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英国人在北冰洋)(1)

大航海时代系列(英美文明)

NO.1024-英国人在北冰洋“东北航道”的收获

作者:温骏轩

编辑:尘埃 / 主播:安妮

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英国人在北冰洋)(2)

公元1620年9月,载有102名移民的“五月花号”舰船从英国启航,并于当年12月进入今美国马萨诸州东南的一个海湾。由于这个海湾被发现有鳕鱼出没,先期前来探索的英国人将之称为“鳕鱼湾”,围就海湾的细长弧形半岛则被命名为“鳕鱼角”(音译为科德湾与科德角。请留意这里出现的“鳕鱼”,因为在后面的篇章中,这个中国人不太熟悉的鱼类,将在地缘政治层面发挥意外的影响。)并在这个海湾的大陆一侧建立“普利茅斯殖民地”。

五月花号

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英国人在北冰洋)(3)

现在还不是关注鳕鱼的时候,五月花号在鳕鱼湾西侧建立“普利茅斯殖民地”才是当下的主角。这块被视为美国文化起点的殖民地,很容易让人认定它是“普利茅斯公司”的又一次尝试。然而实际情况却正好相反,“五月花号”上的移民是由伦敦公司组织的,他们航行的目的地本来也并不是“鳕鱼湾”,而是哈德逊河口。如果说在美国评选一个知名度最高的河口,哈德逊河口应该是最有力的争夺者。这不仅仅是因为,围绕这个河口生成了美国的经济中心“纽约”,还因为在河口的一个小岛上,矗立着美国的象征——自由女神像(这座小岛因此被命名为自由岛)。

哈德逊河位置示意

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英国人在北冰洋)(4)

从伦敦公司的角度,让五月花号移民去开拓哈德逊河口,颇有点地缘政治思维。前面我们说过,伦敦公司与普利茅斯公司所授拔的殖民地之间,存在一片相互重叠的中间地带。其中伦敦公司领地的北点就是哈德逊河口(包括河口东侧的长岛),而普利茅斯公司的南点,则是华盛顿南边的波托马克河口。两者的座标分别为北纬41度及38度。

17世纪初英国对北美的开拓

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英国人在北冰洋)(5)

需要特别提示一下的是,在解读北美的过程中,经纬度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照系。单从行政地图上,你应该也已经发现:无论是美国与邻国的边界,还是内部的州界都有太多的直线。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谷歌地图上定位一下,看看这两条最早出现在美国的势力分割线,当下有没有成为相关行政区边界的一部分。

美国行政图

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英国人在北冰洋)(6)

弗吉尼亚公司为两个内部竞争者所设定的重叠区,本质是一个竞争区。任何在这个区域内立足的殖民点,都将自动获得周边100英里的土地。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伦敦公司想利益最大化的话,那么哈德逊河口将是第二殖民地的最佳人选。除此之外,外部竞争压力也是哈德逊河口被选择的重要原因。要知道,虽然我们现在的文字,是以英国的需要为主线,但千万不要忘了大航海时代的海洋,并不是英国在唱独角戏。尤其是现在的英国,甚至连主角还称不上。

虽然西班牙基于机会成本的考虑,在探索过北美海岸线之后,更愿意把投资放在墨西哥、秘鲁、加勒比海这些能够产出金银及种植经济作物的低纬度地区,但老是和英国如影随形的法国,以及那个脱离西班牙进而成为17世纪“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可不会让英国人在北美独美。

英荷海战

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英国人在北冰洋)(7)

以各自的地缘特点来说,法国因其自带的大陆属性,会更注重在北美腹地开发资源和土地;而本土地域狭小,力图在海上物流领域赢得话语权的荷兰更注重海上那些关键枢纽点的争夺。以此要求来说,荷兰人即使没有想过和英国竞争整个北美,最起码也必须在这片处女地上布设一个战略支点,以避免自己在北美贸易中出局。

荷兰人选择的这个战略支点,就是位于北美东海岸两大气候带相交点上的哈德逊河口。这条河流的发现者是一名叫作“亨利.哈德逊”的英国探险家。很显然,哈德逊河的命名源自于这位发现者。

北美本土气候类型

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英国人在北冰洋)(8)

不过说哈德逊是纽约发现者,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乃至法国人估计都会有点意见,因为早在1524-1525年间,就有一位法国航海者与一位代表西班牙远航的葡萄牙人到访过这一地区,并为之取了个法文名称和西班牙名称。可惜这些发现没有引起相关国家的重视,也使得他们失去了让自己青史留名的机会。

尽管哈德逊是一名英国人,但最初哈德逊河的发现中直接受益的却是荷兰人。哈德逊河的得名,亦源自于这片土地的初代殖民国——荷兰的认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亨利.哈德逊

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英国人在北冰洋)(9)

在大航海时代,一名航海家为另一个国家服务的情况屡见不鲜。比如哥伦布就不是西班牙人,而应该算是意大利人(准确说是热那亚人)。哈德逊最初是服务于英国的一家特许经营公司——“莫斯科公司”,后来又转身为荷兰西印度公司服务过。

想要了解哈德逊的这段曲折经历,我们必须先搞清楚“伦敦公司”的来龙去脉。在大英帝国的历史上,最为知名的公司,自然是后来帮助英国开拓亚洲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了。不过追根溯溯的话,此类由王室授权,得以垄断某一地区的贸易及殖民权的公司,在英国的源头并不是成立于1600年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而是我们当下提到的“莫斯科公司”。

沙皇赐予英商贸易特权

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英国人在北冰洋)(10)

鉴于莫斯科公司及哈德逊之于英国大航海事业的贡献,以及对北美地缘政治结构造成的微妙影响,我们有必要先把视线从五月花号身上偏离一点,去看看在此之前,那只神秘的蝴蝶又在哪里扇动了它的翅膀。

在葡萄牙打通了经好望角前往印度洋的“东方航线”,以及麦哲伦经行麦哲伦海峡,连通前往太平洋的“西方航线”后,同样认为自己前景在大洋深处的英国,总体处在一种焦虑的状态。以“皇家海盗”的形式,从西班牙的大航海时代中分一杯羹,说到底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英国人最希望做到的是,通过发现一条能够通往亚洲的新航线,迎来属于自己的大航海时代。

麦哲伦船队航行路线图(1519~1522)

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英国人在北冰洋)(11)

正是在这一战略需求之下,“莫斯科公司”于1555年成立。而这一年,甚至比公认的英国大航海时代开启者,伊丽莎白一世登上王位还要早上三年。

英国人敏锐的发现,无论是葡萄牙人的东方航线,还是西班牙人的西方航线,他们抵达亚洲的航线选择,都是从大陆的南端绕过。既然之前的探索已经让欧洲人明白,所有的大陆都有尽头,或者说都是处在海洋包围之中,那么为什么不能从大陆的北端绕过,打通一条前往亚洲的“北方航道”呢?

事实上,英国寻找“北方航道”的工作,比“莫斯科公司”成立的时间还要早上几年。从因果关系上看,莫斯科公司的成立,才是英国人寻找“北方航道”所取得的成果。

哈德逊及莫斯科公司对北方航道的探索

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英国人在北冰洋)(12)

如果要在大陆北边寻找一条航线的话,在航道上有两个选择:一条是沿欧亚大陆北端前行的航线,由于欧洲人要进入这条航线,需要先沿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海岸,东北方向进入北冰洋,因此被命名为“东北航道”;另一条则是先西北方向抵达加拿大海域,然后再从北美大陆与格陵兰岛之间的群岛地带穿行,所以被命名为“西北航线”。理论上看,两条沿大陆边缘前行的航线,都可以抵达白令海峡,并最终由北方进入太平洋。问题是,这两条要经行北冰洋边缘的航道实在是太冷了,冷到北冰洋的潜在航道,常年处于冰封状态。

东北航道与西北航道

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英国人在北冰洋)(13)

英国人并非不知道,越往北走气候越冷,冰雪将成为他们打通新航线的最大障碍。不过当时欧洲人认为,北极也应该和欧洲一样存在四季。最起码在夏季的三个月里,阳光应该有机会把冰雪消融,让海面可以通行船只。

正是出于这一错误认知,英国的探险家和商人们,在1551年就开始着手准备针对“北方航线”的探索工作。基于英国和欧洲所在的位置,“东北航道”成为了最初的探索方向。这样做的第一步,是需要先是绕过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相连的陆地,是今属俄罗斯的“科拉半岛”。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与科拉半岛之北的海区,则被称之为“巴伦支海”。

巴伦支海(NASA图)

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英国人在北冰洋)(14)

位置上看,巴伦支海已经算是北冰洋的一部分了。不过在沿欧洲西海岸而上的 “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下,巴伦支海的西南部能够常年不结冰,是整个北冰洋地区最为温暖的海区。这一地区最为著名的城市,当属俄国“北方舰队”的驻地——位于科拉半岛北部的“摩尔曼斯克”。从地缘政治角度说,历史上的俄国之所以要将疆域延伸至此,并且即使帝国陷入分裂之后,仍然一定要将这个点牢牢抓在手中,正是缘自于其难得一见的“北冰洋不冻港”的属性。

俯瞰摩尔曼斯克港(俄北方舰队)

北大西洋暖流在进入巴伦支海后,又依属地原则被称之为“北角暖流”。北角暖流的影响极限,是巴伦支海东部的“新地岛”。这是个南北长约1000公里的岛屿,其东面的海区被称之为“喀拉海”。由于难以接受到暖流的救济,喀拉海的海面几乎终年冰封。尽管凭借工业力量,现在的探险者已经能够在破冰船和二氧化碳所导致的气候变暖现象帮助下,在夏季尝试打通东北航道(虽然基于成本考虑,暂时还不具备商业价值)。但在帆船时代,新地岛几乎是包括英国人在内的探险家,在东北航道所能抵达的极限之地。

哈德逊及莫斯科公司对北方航线的探索

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英国人在北冰洋)(15)

1553年,一支由三艘船只所组成的英国船队,代表英国开始了他们的北极之旅。基于刚才我们分析的气候原因,东北航道是没有办法利用帆船打通的。不得不从新地岛返航的英国船队,最终并没有回到英国。几年后,有当地渔民在海面发现了他们的船只,以及被冻僵的船员尸体。

不过,这次探索行动整体并没有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在船队转入北冰洋之前,有一艘船只在风暴的影响下与其它两条船失去了联系。正是这艘被迫独自前行的船只,帮助英国意外的打通了与俄国的海上通道。

地理上看,最为接近俄罗斯核心区的北部海区,是位于科拉半岛东南部的“白海”。其与巴伦支海之间的连接连,则是一条狭长的海峡——咽喉海峡。由于位置关系,白海并不能享受到“北角暖流”的呵护,但在陆地的保护之下,这片纬度更低“陆间海”同样具备通航条件。与船队失散的英国船,在经过咽喉海峡之时,并没有向东继续探索“东北航海”,而是转而向南进入白海。考虑到它同伴们的悲惨下场,这种选择无疑是明智的(仍然要向勇敢的牺牲者表达敬意)。更为重要的是,从结果上看,这次计划外的探索工作,为英国收获了政治和经济利益。

咽喉海峡位置

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英国人在北冰洋)(16)

在英国人进入巴伦支海时,东欧平原也刚刚经历了一场地缘政治剧变。公元1547年,完成东斯拉夫内部统一的伊凡四世开始以沙皇自称。“莫斯科”正式取代“基辅”成为了“罗斯”的地缘中心,东欧平原开始进入“俄罗斯时代”。虽然此时俄国的理论疆界能够抵达巴伦支海,但它当时的目光正锁定在波罗的海方向,试图在与波罗的海国家的博弈中,夺取出海口打通与欧洲的海上贸易通道。在北方,莫斯科直接控制力刚刚抵达白海南端的北德维纳河河口。

东斯拉夫人地缘中心的东移

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英国人在北冰洋)(17)

抵达北德维纳河河口的英国人,为莫斯科的沙皇带来了意外惊喜。这些海上冒险家的到来,让俄国意识到不通过竞争激烈的波罗的海,也能打通一条连通欧洲的政治、经济通道。此后,北德维纳河河口的“阿尔汉格尔斯克”,逐渐成为了俄国对英贸易的重要窗口。

对于急于摆脱自己野蛮属性,从西欧学习的俄国来说,英国人的到来最直接的好处,是可以帮助他们带来先进的技术。比如俄罗斯迈向海洋所急需的造船技术。反之对于英国来说,与俄国建立直接联系同样收获满满。单从贸易角度来说,技术落后的俄国,即可以成为英国的原料基地(如提供制造船只索具所需要要优质麻绳),还能够成为英国产品的销售市场。

在这种双赢前景之下,英国迅速成立了以英俄贸易为经营范围的“莫斯科公司”。俄国则给予了莫斯科公司垄断性的特权,以及免税的待遇。虽然在后来的历史中,由于英国和俄国之间并非总是亲密盟友,很多时候甚至会反目成仇,使得莫斯科公司在俄国的待遇和业务,经常会遇到很大变数。不过客观上,这条由英国通往俄国的“北方航线”的开通,为两国都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这家为大航海时代所催生的特许公司,虽然经历了很多磨难,但至今仍然还在营业。只不过在十月革命之后,莫斯科公司剥离它了商业属性,转型成为了一家管理英国在俄遗产的公益慈善公司(如为在俄英国人提供礼拜场所的莫斯科“圣安德鲁斯圣公会教堂”)。

圣安德鲁斯圣公会教堂

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英国人在北冰洋)(18)

从时间跨度上看,运行至今已达474年(1555-2019年)的莫斯科公司,几乎算得上是世界上存续时间最长的企业了。考虑到英国探索“东北航道”的初衷,是打通与中国的贸易通道。假如北冰洋不是那么寒冷的话,也许当年英国最早成立的特许公司就会是“北京公司”。不过实际情况更可能是,即使英国人真能航行到白令海峡,他们也未必有办法叩开古老中国的大门(参考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时的遭遇)。更别说让“北京公司”运行400多年了。

不管怎么说,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来说,透过“北方航道”打通与俄国的海上通道,是英国在这个方向上最好的选择。此后再在这个方向上努力的国家,也不可能在地缘政治和经济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比如40多年后,试图从西班牙独立出来的荷兰,也派出了代表荷兰的探险家“威廉.巴伦支”探索“东北航道”,同样没有能够突破“新地岛”这条地理分割线。不过他和船只们被迫在新地岛过冬的经历(大部分船员被冻死),以及对周边的:熊岛、斯瓦尔巴群岛的发现,使之成功的让自己的名字,得以冠名这一海区。

威廉.巴伦支

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英国人在北冰洋)(19)

英国人和荷兰人在“东北航道”所遭遇的挫折,并不意味着对“北方航道”的探索工作就此终结,以及不能带来更大的收获。要知道,除了经营欧亚大陆边缘的“东北航道”以外,理论上还存在经常美洲大陆北端的“西北航道”呢。在这片如一张白纸般存在的神秘陆地上,蝴蝶效应将能带来更大的连锁反应。而亨利.哈德逊,就是这样一只蝴蝶。下一节,我们就将具体展现,这名曾经为英国和荷兰服务的探险家,是怎么在北美扇动他的翅膀的。

- END -

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英国人在北冰洋)(20)

图集

戳图片,看往期系列

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英国人在北冰洋)(21)

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英国人在北冰洋)(22)

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英国人在北冰洋)(23)

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英国人在北冰洋)(24)

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英国人在北冰洋)(25)

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英国人在北冰洋)(26)

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英国人在北冰洋)(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