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乾陵(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合葬陵墓)前后大约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修建之后,成为最有影响的皇帝陵墓之一。然而,在时间和政治风云的磨砺中,乾陵也经历了损毁与修葺交替往复的过程。

684年,为高宗李治选好陵址后,武则天命吏部尚书韦待价为山陵使,户部郎中韦泰真为将作修陵大匠,动用兵士和民工20余万人,在梁山山腰凿洞修建玄宫。“山陵穿复必资徒役,率癯弊之众,兴数万之军,调发近畿,督扶稚老,铲山背石,驱以就功”(《新唐书·陈子昂传》),近三百个昼夜的建设之后,684年8月,主体工程竣工,高宗入葬乾陵。而此后,乾陵的营建工程并没有停止。22年后,武则天归葬乾陵的时候,中宗李显命人挖开乾陵埏道,启开墓门,将武则天合葬入乾陵玄宫。从此,乾陵成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唯一一座“一陵葬两帝”的陵园。

揭秘武则天的乾陵之谜 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乾陵险遭发掘(1)

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合葬的乾陵

乾陵下宫位于西乳阙南侧,作为皇室成员祭祀陵墓的下榻之处和超度先皇亡灵的净地,唐德宗李适在修葺关中五陵的时候,下宫建筑应当具有相当的规模。907年,下宫被盗后遭到火灾。

二十年后,盗掘了其它唐帝陵之后,耀州节度使温韬觊觎起乾陵。那时候的温韬还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之中,他已经把关中其它十七个唐陵挖了一遍,获得无数宝物。乾陵的坚固,让黄巢挖掘无果,他要汲取这个教训。在做了充分的准备之后,温韬率5万余众前来盗掘。可天不遂愿,挖掘的时候,“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温韬觉得天意不可违,只好放弃乾陵。

面对这种情况,943年,后唐末帝李从珂下诏:列圣诸陵多在关西,中兴以来,未暇修奉,宜令京兆河南、凤翔、耀州、乾州(乾陵所在地)奉陵诸县,其陵园有所缺漏本处量工差人修奉。乾陵在这次集中行动中得到修缮。

历史在近200年的兴衰交替里走到了金朝,乾陵出现了颓势。1134年的秋天,金太宗完颜晟的弟弟来到梁山狩猎,看到乾陵荒芜不堪,于是授命修葺陵园:“……无事猎于梁山之阳,至唐乾陵,殿庑颓然,一无所睹。爰命有司、鸠工修饰”。经过这次整修,乾陵又是“绘像一新,回廊四起,不胜欣怿”(《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镌刻在乾陵无字碑阳面正中)。

民国初,国民党将领孙连仲率领一个团的兵力来到乾陵,以“军演”为名,炸开了乾陵玄宫口边的岩石,但始终没有找到墓道口,只好悻悻而去。

1958年,312国道乾县段工程要穿越乾陵地区,工程需要大量石头。11月底,几个民工来到距工地不远的梁山山腰炸石。意外的事情出现了:炮眼附近出现了一个洞口,方形,可容一个人出入。莫非这是乾陵的墓道口?

果然是墓道!几天后,专家现场调查后得出结论。

乾陵又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揭秘武则天的乾陵之谜 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乾陵险遭发掘(2)

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乾陵的乳阙

“毫无疑问,里面肯定保存了不少珍贵书籍字画,说不定有武则天的《垂拱集》,有王羲之的《兰亭序》……石破天惊,这一定是石破天惊的大事”!史学家郭沫若实地考察后,建议发掘乾陵。1959年,文化部向国务院提交《乾陵发掘计划》。

这时,明定陵的发掘正在进行(后文叙述),周恩来总理思忖之后批示:此事留作后人来完成。发掘乾陵的提议搁浅。

然而,有关部门对乾陵的调查和陪葬墓的发掘工作马不停蹄。

1960年4月,乾陵玄宫隧道开始发掘,有关部门并对主陵周围进行了勘查钻探。先后调查了寝宫遗址、上仙观遗址、六十朝臣像祠堂、下宫遗址。1960年8月至1972年5月,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中书令薛元超墓、燕国公李谨行墓等五座陪葬墓被发掘。1995年以后,发掘清理了乾陵内城朱雀门外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亭遗址、东西乳峰阙楼遗址、六十一王宾殿遗址等。

揭秘武则天的乾陵之谜 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乾陵险遭发掘(3)

乾陵翼马

1998年初,一个《关于发掘唐乾陵的建议》提交到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挖还是不能挖,关于乾陵命运的论争持续了三四年时间。最后,以不宜发掘的结论平息了论争。

2006年8月,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协商会议召开,会议确定“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申报行动计划中,陕西有包括唐乾陵在内的20个遗址点被列入申遗预备名单。但遗憾的是,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召开的第38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乾陵并没有出现在最后的名单中。

乾陵遗址本体的科学保护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