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其中,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集中代表就是百年中国的红色经典,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红色经典与美学的结合?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红色经典与美学的结合(红色经典如何培根铸魂)

红色经典与美学的结合

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其中,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集中代表就是百年中国的红色经典。

新时代,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将红色经典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更好地讴歌伟大事业、弘扬伟大精神、激励伟大理想、助力伟大工程,需要我们深刻把握其内在的逻辑向度。

凝聚时代之势

红色经典作为一种文化艺术的特定表现形式和内容,诠释着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神血脉,担负着培根铸魂的重要使命,是新时代思想教育的重要利器。在这样一个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大时代浪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正心、树德的定海神针意义。

红色经典是典型的中国特色文艺面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征程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伟大精神,这些精神都是红色文化的精髓和内核,是激励中华民族矢志不渝、锐意进取的强大支柱,更是铸造红色经典的不竭动力和重要素材。红色经典的创作和打造,应该在对红色文化资源细致梳理的基础上,充分理解时代发展之大势所趋,挖掘其内在的精神机理与文化内涵,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艺术追求,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

汇聚历史之能

红色经典之所以能够始终与时俱进、生生不息,不仅在于其具有跨越时空的时代价值,还得益于其深远的历史意义。一部作品能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其所蕴藏的不朽历史价值。红色经典正是将思想性、教育性高度浓缩在艺术性中,由此让那时的歌声穿越一个世纪的风雨而鼓舞当下。这样的跨时代对话,不仅接续历史心性,激荡时代脉搏,更能照鉴未来。

红色经典所蕴含的伟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奥秘接续,更是新时代伟大中国梦实现的精神密码。新时代的今天是历史上最为自由和有个性的时代。自媒体、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让世界从思维到实践层次都更加丰富,而红色经典也因这样一个伟大时代的到来,急需形式的创新与思维的突破,进而开创红色经典新时代的高峰。同时,也应当在张扬个性的“后浪”蓬勃中,找到重新安顿“前浪”的澎湃力量,更应在新时代的文艺发展中,高处眼亮、详整设计,重新唤起“激情燃烧岁月”的伟大精神力量,以更普适的作品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凝结人心之力

红色经典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说到底是“以什么样的作品面对自我、面对世界、面对人性、面对未来”的问题,它是理论的预设更是实践的向度。例如,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小说《红岩》、现代京剧《红灯记》、电影《闪闪的红星》等红色经典作品,其饱含的深刻历史记忆、镌刻的鲜明时代特质、承载的不可替代的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价值内涵,是革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红色经典作品已然走过了一个世纪,不同时代主题和精神交响出不同的乐章,而不同时代的人们却受到了相同情感逻辑的鼓舞。要将红色经典“人心凝结”之历史与现实之用,在更大的人性层面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积聚起更加温暖的力量,要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外国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中国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需要从守正与创新两个维度寻求红色经典当下表述的形式与意味,如此不仅能加强对民族精神的坚守,更能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具有引领意义的、凝聚人心的艺术形式,通过更多新兴平台、路径、技术媒介,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红色文化有机融入作品结构,“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这既是我们对时代发展的回应,也是我们对历史智慧的接续,更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指出:“文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同世界各国文学家、艺术家开展交流。要重视发展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拓展风格流派、形式样式,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坚持红色经典的继承、转化与发展,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重心之一,而其天时、地利与人和的逻辑向度,正是我们初心守恒的内在动力。

(作者单位系井冈山大学教育部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红色文艺史料整理、改编传播与功能价值研究”[18JJD770004]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2年06月16日第7版

作者:王龙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