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的致误校勘的目的是恢复作者原稿的本来面貌古籍与今天的出版物不同,一是除少数明人、清人著作尚有原稿,绝大多数原稿都没能流传下来,而书籍文字正误的标准,是相对于作者原稿而言,越接近原稿越善,没有原稿,就不可能如同今天出版社的做法,利用原稿来校对二是流传下来的古籍一般是刻本或抄本,还有少量活字本,差错都远远超过今天的出版物三是古籍流传至今一种书往往会有多种刻本或抄本等不同版本,各种版本之间也往往会存在文字歧异出入、甚至内容多少繁简都会不同胡适说:“校勘之 学起于文件传写的不易避免错误文件越古,传写的次数越多校勘学的任务是要改正这些传写的错误,恢复一个文件的本来面目,或使他和原本相差最微”(《校勘学方法论》)这种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传抄、刊刻、排印等复制手段的采用造成的难以避免的错误,是古籍中常见的主要问题,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文献的主要字段?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献的主要字段
一、古籍的致误
校勘的目的是恢复作者原稿的本来面貌。古籍与今天的出版物不同,一是除少数明人、清人著作尚有原稿,绝大多数原稿都没能流传下来,而书籍文字正误的标准,是相对于作者原稿而言,越接近原稿越善,没有原稿,就不可能如同今天出版社的做法,利用原稿来校对。二是流传下来的古籍一般是刻本或抄本,还有少量活字本,差错都远远超过今天的出版物。三是古籍流传至今一种书往往会有多种刻本或抄本等不同版本,各种版本之间也往往会存在文字歧异出入、甚至内容多少繁简都会不同。胡适说:“校勘之 学起于文件传写的不易避免错误。文件越古,传写的次数越多。校勘学的任务是要改正这些传写的错误,恢复一个文件的本来面目,或使他和原本相差最微。”(《校勘学方法论》)这种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传抄、刊刻、排印等复制手段的采用造成的难以避免的错误,是古籍中常见的主要问题。
二、古籍的错误类型
古籍中出现的错误,前人概括为:“误” 、“衍”、 “脱”、“倒”,这里每类略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1、误(讹)
是古籍中最常见的错误。自有书籍以来,只要经过复制,无论是抄写、雕版、活字排印,均会产生这类错误,所以说: “无书不错”、无错不成书”。先秦时代已经出现,如《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日:‘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日:‘晋师已亥涉河也’”。司马迁《报任少卿书》,首句“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宋人吴仁杰谓:“牛当作先, 字之误也。《淮南书》曰:‘越王勾践亲执戈为吴王先马走。 ’”(《两汉刊误补遗》卷七《太史公》条)“先马走”意为后世的所谓“马前卒”,可备一说。《抱朴子.内篇》卷一九《遐览》:“谚云:‘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也就是后来形容书中误字常说的鲁鱼豕亥的出典。
再如明崇祯二年由谭元春、鉀伯敬评点的《水经注》卷四十有一句:“ 水流松果之山”,错为“水流松果之上”,钟伯敬在此句旁连画数圈,认为写景甚佳。
另如岑参《送祁乐归河东》:“ 君到故山时,为吾谢老翁。”明代铜活字本作“为谢五老翁”。《 元和郡县志》卷十二《河中府永乐县》:“五老山,在县东北十三里。尧升首山,观河渚,有五老人飞为流星上入昴,因号其山为五老山。”唐肃宗乾元三载,河东郡改河中府。诗中“故山”即指五老山,故名铜活字本作“为谢五老翁”是对的。
2、街
也是古书中常见的错误。即比原文多出字句,凡是原稿中无而在传写刊刻中误增的文字,称为衍字、衍文,也叫羡文。一般衔一字较多见,也有衍数字、成句甚至几句的情况。如《墨子天志》下篇:“ 而况有逾人之墙垣,担格人之子女者乎?”指出“‘担’ 字衍文,“格人之子女’ 与‘逾人之墙垣’相对成文,‘担’即‘垣’字之误而行者。
又如《史记:苏秦列传》:“ 今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夫破人之于见破于人也,臣人之于见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 张守节《正义》:“破人”,谓破前敌也。“破于人”, 谓被前敌破。“臣人”谓己得人为臣。“臣于人”, 谓己事他人。
司马贞《索隐》“臣人”,谓己为彼臣也。“臣于人” 者,谓我为主,使彼臣己也。王念孙日:下两“见”字,皆涉上“见”字而衍。
再如黄善夫刻本《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未就,清具而奏之,相如以为列仙之传居山泽间。”索隐:“ 列仙之传居山泽。按:传者,谓相传以列仙居山泽间,音持全反。小颜及刘氏并作儒。儒,柔也,术士之称,非。”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杨雄以靡丽之赋,劝百风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司马迁是西汉前期人,扬雄是西汉末人,远在司马迁之后,司马迁如何能引扬雄的话,显然有误。前人指出,这一段出自《汉书司马相如传》未赞语,是后人将这一段话加到了《史记》中。这是成段的衍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