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古有鲁班、毕昇铸锯造纸之术,今有刘永军探鱼菜共生之先。

上海郊区一大棚中,鱼在桶中游,菜在石上生,彼此相依为命,令人啧啧称奇。

青岛养鱼达人(上海奇人养鱼不换水)(1)

鱼菜共生

棚主名为刘永军,山西人氏,却在上海凭借此棚年入千万,成为新时代农人代表人物之一。

他本是一个平凡人,却因此一朝攀上“人生巅峰”,广为人知。

致富背后,又有着怎样一段曲折的故事?

青岛养鱼达人(上海奇人养鱼不换水)(2)

刘永军

突发奇想,开始种菜

“你疯了吧,好端端的老板不做,要跑去种菜?”

听着电话那头妻子传来的怒吼,刘永军按了按紧皱的眉头,十分无奈。

他是上海一家园林公司的老板,在寸土寸金的大上海有车有房有公司,经济实力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他有妻有子,婚姻幸福,家庭美满。

就是这样一个堪称人生赢家的人却突发奇想要去郊外种菜,没人能理解,难道真的是有钱人闲着没事做吗?

青岛养鱼达人(上海奇人养鱼不换水)(3)

刘永军

初出茅庐、上海打拼

刘永军出生于山西吕梁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因为家境贫寒,他从小就替父母分担家务和农活。经年累月的农活并没有让他厌倦。相反,在日积月累的相处之中,他爱上了这些生长在地里的小作物,也爱上了那种收获的喜悦。

所以,在完成高中的学业之后,他就近选择了一所农业学校就读。

青岛养鱼达人(上海奇人养鱼不换水)(4)

刘永军

兴趣使然,刘学军在学校里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并将家里的庄稼照顾得更加茁壮。

几年的时间一晃而过,很快就到了毕业的日子。

系统的专业学习让他眼界渐宽,他不再安于现状,起了几分闯荡的心思。

在听见好友也有相同打算的时候,这种念头如荞麦般在他脑海中疯长,并很快破土而出。

2004年,刘永军拿着东拼西凑的800元钱和同学一起远赴魔都——上海。

繁华、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深深震慑住了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

早时的远大志向慢慢不见踪影,他只想在这个大城市中有自己的安身之所,不挨饿受冻足以。

所以他沉寂了一段时间,找了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领着平平凡凡的薪水。

每日重复着单调乏味的生活。

青岛养鱼达人(上海奇人养鱼不换水)(5)

直到一天晚上下班后的刘永军,早已疲惫不堪,路上他不经意间将目光瞥向路边的绿化植物。这让他想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农业。

他将这个五光十色的大都市环顾一周,突然萌生一个大胆的想法。

为何不从绿化种植上下手?

于是,他拉着同学一起成立了一家园林公司。

终于找回对生活的热情,他兴致勃勃、肆意挥洒汗水。

将公司办得有声有色,并因此在上海安身立命,娶妻生子。

可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上海的园林绿化市场竞争越发激烈。

这让刘永军感到头疼,他开始尝试着寻找其他的出路。

青岛养鱼达人(上海奇人养鱼不换水)(6)

刘永军

种植蔬菜,第一次受挫

上海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庞大,蔬菜常常供不应求,并价格不菲。

敏锐的他立马从中嗅到了商机。

在一番考察之后,刘永军拍板做下决定,他要在上海郊外种植蔬菜。

他相信凭借自己娴熟的专业技能,一定能很快在这个行业站稳脚跟。

青岛养鱼达人(上海奇人养鱼不换水)(7)

购买蔬菜的市民

这个决定却让妻子大为不解,刘永军花费了一番口舌,妻子才勉强答应。

因此,他将园林公司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则带着200万元孤身前往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计划他的宏图大业。

他一次性租下800亩地,搭上大棚,开始进行蔬菜种植。

为了迎合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刘永军种植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包括茄子、黄瓜、西红柿等。

青岛养鱼达人(上海奇人养鱼不换水)(8)

上海气候温和,蔬菜的生长周期短,一批菜种从播种到收割往往只需要一个月。

看着生机盎然的菜园,他胸有成竹,自己这次的收获一定不小。

可现实却和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因为滞销,很多蔬菜都烂在地里,刘永军更是因此亏了十几万元。

“明明自己菜园的蔬菜品相口感皆是上佳,为何卖不出去呢?”刘永军百思不得其解。

他打算亲自到上海的大型菜市场一探究竟。

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刘永军发现上海人偏爱四种蔬菜,上海青、练塘茭白、广东菜心、鸡毛菜,其他的蔬菜需求量则较小。

青岛养鱼达人(上海奇人养鱼不换水)(9)

上海人偏爱的四种蔬菜

而造成蔬菜滞销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菜市场的收购商都喜欢和单一的蔬菜种植户合作。

为了保证全年供货稳定,他们还要求菜农长期种植同一种蔬菜。

而刘永军的菜园正因品种过多无人问津,鲜有人上门也是为了低价收购。

如此一来,他总算明白漏洞在哪,摸准脉门,接下来就可以对症下药了。

回去之后就马不停蹄改变了自己的种植模式,他放弃了多样化种植,将自己八百多亩土地全部用来种植需求量大的四种蔬菜。

一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刘永军站在菜园里满面红光。

这一次他赚得盆满钵满,以前是他求人买菜,现在收购商竟然主动上门寻求合作。

到2013年,他的蔬菜年销售额高达500多万元。

青岛养鱼达人(上海奇人养鱼不换水)(10)

刘永军

初尝“鱼菜共生”,第二次受挫

虽小有成就,但他并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坚持学习农业种植的相关知识。

就在2014年,刘永军参加了一场线下培训会。

一个新概念词“鱼菜共生”猝不及防钻入他的脑海,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

青岛养鱼达人(上海奇人养鱼不换水)(11)

鱼菜共生

由于缺少成功案例,经过多方查阅,他才了解到这个词的具体运作模式。

即在蔬菜大棚中养鱼,鱼的粪便会随着水通过特殊管道输送到蔬菜区。

经过水和氧气的分解之后,粪便里的一些养分会被蔬菜吸收。

同时,水也会被净化,再回流养鱼。

如此一来,鱼不需要换水,蔬菜也不需要施肥。

这一举两得、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让刘永军深深心动,他激动得一晚上睡不着觉。

青岛养鱼达人(上海奇人养鱼不换水)(12)

自以为发现新大陆的他兴高采烈地向家人介绍这种方式,却遭到他们的一致反对。

对他放弃公司跑来种菜本就有所不满,如今更是觉得他走火入魔,纷纷劝他不要冲动行事。

可正在兴头上的刘永军根本顾及不得,一头扎进去沉迷其中,誓要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为了想出完美的计划,设计精密的管道,他每天挑灯夜战到凌晨三点。

青岛养鱼达人(上海奇人养鱼不换水)(13)

几日后,他设计出一款用来养鱼的平底塑料桶,中央装有氧气导管。

可刚把鱼苗投进去不久,还没来得及种植蔬菜,问题就出现了。

刘永军发现桶里的鱼出现了异常,不爱活动,甚至有时会出现死鱼。

将桶里的水排干之后才发现,由于桶底是平的,剩余的饲料和粪便都很容易沉积在桶底。

这才导致桶里的水质变差,鱼也会跟着出现问题。

青岛养鱼达人(上海奇人养鱼不换水)(14)

平底水桶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刘永军翻阅了许多书籍,在图纸上画了一遍又一遍。

他废寝忘食,在书桌前一坐就是一天,棚里的员工常常整天下来都见不到他半个人影。

久坐还让他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需要到医院进行治疗。

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反复复的试验,刘永军总算设计出了一款合适的大桶。

由用镀锌板铸成,边高1.45米,直径6米,容积40立方米,一个大桶的养殖密度是一个普通水塘的20倍,一桶鱼的产量可抵一亩鱼塘。

更重要的是桶身虽然是圆形,但桶底是漏斗形,粪便和残留物都能全部排出去。

青岛养鱼达人(上海奇人养鱼不换水)(15)

漏斗形水桶

将特制桶投入使用之后,鱼儿总算是活蹦乱跳,顺利生长了。

刘永军也算是松了一口气,他养殖了大量受人欢迎的加州鲈鱼和美洲食鱼。

第三次受挫、以鹅卵石代陶粒

鱼的问题解决了,种菜也要提上日程。

考虑到泥土会将输水管道堵住,刘永军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材料——陶粒。

那是一种带有气孔的人造轻骨料,有良好的透气透水作用,能保持土壤的疏水性,体积稍大,是代替泥土的不二之选。

青岛养鱼达人(上海奇人养鱼不换水)(16)

他将蔬菜植入其中,等着它们枝繁叶茂。

半个月之后,枝叶确实长了些许,但却不是刘永军所想。

栽培在陶粒中的蔬菜叶子发黄,枝干细弱,成活看着都是问题,更不提卖出好价钱。

他翻遍了资料还是对成因一知半解,也想不出解决办法。

无奈之下,只能求助于农业专家。

听说刘永军所用的种植材料是陶粒,专家立马明白症结所在。

他指出,陶粒虽能保持水气,却不能提供作物需要的微量元素和营养成分。

刘永军恍然大悟,他很快想到了另一种特殊的石头——鹅卵石。

鹅卵石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其次是少量的氧化铁和微量的锰、铜、铝、镁等元素及化合物。

只要长期浸泡在水中,这些微量元素和矿物质都会被分解,从而被作物吸收。

青岛养鱼达人(上海奇人养鱼不换水)(17)

此外,用鹅卵石也可以简化种植程序,只需要将菜苗插在石头缝中,再轻轻一压,蔬菜的根系就会自己生长,并吸收水中的营养成分。

能够大大减少员工的工作量。

事不宜迟,刘永军快速用鹅卵石替换了全部陶粒。

他还筛选出喜欢水、便于管理的豆瓣菜等品种,两周后蔬菜就布满了苗床。

青岛养鱼达人(上海奇人养鱼不换水)(18)

至此,刘永军的“鱼菜共生”农业种植开始正式运转起来。

青葱嫩绿的蔬菜、生龙活虎的鱼苗都让刘永军觉得未来可期。

大棚里的员工也是满心欢喜,期待着大丰收。

青岛养鱼达人(上海奇人养鱼不换水)(19)

刘永军的蔬菜大棚

第四次受挫、数字监控

可生活总有各种变化难以预料。

2019年夏天,烈日炎炎、蝉鸣阵阵。刘永军如往常一般例行公事巡视着菜园。

一个满头大汗的员工着急忙慌跑到他跟前:“刘哥,不好了,你快去看看鱼吧”

知道大事不好,刘永军赶忙跑到桶前,眼前的景象果真让他呆愣在当场。

青岛养鱼达人(上海奇人养鱼不换水)(20)

只见水面白茫茫一片,原本在桶底畅游的鱼苗一条条翻着肚腹漂在水面上。

鱼肚朝上,代表着什么不言而喻。

如此大规模的死亡可从来没有发生过,刘永军一时间方寸大乱。

棚内员工也是惆怅惋惜,鉴于如此大的养殖密度,这一桶的损失都难以预估。

为尽快查明原因,刘永军将鱼桶翻了个底朝天。

原来,由于天气太热,输氧主管道软化导致接口之间出现松动。

水里供氧不足,导致鱼儿窒息而死。

青岛养鱼达人(上海奇人养鱼不换水)(21)

为解决问题,刘永军频繁往返于各大高校和研究所,请教各种专家。

根据专家建议他在水桶中安装了一些探头,时刻记录水的环境,包括酸碱度、温度、溶氧,还有一些其他指标。

还通过网络信号与手机链接,一旦桶内数据出现异常就会发出报警并指明原因。

员工就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针对性的调整。

如此一来,刘永军的“鱼菜共生”系统总算是做到了万无一失。

青岛养鱼达人(上海奇人养鱼不换水)(22)

“鱼菜共生”系统

苦尽甘来、大获成功

过程虽然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听说这种新奇的农业种植模式,许多人都慕名前来观看,包括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刘永军对此毫不吝啬,直接示意,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进入棚内参观。

青岛养鱼达人(上海奇人养鱼不换水)(23)

鱼菜共生基地

不乏有附近一些大饭店的老板闻声而来,沈卫辉就是其中之一。

出于好奇,他购买了少许鲈鱼,此鱼看起来个头小小,并无任何出尘之处。

当它被烹饪为一道清蒸鲈鱼端上餐桌之后,却让沈卫辉刮目相看。

鱼肉细嫩爽口,味道鲜美,饱满多汁,用沈卫辉自己的话说就是“鲜掉舌头”。

青岛养鱼达人(上海奇人养鱼不换水)(24)

这味道让他难以忘怀,如果自己的饭店购进这种鱼一定会广受欢迎。

于是,他和刘永军达成了长期合作协议,两人更在一来二去之中成为好友。

俗话说得好:“酒香不怕巷子深”

尽管刘永军没花大力气包装自己的产品,但客户的好评就是最好的宣传。

一时之间,这个位于郊外的蔬菜大棚门庭若市,热闹非凡。

从他的桶里出产的鱼一斤售价高达20多元,仅仅一桶鱼就能卖到5万元。

青岛养鱼达人(上海奇人养鱼不换水)(25)

2020年,他菜园的总销售额高达3600万元,还带动了当地300多户农户增收。

就在刘永军对现状感到满足的时候,惊喜还在降临。

一所中学的师生在进行课外实践的时候选择了他的菜园。

“鱼菜共生”模式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关注。

一方面呼应国家倡导绿色发展、生态循环的要求,另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校向刘永军提出,愿意花费资金购买他的设备专利用于教学。

青岛养鱼达人(上海奇人养鱼不换水)(26)

刘永军一听,自然是乐意万分。

他花费半年时间研制出了一种小型的鱼菜共生模型。

下边是塑料养鱼盆,上边是蔬菜种植栏,中间连接着导水管。

简单明了的设备运行让学生一眼就懂,为教师的知识科普减少了不少麻烦。

如今刘永军的基地已经升级成了上海绿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2013年获得青浦区级示范合作社,2016年获得上海市级合作社,2021年获得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青岛养鱼达人(上海奇人养鱼不换水)(27)

承担社会责任

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刘永军也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各地居家隔离,周围的农户为此大受影响,很多蔬菜瓜果都无法运输出去,只能腐烂在地里。

刘永军在得知了这个情况之后,马上利用自己的售货平台帮助他们与盒马、叮咚等新型卖菜平台合作。

并且教他们如何利用微信小程序、互联网、社区微信群接龙进行网店维护和下单。

青岛养鱼达人(上海奇人养鱼不换水)(28)

这样一来,替许多菜农规避了颗粒无收的风险,也让城市居民在居家隔离期间有渠道吃上新鲜的菜肴,更能防止市场因供不应求导致蔬菜溢价,可谓一举多得。

后记

养鱼可以不用换水,种菜不用施肥,刘永军真的做到了。

不仅如此,他的致富故事更是令人赞叹。

有人好奇他为何如此热衷于种菜,甚至放弃了园林。他表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而当被问及成功秘诀时,他说:“只有不断试错,不断创新,才能把养殖做精!”

失败并不可怕,只要不是一蹶不振,而善于总结失败经验,还能从中获益匪浅。

“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刘永军一路走来都在不断创新,坚持变换方法,用发展辩证的思维看问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着重强调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如果说年入千万是刘永军的财富,那么敢于追求、乐于实践、不惧失败、善于创新就是他的致富密码。

这不仅仅适用于商业,更通用于社会中的各行各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