果碎片,来凸显他的豪华。

  你觉得顾客应该会满心欢喜,呼朋引伴,网美拍照,人潮滚滚而来。

  但是,并没有……

  顾客对这冰淇淋的喜爱,甚至还不如普通款。你很苦恼,想不通到底为什麽?

  这个问题的发生,是用”大”杯子装”小”冰淇淋,引发了顾客对你不利的”联合评估”心理。

  有经济学家对这”冰淇淋问题”做过实验,两份看上去差不多大小的冰淇淋。

  A:冰淇淋重7盎司,装在一个容量5盎司的小杯子里。

  B:冰淇淋重8盎司,装在一份10盎司的大杯子里。

  经济学家问受试者,愿意为哪一杯付更多的钱?

  结果会让你很惊讶,大多数人愿意花2.66美元买7盎司的小杯冰淇淋,但只愿意花1.66美元,买8盎司的大杯冰淇淋。

  为什麽会这样呢?

  因为当你把”冰淇淋”放入”杯子”里的时候,顾客自然就会把这两个东西,当作整体来做评估。

  A款小杯冰淇淋,因为装在小杯,所以整体显得多。

  B款因为杯子太大,反而显得少。

  联合评估:评价一件事物,如果有其他明确事情可以比较,人们就会”联合评估”整体的利弊,否则就会”单独评估”。

  有个口诀:敌强独立,敌弱联合。

  再回到刚刚的例子,那你该怎麽办呢?

  你可以把那个精致的冰淇淋球,放在同样精美,但小两号的杯子上,让她动不动就要融化滴出来,顾客拿到手就忍不住会去舔它。

  你是开杂货店的,有40组餐具,24件是好的,但其余16件都坏了,想清仓卖个好价钱,能怎麽做呢?

  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卡尼曼”做过实验,发现顾客愿意为24件好的餐具,支付33美元;但为24件好的并搭配了16件坏的餐具,只愿意支付24美元。

  所以,就算把坏的全扔掉,也不能白送。

  如果你是做服装的,没有品牌优势,犹豫在街边开专卖店,还是在百货公司开专柜,怎麽办?

  你的品牌优势弱,大牌的品牌强。你弱敌强,那就单独评估,在街边开专卖店吧。

  用一个好理解的例子:

  有两只老虎,当对方是小虎,你是大虎时,你就可以上去欺负他;但当对方是大虎,你是小虎时,你就要逃跑绕路走;而当你们都是小虎时,你们可以凑一起玩闹;可是当双方都是大虎时,就要退开,不然打起来,有一方会被咬死。

  更具设计感,订制类的产品更适合作内容电商,而不是放到交易平台中(如阿里巴巴,虾皮)。

  因为在交易型电商中,自己的产品就被綑绑在一起,被顾客联合评估,由于比价机制,会让你的价格劣势被放大。

  评价一个事物,如果有明确的其他事物来做比较,人们就会”联合评估”他们的利弊;否则,人们就会单独评估。

11.合算偏见:累积10个积分送套餐,顾客却动力缺缺?

  你是开餐厅的,你想要设计一个消费换积分的活动,消费一元换一分。换购2000分就可以兑换招牌特餐。

  但活动推出后,顾客积极度很低:我现在是0分,2000分太远了,你还是给我打个折吧!

  想用积分来刺激顾客,但顾客不买帐,有什麽办法?

  顾客没觉得这个积分活动,它有占到便宜,或者说这个”便宜”太遥远。

  在交易过程中,人们对感觉上”占便宜”的心理偏好,就叫做”合算偏见”。

  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教授,曾帮一家咖啡厅设计过一个积分活动:

  每消费一杯咖啡,就在积分卡上盖个章,盖满一定数量的章,就送一杯咖啡。

  这活动看上去很简单,但他们设计了两种积分卡,随机发给顾客:

  A:上面有10个空格

  B:上面有12个空格,但店员会在其中两个空格先盖章,再给顾客。

  你可能会想,这不是一回事吗,都是剩10个空格,不都是买10送1吗?

  一个月后,这两种积分卡都盖满送回了,虽然本质都是”买十送一”。

  但A版本的积分卡,平均花15天盖完;

  而B版本的积分卡,平均只花了10天就盖满了。

  为什麽会这样呢?

  你还记得之前提到的比例偏见吗?

  因为A版本是从0/10开始累积,

  而B版本的因为已经先盖了两个章,是从2/12开始,也就是17%开始积分的。

  虽然都是差10个章,但是B版本就有给顾客占”便宜”的感觉,因此积极度大增。

  回到刚刚的例子,那你该怎麽办呢?

  你可以把积分中的2000分送招牌菜,改为2500分,然后设计一个小游戏,像是只要叫得出老板的名字就送500分,这太简单了吧,墙上的海报就写着了。

  这样恭喜她获得500分,你其实就给了他一个占便宜的机会,让他站在500分看着2500分,虽然还是差2000分,却显得没那麽遥远了,甚至还有一种我已经开始收集的错觉感。

  这也利用了顾客心中的”损失规避”,先送五百分的方案会让顾客觉得如果不用就浪费了,只要再2000分就好,就继续收集。

  曾有人做过调查,你愿意为附近杂货店的啤酒付多少钱?调查是1.5美元。

  那你愿意为附近高级酒店的啤酒付多少钱呢?调查是2.65美元。

  同一瓶啤酒,在高级酒店买,和相对于杂货铺买,你感觉”多获得”了。

  多获得了什麽呢?也许是服务态度,或是优美的音乐,或者只是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

  美国总统川普曾说:

  那种用50万美元把旧房子卖掉的人是最笨的。

  要是他,他会花20万请装潢师傅来把它重新美化,弄个豪华装修,再用100万美元卖出。

  然样买家也感觉”多获得”了更好的环境,觉得这样也不贵。

  你是纪念品商店,想让游客在你这看中就买,不要犹豫,可以怎麽做呢?

  你可以在每个商品价格旁标上”机场价格”,也就是如果现在犹豫不决,顾客到机场才想起要买纪念品,他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是多少。

  和机场相比,顾客可能立刻就会觉得,在这里”少付出”很多钱,买到就是便宜。

  人们在交易时,不仅要买商品,也要买商品时占到便宜的感觉。

  这种”多获得”,或”少付出”的占便宜心理,就是”合算偏见”。

  便宜很重要;

  让顾客觉得占便宜更重要;

  让顾客觉得,是他自己最终战胜你而占到便宜,最重要。

12.跨期偏好:你知道收益需要等待,就会被打上折扣吗?

  你要搞一个抽奖活动,可是犹豫是周一抽奖,周六发奖好;还是周四抽奖,下周二发奖好,怎麽办?

  这边要来谈谈人相当复杂的心理偏好,”跨期偏好”。

  跨期偏好指的是跨越时间期限的选择心理。

  举个例子:

  恭喜你,你中奖了!现在有两种选择:

  A:立刻拿到450元;

  B:一个星期后拿到500元。

  都没有风险,A和B都能100%拿到,你会选哪个?

  虽然部分人会选择B,但大部分人都会选择A。

  如果以年化收益率来看的话,现在450,一周后500。

  相当于把450存一周,获得50元的确定收益,年化收益率高达500%多,是相当划算的事情。

  可是为什麽多数人会选择A呢?

  每个人的脑中都有个叫”时间折扣”的东西。简单来说,未来才能获得的东西,就算毫无风险,但因为需要等待一段时间,他的价值就打了折扣。

  一周后的500元,在你心中打了折后,反而不及450,所以选择A。

  你的时间折扣越高,就越不理性,大到一定程度,就是严重的病了。

  许多成瘾症,孤独症,暴饮暴食症患者,都是时间折扣显着高于常人,在他们看来,长久的健康打完折,远远比不上即时的享乐。

  而且我们的潜意识在计算时间折扣时,对这个时间的远近很不理性。

  比如现在450元,一周后500元的问题,大部分人都会选择450元;但如果改成”一年”后450元,但”一年零一周”后500元,这时大部分人又会选择500元了。

  因为时间在你心中,并不是均匀分布的。一年后,和一年零一周后,虽然也是一周的差距,但对你来说,比当下的一周要短的多,甚至没什麽差别,所以选择更多的500元。

  也就是说,越远的时间,越短。

  再回到刚刚的例子中,你在犹豫是周一抽奖周六开奖好;还是周四抽奖,下周二才发奖?

  虽然间隔都是五天,但刚刚说了,人对时间的判断不理性。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周四到周二,比周一到周六长的多,所以为了减少顾客的焦虑,你应该周一抽奖,周六开奖。

  你要在一个月后的7月1号给员工发奖金,但你要说7月1号发好呢?还是说1个月后发好呢?

  虽然本质上都是同一天,但时间段,给人感觉比时间点更近。

  你说下个月后发,员工更觉得指日可待。

  什麽是跨期偏好?未来的收益,因为要等一段时间才能拿到,他的价值就被打上了折扣。

  多数人只想及时行乐,但有些人却能通过”延迟满足”,来获得长远效益。

13.现状偏见:朋友向你借钱,怕他不还,你有什麽办法?

  你是政府,每次迁拆时都很头疼,用户们提出的赔偿要求,总是远远高于房子的实际价值。

  你能感觉到,他们并不是故意要狮子大开口,而是真的不想搬,有什麽办法呢?

  用户之所以对这房子的价值”高估”,原因之一,是他们已经习惯”现状”,不愿意改变。

  如果你一定要改变,就要付出额外的成本,对冲改变阻力。这种不愿改变的心理现象,就叫做”现状偏见”。

  1984年,肯尼斯基做了一个实验,他给学生随机发放杯子,或者糖果。

  过一会,他告诉学生,你们可以随意把手中的东西,换成另一种他们更喜欢的。这些东西是随机发放的,也没替换成本。

  但是,90%的学生都选择不换。

  大家都不想改变现状,如果真想改变现状,就要付出额外的代价。

  回到刚刚的例子,你有什麽办法可以让用户搬迁呢?

  你可以使用”回迁策略”,提供过渡房供迁户居住,并承诺几年后可回到原址。

  当人在新住处生活一段时间后,原有的”现状偏见”被打破,新的”现状偏见”开始形成,旧房子的感情淡化,新房子变成了家,你的拆迁任务,会更容易达成。

  用户本来想要求巨额的资金,来克服他们的现状偏见;但你用新的”现状偏见”,来克服它旧的”现状偏见”。

  你卖10万元一块的超高价地毯,但连土豪都不敢随意出手,有什麽方法呢?

  你可以提供试用服务。

  你可以这样跟他说:我觉得你跟这块地毯有缘份。

  我帮你把地毯送到家,铺好,你用一个星期。如果没有缘分,我再派人拖回来。

  一个星期你再打电话,很多土豪就真买了。

  这种”缘分”,就是现状偏见,你拖回去,就像让他损失了20万。

  朋友向你借钱,你可以借,但怕他不还,怎麽办?

  钱借了之后,因为”现状偏见”,他会慢慢把钱当成他自己的,有钱也不想还。

  你借出钱时,可以要求他按月支付利息,或者分期还款。

  这就是不断的提醒他,这钱不是你的,防止形成现状偏见。

  熟悉能增加产品在客户心中的价值。

  Netflix也让顾客免费试用一个月,但当你习惯每晚都打开来看影剧时,一个月后你就【回不去】了。

  现状偏见,是一种即使改变现状更有利,也不愿改变的心理。

  营造”现状”,提高顾客的”改变”成本,来达成你的商业目的。

  我们常说,比”得不到”和”已失去”更珍贵的东西,是”将失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