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听的粤剧排行(粤剧界王者鹤山靓元亨)(1)

靓元亨,我们这一代人对这个名字十分陌生。但九十年前,在省、港、澳及东南亚粤剧舞台上,鹤山人氏靓元亨,声名显赫红极一时。粤剧万能泰斗薛觉先,粤剧艺术大师马师曾拜他为师,由此可见当时在粤剧界是何等风光。

一九五六年,马师曾、红线女率广东粤剧团到北京演出,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首长观看演出并接见演员。周总理说:“记得一九二0年初,有一晚,靓元亨率团来黄埔军校劳军演出《凤仪亭》,靓元亨饰吕布,有色有声有艺术,演得很好,印象很深,至今没有忘记……他的南派功夫很好,不要失传。”

靓元亨,原名李雁秋,一八八八年生,清未民初时人。

其自出娘胎就是个苦命人。母亲坐月时以野菜杂粮充饥,靠指天椒驱风散寒,常断奶。八岁那年,家乡旱涝失收。有一天元亨饿得面青唇白,便悄悄地到邻人地里摘了一条青瓜被人打得口鼻流血,母亲抱着他痛哭一场。

为了活命,经广州一远房亲戚介绍,双亲忍痛将他送给广州海幢寺一老禅师。佛门之地,杀气萧森,四大金刚怒目睁眉,青面獠牙。元亨见状,吓得魂不附体,呼爹喊娘,心慈面善的老禅师视如已出,紧抱于怀,百般安慰,当晚时至三更过后才安然入睡。

自始,元亨每天跟禅师学武术,吃斋念经。十二岁时在采南歌班(天演公司所办的戏班,团址在海幢寺)学粤剧,苦练基本功。每天五更即起,漱口、洗面、练声、看书皆单脚独立,练得下盘功夫稳如铁塔,老禅师曾断言:“此子假以时日,前途无量,日后必成大器”。

果然,不到十六岁,在演《罗成写书》一剧中饰罗成一角时,以单脚写书,“大劈叉”连续三起三落,演技风靡观众。此后,得名艺人蛇王苏、周瑜利言传身教,耳提面命、悉心栽培,几年光景,打下良好基础,演技更加成熟。

二十五岁那年,靓元亨在香港领衔,组成祝华年戏班,被戏迷誉为“第一班”。他主演的《蝴蝶杯》,预告一出,连满九场。以后转场亦场场爆满。元月初三那天,在香港高升戏院演日场,时近正午,突然发生地震,楼房连连晃动几下,但此时刚巧靓元亨出场,造型优美的台步,嘹亮清澈的嗓音把戏迷迷住,一时竟没有觉察到地震,直到散场后。观众才知道。“靓元亨艺高瞒地震”一时传为佳话。

上世纪三十年代,演小武戏非靓元亨莫属。做手、台步、唱工、表情、火气均有寸度。“打手桥”时上身不动,只是手脚移动,故脚门踏实,出手道劲。他的做手紧密配合锣鼓,节奏鲜明、干净利索,扣人心弦,把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剧情气氛融为一体,故有“寸度亨”之称。

演《凤仪亭》、《海盗名流》、《龟山起祸》、《沙三少》、《可怜闺月里》、《拦路抢轿》、《擒三师》等剧唱做俱妙,允推独步,誉满艺坛。靓元亨戏德好,从不“欺台”,在行内有口皆碑。

一九三0年冬,他领班回古劳麦水演出。当晚演到半场,突然狂风大作,寒气迫人,观众纷纷离场,当时台下只剩一百多人。元亨若无其事,一丝不苟,唱做认真,直到剧终,观众报以热烈掌声。

靓元亨“有功不自恃,栽树不乘凉”。淡泊名利,知恩酬报。四十年代开始,薛、马是红得发紫的大老倌。但元亨不因薛、马是自己的徒弟而沾沾自喜。

每当薛觉先、马师曾称他为师傅时,他总是说:“过去我是你师傅,现在你们是我师傅,青出于蓝胜于蓝。我年岁比你们大,叫我一声亨哥就足够了”。

当年他在南洋组班,对同侪后辈亲如子侄,谁家缺衣少穿,谁个家中有困难,他都倾囊相助,从不克扣工钱。元亨自出山后,虽薪酬微薄,然常抽些银两接济老禅师。老禅师圆寂,时值他在香港演出,惊闻后当晚即回广州。披麻戴孝,痛哭流涕,守灵三日,直至入土为安,方才回港。他常说:师傅不是父母,胜似父母。

元亨双亲在世时,为生计未能尽孝,常感于心有愧。他在给伯父的信中写道:“双亲作古,余多年悲痛郁结,寸心为之欲腐,念及父母劬劳,今生无以报答,顿觉肝肠欲裂。”寥寥数言,孝感动天。

一九六六年靓元亨卒于新加坡,亨年七十八岁。生前,无论在香港,澳门或东南亚等地演出,与华侨同胞交谈,他口中总离不开一句话:“我是鹤山佬”

(文章作者:温兆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