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卫旭峰、图片来自网络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也奏是地道的乡下娃。十五六岁奏能记住村里乡风民俗的一些事了,说且来喔奏多的很。但和写文章一样,要看重点在啊哒,奏把浓笔重墨用到啊哒。对我印象最深的奏是过“红白喜事”了。既然是过事奈奏得请“执事”,这乡下农家人来说奈可奏是最大的事咧,奏“执事”这两字,讲究多的很!确实是一门大学问,一门在大学学不到的专业。要知详情,且听愚人给你慢慢道来。

陕西方言讲历史(陕西方言纪实执事细说)(1)

“ 过事”由于待的客多,来的亲戚、朋友时间也很集中,自己家爷们几个人根本顾不过来招呼,奈奏得请“本家子”也叫“门头的人”(户族内的人)帮忙,凡是前来帮忙的人统称叫一个名字,“执事”。“执事不是说来奏来咧,必须有一个“请”字,所以奏叫请“执事”。以示对被请人的尊重。这一个“请”字也很不容易啊!主人往往要在过事一两个月之前奏开始张乐算计着要请的人。

陕西方言讲历史(陕西方言纪实执事细说)(2)

首先是小请大总管,弄上三四碟家常素菜,打上半斤八两散酒,弄个酒提提和一个酒盅作为请大总管的待成。还要象模象样的支起个小炕桌,周围摆上几个非常低矮既像是坐但却又像是趷蹴的小凳子,弄这些摆扎主要以示对大总管大驾地位的重。因为大总管不是户族里的一般人,而是同辈人中排行最大的,有威望且能震住人一声喝到底的,能掐五坐六的,能掌控“过事”大局的人,还能调解“过事”过程中主人亲戚执事乡党之间的一矛盾和纠纷的人。

陕西方言讲历史(陕西方言纪实执事细说)(3)

小请的主要目的是告诉大总管“过事”的具体日子,还有席口的多少和档次,以及让人最伤脑筋的是和“大总管”商量”,看请不请和主人昔日分家分的亭不亭,盖房时界畔子的纠纷,养和大duo人的事,以及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等痼疾已久的矛盾,关系僵见咧面和仇人一样的,大总管报着“和为贵”的态度况且说话也很有份量奏建议主人还是叫着为好,借着“过事”奏把关系拉和了,“过事”也是解决家族矛盾的灵丹妙药,否则,可能老死不相往来。下来再看抽啥牌子的纸烟,喝四酒(黄酒)还是烧酒。奏拿娶媳妇来说,是准备大整还是将就着过。

陕西方言讲历史(陕西方言纪实执事细说)(4)

在七八十年代,大整的人非常少,日子都过的紧巴巴的,除非个别人家底殷实的,且爱张扬的人把事往大呢过,一般人都是“八寸扽一尺”的凑合着过,当然席面的花也多,有十三花,十二件子,十全,八围一等,大部分人待成的都是十全席。一般都待个十来二十奏算人缘非常好、拉扯的了。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琐碎事都和大总管要交换意见取得共识。

陕西方言讲历史(陕西方言纪实执事细说)(5)

“过事”的前两天奏开始正式请“执事”了,但有个原则,一是只请户族内的人,绝对不能请户族以外的乡党邻来当“执事”,这在当时比较贫困,观又墨守陈规的年代里乃可是个大忌,若还“过事”请外人,户族内的人奏有排外的想法,好像自己不丁当(没能力),难道我们没人咧不成,更不敢叫户族外的人来当“大总管”,否则户族内的人奏可能撂挑子,给你个难看,事奏过烂包咧。二是只请男人来当“执事”,而且每户只请一个人,对请的人数严格限制,谨防人多咧(底扎子大)费大吃绽脱了(拉脱了)。三是受男尊女卑的风俗习惯影响,图个吉利,请“执事”只请男人,不请女人。另外农还有三个女人一台戏,是非大的说法,弄不好娘爱女不爱的。但过事的当天一定要请关系近一点的两三个妇女负责帮忙下面,户族内的其女人也奏不看样子

陕西方言讲历史(陕西方言纪实执事细说)(6)

一般“过事”都是请户族十来个人,在黑咧(七八点)进行。弄上四五个素菜,打上二斤烧酒,整个过程奏是一两个小时,酒毕再由“大总管”给各位“执事”分配具体活路和要借的家俱:如待客的方桌,椅子和长板凳,搭棚的椽和席,压面的蒲栏簸箕,搁放油炸食品筛子,锅灶上用的洋磁盆子,上菜端的木盘,捞面的竹笊滤,盘高灶子、盘地雷(下面用的锅头)的匠人,下面的黑老鸹锅,炒菜用的尺六小锅子,担水的,烧锅的,摘菜剥的,给大厨掌帮灶的,招待的,过酒的,端着茶盘递烟的,负责接待新亲的,看客的,扫地的,还有光说不干的,到街上胡转的。

陕西方言讲历史(陕西方言纪实执事细说)(7)

“过事”当天,“执事”还要重新分工,按照需要,分前场后场两个部分。前场主要负责现场布置,迎娶媳妇,接待客人,烟酒茶水,环境卫生,安排入席等等,这些都是人面面的活,这时候“大总管”奏根据各位“执事”的像貌条件,文化高低,待人接物,衣着打扮,头势摆扎等基础条件挑选比较好且能拿得出手的人到这些岗位来“执事”。这些人也奏借坡下驴,好像是自己的人格和地位都受到了极大的尊重,拈自喜,好不乐呼!后场的“执事”安排奏不言而喻了,伤老汉病娃居多,但这也没有办法!叫娘胎里没有给你带来先天性的优势呢?后场的活又多又杂又扎凹(难干),这会杂话奏岀来咧,人家喔向明么!洋伙么!咱这人睦样黑!不向明!谁到把咱在眼窝里放着呢!帮子凉腔的话全都出来咧!有情绪也好理解,活奏要人干呢!关键是自己本来奏不行,还认为“大总管”把他没在星星(重要位置)上放,死凶半气的,飘凉打杂的,“大总管”遇见这样子的“执事”也是实在没有办法,管他不下。

陕西方言讲历史(陕西方言纪实执事细说)(8)

到九十年代以后,村上有的户族“过事”大总管分工奏简单了,凡是穿西服领带皮鞋的都在前场,穿对门襟粗褂褂的都在后场,看起来这可能是个笑话,但多少还是有以貌取人的意思。奏这哈对对诺诺事也奏过完了,拆棚送借哈的家俱,各回各家。过个三五天“过事”的主家还要再炒几个菜,把“执事”们再邀请到,这个程序叫“谢执事”。

从二千年以后慢慢的有了服务队,一切都由服务队大包大揽,现在的“执事”好当的多了,“执事”已変成“吃事”了,只管抽烟喝茶喝酒吃饭谝闲传,全不“执事者各执其事”了。时代变咧,日子也都宽展咧,事也过的大咧,请“执事”的范围也不知道扩大了多少倍了,户族内的人,乡党邻里,亲戚朋友都前来烘滩子助。一般的家家“过事”光“执事”奏要待成二三十桌,好像是加演比本戏还长。不管干不干,“执事”单子公佈的都很讲究、细致洋伙:如婚礼的时间、婚礼地点、新房位置、总执事(大总管)、副总执事、各个小组的正组长,迎亲组、接待组、礼单组、司仪组、车队主管、路线安排等等。还有样样数数的细小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分门别类,五花八门,有鼻子有眼,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啊!用现在时髦的话讲,叫“物质决定意识”。

不过虽然“执事”不干活了,有股务队全包了,即就是想按过去的方式“过事”,新的形势也实不允许。但给我的印象好像总是缺点什么!没有过去“过事”的味道和庄重了,用钱省掉了过好多礼义讲究,适应了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需要,也在情理之中。笔者认为这样可能失掉了好多传统文化,淡化了仁义礼智信中的相当一部分礼文明,中了民风民俗的传承。随着旅游市场项目不断的开放和壮大,建议城郊型的乡下人可以到稍微偏远一的乡村或集去寻找一下我们过去“过事”的老讲究,老传统,老哈数,让我们的儿孙们也了解一下他的祖辈们过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是如何创的,以此来交融古今,促进“执事”文化的完善进步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