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打芭蕉令人如痴如醉(戏说蕉雨)(1)

我曾到过温婉如水的江南,在那最美的雨季,随处可见几株芭蕉树,远看郁郁葱葱,凄美动人,近听细雨洒落在蕉叶上,其音淅淅沥沥,不绝于耳,且独具美感。

芭蕉,在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形象是多元的,既优雅、充满生机,又饱含情感。而“雨”在文人眼里亦是自然、唯美之物。将二者结合在一起,便是“雨打芭蕉”的美妙景象。清代张潮《幽梦影》中提到“植柳可以邀蝉,贮水可以邀萍,筑台可以邀月,种蕉可以邀雨”,可见芭蕉和雨本就密不可分,相得益彰。

古人喜听雨,宋代蒋捷在《虞美人•听雨》中写道人生的三重境界,少年欢喜、壮年漂泊、老年孤寂。隔帘听雨道出了人生真谛。《文心雕龙·明诗》中亦有记载,“应物斯感,感物吟志”,听蕉雨更甚。

“雨打芭蕉”的意象在古诗词中时常出现,据不完全统计,唐五代十国诗歌作品中有二十余处,到了宋代,宋词中出现过两百余处,明清时期,芭蕉种植技术纯熟,宫廷内外亦随处可见,清代的乾隆皇帝平生做诗无数,对蕉雨亦情有独钟,“蕉窗微雨夜,篝火独清吟”。时至今日,旅游业兴起,芭蕉园艺已然成为一种观赏景观,听蕉雨亦成为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

诗词赋予了“雨打芭蕉”这一意象鲜活的生命,从视觉美到音乐美,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寄托。“蕉雨”既可以传达古代女子的闺情相思之苦,亦可表达文人漂泊流离的羇旅之愁,更兼有诗人骨子里的那份超然世外的洒脱的闲情逸趣。

雨打芭蕉令人如痴如醉(戏说蕉雨)(2)


一、闺中情|听尽芭蕉雨,愁人夜不眠

胡仲参在《闺中词》中写道:

听尽芭蕉雨,愁人夜不眠。


凭谁将此意,为妾到郎边。

芭蕉夜雨扰人眠,内心自不安,试问此情何处寄,但求情郎伴枕边。这是一首经典的闺怨此,诗人用“芭蕉雨”这一意象,描绘出闺中女子思念情郎的唯美意境。

又如曹勋在《夜坐吟》中写过:

空阶夜滴秋宵雨,雨入芭蕉动窗户。


佳人愁绝坐幽闺,良人万里勤征戍。

雨落深秋,佳人独坐,听着窗外雨打芭蕉,心中感慨万千,同样是良人不在,孤枕难眠。“雨打芭蕉”惹人相思,更载离情。

再如宋代陆游之妾写的这首《生查子》:

只知眉上愁,不知愁来路。


窗外有芭蕉,阵阵黄昏雨。


晓起理残妆,整顿教愁去。


不合画春山,依旧留愁住。

词中所写是一位闺中少妇的愁思,“窗外有芭蕉,阵阵黄昏雨”,古时有人认为“雨打芭蕉”是一种最凄凉的情境,如千古词帝李煜在《长相思》中写道“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陆游的小妾以“蕉雨”为意象,抒发了闺中相思之苦,愁绕心头。

再如明代的孙蕡在《闺怨》中直言:

夜雨偏伤独睡情,芭蕉点点助寒声。


分明隔着窗儿纸,直向心头滴到明。

雨与芭蕉,二者相得益彰,融合在一起,便是深深的思念,回首往事,辗转难眠,点点滴滴,直到天明。这首诗标题为《闺怨》,透过“雨打芭蕉”直抒胸臆,表达相思之苦。

除此之外,宋代黄机在《鹧鸪天》中亦写过“谢他窗外芭蕉雨,叶叶声声伴别离”,蕉雨声中道别离,甚是凄凉。

关于“蕉雨”寄相思的诗作还有很多,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总结起来,大同小异,作者都是通过对“雨打芭蕉”这一意象的描写,表达心中思念之情,或苦闷、或凄凉、或孤寂。“蕉雨”亦成为文人墨客笔下倾诉闺中情怀不可或缺之物。

雨打芭蕉令人如痴如醉(戏说蕉雨)(3)


二、羇旅愁|幽人听尽芭蕉雨,独与青灯话此心

古人时借“雨”这一意象来表达羇旅情怀的诗作屡见不鲜,“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便是李商隐的羇旅愁。“雨”既带有朝气蓬勃的生气,亦可表凄凉婉转的离思“雨”与“芭蕉”合在一起,则愁思更甚,更加凄绝。

比如杜牧的作品《芭蕉》中写道:

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


怜渠点滴声,留的故乡梦。


梦远莫归乡,觉来一翻动。

芭蕉经受风雨洗礼,左右摇晃,故而将它种在窗前。听到雨点打在芭蕉叶上淅淅沥沥的声音,勾起思乡愁绪,梦里总是遥不可及,醒来只见到窗前雨打芭蕉的景象。

杜牧客居异乡,漂泊在外,听到“雨打芭蕉”,不觉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借“蕉雨”诠释羇旅愁怀,这也是古代文人惯用的手段。

又如宋代张嵲的《夜雨有作》:

睡足秋堂夜雨声,天涯此夕叹飘零。


空阶滴沥肠堪断,更向芭蕉叶上听。


天涯飘零,心中惆怅,雨声滴到石阶上便觉肝肠寸断,更何况是雨打芭蕉,凄凉之境更胜从前。这里用了一个对比反衬的手法,写出了羇旅之人听到“蕉雨”更觉得孤寂、悲哀。

再如,千古第一女词人李清照在《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中写道:

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


伤心枕上三更雨,


点滴霖霪。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李清照经历过国破家亡,早已看淡了人世无常,沧桑变化。南渡后的她更是对故土念念不忘,身在异乡,听到“雨打芭蕉”更让人惆怅。多年漂泊的羇旅生涯,让她感慨万千,正好借“蕉雨”这一意象,消解心中的苦闷之情。

再如宋代 • 俞德邻的《客窗夜雨》:

世路驱驰力不任,老来世路转岖嵚。


小窗一夜芭蕉雨,倦客十年桑梓心。


黄纸红旗违壮志,青尊绿醑笑孤斟。


故山何日真归隐,涧水松风直万金。

“小窗一夜芭蕉雨,倦客十年桑梓心”诗人流落在外,本就觉世事多艰,又听到一夜的芭蕉雨,更是“雪上加霜”,心中凄苦,倍加孤独。诗人在另一首《客中雨》中亦写道“风雨正潇潇,孤灯伴寂寥。关心多少事,一一付芭蕉。”值此寂寥夜,残灯明灭,心中多少事,唯有向芭蕉倾诉。

古代诗词中用“芭蕉雨”表达羇旅情怀的佳作颇多,“蕉雨”亦成了羇旅诗人的知音,何以解忧,唯有芭蕉雨。

雨打芭蕉令人如痴如醉(戏说蕉雨)(4)


三、闲情逸趣|人在西窗清似水,最堪听处有芭蕉

前面所述,“雨打芭蕉”都带了悲情色彩,或离别之情、或漂泊之苦。其实在古代文人作品里,“蕉雨”亦有闲情逸趣的一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着细雨打在芭蕉叶上,亦觉有音乐美感。意境即心境,如果写诗之人心情愉悦,自然所观所感结欢喜。

宋代张栻《偶作》中写道:

世情易变如云叶,官事无穷类海潮。


退食北窗凉意满,卧听急雨打芭蕉。


世事如云,变幻莫测,官场浮沉亦如潮起潮落,不若抛却身外之物,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听雨打芭蕉能让人心静,让人忘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喧嚣。人生难得清闲,更应该珍惜这一时刻。

再如李洪在《偶书》中直言:

世事悠悠莫问天,一觞且醉酒中贤。


阶前落叶无人扫,满院芭蕉听雨眠。


比起张栻听蕉雨,李洪更多了几分惬意与悠闲,酒后微醺,阶前叶落无人扫,芭蕉听雨成眠,好一幅慵懒静谧的画面。物境即心境,诗人此刻内心平淡,知足,无欲无求,生活充满诗意。

又如唐代诗人皎然在《山雨》中写过:

一片雨,山半晴。


长风吹落西山上,满树萧萧心耳清。


云鹤惊乱下,水香凝不然。


风回雨定芭蕉湿,一滴时时入昼禅。


小诗禅意颇深,听蕉雨上升到了另一个精神层面,蕴含哲理。皎然是著名的僧人,所以在他眼里四大皆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对“蕉雨”的刻画上亦与众不同,独具一格。这也是闲情逸趣最高层次的代表,超然物外。

诗词本就是人间雅事,意境即心境,文字即心事,从“雨打芭蕉”我们也可以真切的体会到中华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同人,不同时期,即使是同样的意象亦有不同的心境。

雨打芭蕉令人如痴如醉(戏说蕉雨)(5)



结束语:

“雨打芭蕉”的艺术形象远不止于此,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品味诗词亦有不同的感悟。忧愁也好,欢喜也罢,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要做的除了继续传承和发扬,还应该用心去品味古代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