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问故居拍摄现状(小街巷里江湖情长)(1)

叶问故居拍摄现状(小街巷里江湖情长)(2)

从禅城区莲花路拐入沙塘坊,映入眼帘的是外墙斑驳的古老大屋、众多狭窄小巷,一派寻常老社区的模样。然而,在这个社区中,却居住着深居简出的武术门派大师伯,坐落着各处旧时商贾大户旧屋、非遗传承人工作室,转角即遇历史沉淀。

“孤村铸炼”的喧闹鼎盛、武术江湖的豪情义气……百年老街,万种风情,等待着人们唤醒沉睡于街头巷尾的记忆。

叶问故居拍摄现状(小街巷里江湖情长)(3)

门派大师隐于街巷 回忆中品江湖情长

外界大多不知道,在沙塘坊看似不太起眼的横街窄巷中,竟深藏着12个与功夫有关的典故或角落,在练武界内美名远播。

经佛山市学思口述史研习所梳理,沙塘坊有充满传奇色彩的佛山“赞先生”和他的赞生堂药铺、南拳家拳馆、白龙拳醒狮仓库,还有一代宗师叶问、“咏春三雄”姚才后人、佛山木兰拳“掌门人”等12处有功夫渊源的地点场所……因此,这里也成为无数功夫“发烧友”的神往之地。

虽然不少旧居旧址早已淹没在历史烟尘中不知去向,但众多武术大师和学徒都曾与沙塘坊有过密切交集,让江湖传奇故事流传至今,仍不断滋养着佛山人的武术情怀和记忆。

叶问故居拍摄现状(小街巷里江湖情长)(4)

白眉拳师傅谢日华和住了几十年的沙塘社区仁安里。

住在仁安里几十年,退休后深居简出的老街坊谢日华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本地武术白眉拳德高望重的大师伯。

在谢日华的记忆里,上世纪六十年代佛山街人才荟萃,坊间兴起浓厚的练武习武风气,当时仅十二三岁的谢日华,一有空就跑去永安公园,观摩白眉拳大师刘少良练拳。不久,这个灵气少年便引起了大师傅的注意。

“师傅看我向往练拳,就答应教我功夫。我带着师傅回家,征得父母同意,正式拜师学艺。”敬茶、磕头,通过简单而庄重的拜师礼,师傅给谢日华也传下了练武之人伸张正义的教诲和使命。

渐渐长大的谢日华成了“武痴”,练招式、练指力、练反应,一样都没落下。他和几个师兄弟功夫突飞猛进,白眉拳也通过他们在佛山逐渐打响名气,收徒传习遍地开花结果。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禅城区大大小小公园里随处可见白眉拳的习练者,甚至一个公园里有上百人同时在打白眉拳。

现在,偶尔还会有一些徒弟徒孙走进狭窄的仁安里,来到门派大师伯谢日华家中,与他切磋武艺。年过七旬的谢日华仍身手敏捷,他表示,对社区内优秀传统文化浓厚传承氛围感到欢欣鼓舞,并乐意为之不断添砖加瓦。

老屋改造焕发活力 旧街区让人大开眼界

明清时期,沙塘坊一带是有名的铸炼区。清代八景中“孤村铸炼”就在沙塘坊、滘边街一带。如果在此拨开一层层的文化轻纱,仍可以部分还原那个热火鼎沸、商贾云集的冶炼之地。

一到盛夏,街巷中弥漫花树香气,每天步行在石板路上,与一群玩伴去上学,一路嬉闹着经过美里、田心里……在沙塘坊长大的唐毅锋,1987年带着美好的儿时记忆从这里搬离,从此心中牵念。时隔多年,带着重温往日温馨的梦想,他又回到了沙塘坊。

唐毅锋说,搬走这么多年,他看着热闹了几十年的沙塘坊日渐冷清,社区变得沉寂。因此,从事旧改行业的他,特意回来租下沙塘社区莲花巷12号、14号和16号的一片老宅,进行持续四个月的微改造,让隐匿于街巷的百年岭南老屋变身园林式工作室,重现魅力。

叶问故居拍摄现状(小街巷里江湖情长)(5)

由老房子改造的“丰荟园”。

门前花圃鲜花盛开,推门而入,只见石板路面整洁,“春夏秋冬”四处门房别具匠心,抬头可见砖雕、灰塑和满洲窗。园中还有叠石园景,潺潺流水声不绝于耳,各种岭南植物如米仔兰、海棠、墨兰生机勃勃。这个名为“丰荟园”的工作室内,处处彰显岭南传统建筑和文化之美。

在唐毅锋看来,沙塘坊就像他改造后的莲花巷14号,虽然外表并不十分出众,但蕴藏老城文脉、保存着大量的佛山记忆,值得更多人走进来参与进来,再造街区活力。

叶问故居拍摄现状(小街巷里江湖情长)(6)

由老房子改造的“丰荟园”内观。

唐毅锋所言非虚,“丰荟园”对面房子,是百年建筑“老古董”,转角的菁菁画室,为知名书画家教育家许达辰后人所创办。街巷中处处是历史宝藏。

沙塘社区不仅拥有莲花巷土府、李可琼故居等历史建筑,而且居民中也不乏技艺达人,聚居不少民间工艺人。目前,不少非遗传承人进驻沙塘社区,例如佛山剪纸、广绣、狮头、彩灯、龙狮、书画等传统艺术都在此开设工作室。

近年,沙塘社区还不断组织开展社区秋色巡游、文化导赏等项目,带领市民群众走进社区历史文化地标、非遗传承人工作室,让众人感受佛山传统历史文化之美。传统文化有望在沙塘社区进一步复兴,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

叶问故居拍摄现状(小街巷里江湖情长)(7)

(上下滑动可查看全部)

叶问故居拍摄现状(小街巷里江湖情长)(8)

文/图 佛山日报记者林晓平

祖庙微新闻微信编辑小组

佛山古镇 · 祖庙街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