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说嘴唇富贵(大本经之十二富贵)(1)

12.富贵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百室之君,千乘之王,万户之侯,尚且忧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天有所短,而钱有所长。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则钱不如天;然治贫开荒,赈穷济困,天固不如钱。君无钱,则士不来;君无赏,则士不往。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不召而自来,不求而自集。集之如市,市集万品,市之所至,则知百业之所为。故曰市场者,百业之母也;政教者,百业之父也。市场礼信则百业盛生,政教仁义则诸行兴隆。

人之衣食住行也,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农不作则缺其食,工不成则乏其事,商不通则三宝绝,虞不出则材匮少。凡此四者,衣食之源也。源大则饶,源小则鲜。大则富国,小则富家。贫富之道,巧者有余而拙者不足。人能各学有所成,各劝其业,各乐其事,各任其能,各尽其力,各司其职,则终能达其所愿。

生财之道也,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人转我创。巩固当前之业,图谋未来之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患在不预定谋,富在迎来,贫在弃时。是以聚利者,凶年不能困;积德者,邪世不能乱。邦有道贫贱为耻;邦无道富贵亦为耻。富贵险中求,也在险中丢,求时十之一,丢时十之九。大丈夫行事,当摒弃侥幸之念,必取百炼成钢,厚积须臾之功,始得一鸣惊人。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故守成不可不慎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急,用之者缓,则财恒足矣;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无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以为继矣。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处富知贫,居安思危。积累难,倾覆易。忍得住耐得过,则得自在之境。

多藏必厚亡,甚爱必大费。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子孙强,留财害之:贤而多财损其志;子孙弱,留财亦害之:愚而多财增其过。家虽贫地却净,女虽穷衣乃洁,服饰虽不艳,气度自风雅。是以嫁女择佳婿,不索重聘;娶妻求淑女,勿计嫁妆。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先事而后得,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富不如贫之无虑,贵不如贱之常安,自适其性,贵人不若平民。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富贵而恣意弄权,乃自取灭亡之道。是以富者应多施,智者不宜炫。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君子固穷,虽居九夷,不以为陋!君子穷当益工,老当益壮,勤俭立德。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人之所以求荣华富贵而其亲不羞且不相泣者,几希矣。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故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而取大者不得取小,实乃与民同得,与伴同利。

人知名位为乐,而不知无名无位之乐为最真;人知饥寒为虑,而不知不饥不寒之虑更甚。好利者害显而浅,好名者害隐而深。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庶则富之,富则教之。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圣人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土地、人民、政事,国之三宝也;布缕之赋、米粟之税、民夫之役,国之三财也。明君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国之所重:民、食、丧、祭。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质以诚为根。

国之精魄者,仁义也,国之气血者,财利也。精魄存而人有命,气血盈而人康寿。国轻利而重义:财者,末也;德者,本也。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国之强者,因仁义为根,以礼信为本。凡有功者使之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誉。然后其民乃富,其用乃足,其兵乃强,其马乃壮,其运乃昌,其祚乃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