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炎症有虫子(感染导致私处炎症)(1)

经常有朋友在后台私信小红:“最近感觉私处分泌物变多,除了有点痒,味道也有点酸爽,是不是阴道炎了呀?该用什么药?

阴道炎症有虫子(感染导致私处炎症)(2)

(图源veer)

其实,阴道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生病不意味着“私生活不检点”,大家不用羞于启齿甚至不敢去看医生。

育龄女性常见的阴道炎主要有三种类型:细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

● 细菌性阴道炎:有异味的分泌物,呈灰白色或灰色稀薄状

● 霉菌性阴道炎:外阴瘙痒、灼痛,分泌物呈白色凝乳状豆腐渣样,部分患者伴有性交痛。

● 滴虫性阴道炎:外阴瘙痒和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稀薄、黄绿色状,伴有恶臭味。

阴道炎症有虫子(感染导致私处炎症)(3)

每种阴道炎的表现不一样,治疗方案也不一样,今天主要讲以性传播为主的滴虫性阴道炎

是一种性传播疾病,发病率高

滴虫性阴道炎,顾名思义,是一种由阴道毛滴虫感染引起的炎症性疾病

阴道毛滴虫是目前在人类身上发现的三种毛滴虫之一,体积很小,肉眼看不见,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清楚看到。人类是它唯一的宿主,主要寄生在人的泌尿生殖道并致病

阴道炎症有虫子(感染导致私处炎症)(4)

(图源veer)

虽然阴道毛滴虫在离开人体后还能存活一段时间,但它几乎是通过性行为传播的,间接接触传染的概率非常非常小,是最常见的非病毒性性传播疾病之一

滴虫性阴道炎的发病率很高,在2008年时世界卫生组织就估计过该病在全球新发病例超过2.76亿例,男女皆可发病。

有研究表明,50%的女性在感染初期没有症状,后续才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3/4的男性在感染后通常没有症状。而这些没有症状的男女患者便可能成为新的传染源,循环往复,使滴虫性阴道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阴道炎症有虫子(感染导致私处炎症)(5)

可增加HIV感染的易感性

滴虫性阴道炎的致病机制目前尚未清楚,可能与毛滴虫自身的毒力、宿主的易感性以及其他感染并存有关。

好发于所有年龄段性活跃的女性,多个性伴侣和个人卫生习惯差都可诱发,主要的特异性症状是阴道分泌物呈黄绿色泡沫

但有一句话说得好,不是每一个病人都会按照书上的症状来生病的,所以想要确诊滴虫性阴道炎,还得跟实验室检查结合。

阴道炎症有虫子(感染导致私处炎症)(6)

显微镜检查:在阴道分泌物中找到阴道毛滴虫即可确诊,阳性率为40%~80%

核酸扩增试验:通过转录介导检测RN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目前公认的阴道毛滴虫诊断金标准

有症状或者确诊后如果拖延不治疗,滴虫阴道炎可能会发展成尿道炎或膀胱炎,甚至还会让女性对HIV感染的易感性增加2倍

阴道炎症有虫子(感染导致私处炎症)(7)

(图源veer)

而男性无症状患者通常有自限性,10日内可自行缓解,部分患者可持续数月。

需和伴侣同治

为了能彻底根治,只要确诊为阴道毛滴虫病,无论有没有症状,都应该进行治疗,而且需要和伴侣同治。

目前以口服500mg甲硝唑为首选治疗,一天2次,持续吃7天,治疗期间禁酒禁性生活。这个时候如果对象还坚持要爱爱,你们懂的。

阴道炎症有虫子(感染导致私处炎症)(8)

也可以口服替硝唑,与甲硝唑相比,替硝唑引起的胃肠道副作用较少,但药物的价格较高。

那能不能用甲硝唑凝胶软膏治疗阴道毛滴虫病呢?

不建议。因为局部治疗相对口服药物治疗,效果差且易反复

需要注意的是,彻底根治阴道毛滴虫病后,如果再遇到一个滴虫性阴道炎患者并与之发生无保护性接触,还是有可能会重复感染上阴道毛滴虫。

阴道炎症有虫子(感染导致私处炎症)(9)

所以日常生活的护理和预防很重要:

1、尽量选择透气、宽松的棉质内裤并每天更换,用开水烫洗,在阳光下晒干

2、避免使用有刺激性的沐浴露或洗液清洗外阴,用清水清洁即可;

3、做好个人卫生,尤其是月经前后一周;

4、外阴瘙痒时尽量不用力抓挠,以免加重感染;

5、治疗后避免无保护性接触,一定要戴套戴套戴套

6、在外面上厕所时尽量不使用公共坐便器、公共浴巾和毛巾

7、减少性伴侣数量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阴道炎症有虫子(感染导致私处炎症)(10)

大家记住,出现症状一定要就医治疗。因为普通人群无法分辨具体是什么疾病,如果凭直觉胡乱用药,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想看其他两种阴道炎的朋友可以在留言区评论,如果留言数或点赞高的话,后续会展开讲讲~

阴道炎症有虫子(感染导致私处炎症)(11)

〔参考文献〕

[1] 赵辨主编.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 下 第2版[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04.

[2] Jack D Sobel, MDCaroline Mitchell, MD, MPH.Trichomoniasis.uptodate

〔免责声明〕

本文数据更新于2022年07月12日

由「皮肤科杨希川教授」原创,旨在为读者科普

科普内容不能代替医生诊治意见,仅供参考

如有皮肤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策划团队〕

策划/编辑:吉娜 责编:Yellow&Jeing 审核:李云

封面来源:ve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