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宾泽文

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宋太祖赵匡胤,深夜喝酒突然驾崩。

与此相关的人,系赵匡胤的亲弟赵光义。当年“陈桥兵变”时,曾拥立赵匡胤登基称帝,后被封为晋王。他出生之夜,红光升腾似火,满屋充满异香。传说因其母亲梦遇太阳神捧着一轮红日而怀孕,故有此景。长大后,他仪表堂堂,龙行虎步,威风凛凛。自小随兄从军,戎马倥偬,久经沙场,屡建战功,倍受其母喜爱,与皇兄亦一团和气。

不常见的古代历史故事 布衣御史长篇历史故事40(1)

是夜,汴梁城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宋廷皇宫却烛光熠熠熠,笑语欢声,一派祥和之气。宋太祖同宦官宫女们欢乐一阵后,突然命人召时任开封府尹的弟弟赵光义入宫。待赵光义入宫后,太祖屏退左右,留下弟弟陪其饮酒。时至深夜,待在室外的宦官宫女,忽然看到室内烛光摇曳之中,赵光义突然起身,摆手后退,好像在躲避什么。又见太祖手持金爷戳地,“嚓嚓”之声清晰可闻。还听到太靓斥喝声:“好为之,好为之。” 即时,赵光义退去。太祖亦解衣就寝。

然而,次日清晨,传出哀嚎:太祖驾崩。

皇后闻讯,即命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德芳入宫。王继恩却去找赵光义。

皇后急等之中不见皇子,等来的却是赵光义,顿时一脸愕然,心知不妙,便跪于赵光义膝下,泣曰:“予等母子性命令托于官家了。”

“官家”,是至亲对皇上的称呼,她这样,等于承认赵光义做皇帝了。赵光义当时也顺势说道:“不用担心,共保富贵。”

于是,即刻身着皇袍,召来文武百官,宣昭登上皇位,自称宋太宗,改年号为“太平兴国。” 时为公元976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对此改朝换代,时人多有疑窦。怀疑对象,自然是赵光义弑兄篡位。有人说,当时兄弟喝酒,或因酒醉,或因言语不合,发生纠纷争斗。后来太祖醉卧,被其弟以药酒加害。也有人说,兄弟俩喝酒,或有言语不谐,或有政见不合,加上酒兴,有可能发生争斗(烛影斧声为证)。但不至于药酒害兄,很有可能是宋太祖饮酒过量,发病而死……当时舆论,见仁见智,历史悬案,只能悬着。

赵光义当上皇帝后,当然也会听到一些杂言碎语。为了洗白自己,澄清社会疑虑,弄了个“金匾之盟”告世。某日,他召集一些朝廷大臣和皇亲国戚,于皇宫饮茶,茶间,他当众从皇宫全属之上,拿出一纸其母杜太后的遗嘱。言其母逝世前召太祖和宰相赵普于床前,交待太祖传位时,先传其大弟赵光义,再由光义传弟光美,再由光美传回宋太祖之长子德芳……这样,确保国有长君(年长的皇帝),不致于重蹈后周幼君被废之复辙……还说此遗嘱是宰相赵普所笔录,是太后亲自藏于金匾之中。

“金匾之盟”面世后,人们亦是半信半疑。信者认为当时皇太后主张传长不传幼,担心皇帝太小难担大任,也有些道理(因为赵匡胤当时从后周柴氏手中夺取皇位时,后周小皇帝才三岁)。不信“金匾之盟”的人认为,此类皇帝传位方式,前无古人,太过另类。皇太后不可能有如此奇招。从以后的历史看,赵光义并未按母亲的旨意把皇位交给其弟光美,而是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可见“金匾之盟”是个骗人的幌子而已。

诸位看官,历史太深奥,太复杂。我们写史,读史,不图千真万确,只求囫囵吞枣。宋太祖和宋太宗,留给我们的“烛影斧声”和“金匾之盟”两个小故事,足够我们在茶余饭后消遣一番了。

欲知续情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