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有一部电影《垂帘听政》,这部电影反响极大,不但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和精彩绝伦,而且演员阵容之强大,表演技能之高超都给观众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电影讲述的就是慈禧太后如何垂帘听政以致大权独揽,凌驾于皇权之上的历史故事,其中慈禧太后由刘晓庆饰演,我个人认为,迄今为止所有饰演过慈禧太后的演员,论演绎之水准,刘晓庆绝对是绝冠群芳。
此外,还有一个角色,就是与慈禧太后并坐,清文宗皇后钮钴禄氏慈安太后,其饰演者是陈烨,虽说戏份没有慈禧太后多,但是慈安太后的端庄贤淑、善良而谦逊也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慈安太后最后之死因,成为是一个大清王朝历史上的一个迷案,慈安太后究竟因何暴毙而亡?电影中讲述慈安太后之死乃系慈禧太后指使而加害,真实情况果真如此吗?本文就这一话题,展述一下慈安与慈禧这两宫太后的关系以及揭秘慈安太后之死的真实情况。
出身名门的满洲金花
慈安太后出身可谓显赫,慈安太后本姓钮钴禄,满洲镶黄旗人。依照清朝满旗籍地位和满族宗族势力,镶黄旗乃是皇帝最为亲近之旗籍,系“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之首。而钮钴禄氏,乃满洲八大姓氏之一,宗族子孙遍布满洲各大旗,钮祜禄氏还有一个别称,那就是“皇后专业户”,几乎大清历代皇帝之皇后(含加封和追封)、皇贵妃都有钮钴禄氏的名字,钮钴禄氏地位之显赫可见一斑。
慈安太后本家地位确实不一般,慈安太后乃三等承恩公穆扬阿之女,在穆扬阿担任广西右江道之时,娶姜氏为妾,姜氏就是慈安太后的生母。本人没有查阅到太多有关姜氏的史料,不过慈安太后出生地为广西柳州,所以其生母姜氏很有可能是两广一带的汗族女子,美貌贤淑极有可能也是上佳。
镶黄旗_图
不论本人猜测准确与否,慈安太后确系满汉血统,再加之儿时就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相信慈安太后妙龄之时,大家闺秀之气质必然业已于身。我们不妨再设想一下,待字闺中的慈安虽文学成就不敢与《红楼梦》中薛宝钗相并论,但是气质容貌应该不输于宝钗。
因此,说年轻的钮钴禄氏为“满洲金花”绝不过分,不然如何“鹤立鸡群”,成为大清王朝新一代皇后?
-
母仪天下的皇后
慈安太后的晋级之路就是她绝冠群芳的最佳印证。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二月,芳龄二八的钮钴禄氏被选秀入宫,初封贞嫔。五月,晋封贵妃,六月便已经拟定为皇后,十月正式举行大典,正式被立为皇后。短短几个月就能够从嫔晋升为皇后,可见年轻时的慈安容貌出众是其次,这种母仪天下的修养与气质,与雍容华贵的仪表,才是她得以被尊为皇后的主要原因,而这一切与良好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即咸丰皇帝_图
慈安的皇后之位虽然来得“容易”,但是美中不足的就是她没在进宫之时就被选为皇后,也就是说慈安是过后(立后大典之时)从大清门抬进宫的,主要原因还是慈安是庶出女儿,这是在封建社会怎么也绕不过去的一道坎,这可能是她心中永远的“小疙瘩”。
-
庄重威严的后宫当家人
在不少朋友的心目中,慈安温文尔雅,应该是典型的淑女,不大会发脾气之人。实际上,这完全是你的错觉,慈安不但深谙后宫生存之道,并且牢牢掌握住后宫统治绝对权,只要有人胆敢坏了了后宫规矩,慈安绝对严惩不贷,皇帝都不好使。
咸丰皇帝最喜欢圆明园,他的主要居住地和办公地都在那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圆明园没有紫禁城那么多约束。尤其是男女之事,紫禁城规矩、祖制一大堆,还有监督之人的各种催促与劝诫,确实败了皇帝的兴致,所以相对自由的圆明园自然被皇帝钟爱。
清 郎世宁 圆明园铜版画_图
某日咸丰与某位宠妃(其实就是侍女)高兴过了头,咸丰皇帝因贪杯致次日恋床而耽误了早朝。慈安便“抓”住此事,将当夜侍寝的宠妃打个半死。皇帝下早朝回来不见皇后,知道要坏菜,急忙跑去皇后寝宫救场,果然寝宫侍卫林立,场面十分严肃而压抑。慈安见皇帝到来,便裁断之权让给皇帝,皇帝自觉理亏,于是想蒙混过关,慈安当仁不让,一顿祖宗家法搞得皇帝羞愧难当,当即承认错误并解下自己随身佩戴的御印“同道堂”赐予皇后,一是让皇后消气,二是,表彰其恪守祖制的治家之道。
临了,慈安还怒对宠妃:“此主子宥你,今后皇上再醉,唯汝试问。”吓得此宠妃再也不敢造次。拥有连皇帝都要敬畏三分的皇后之威严,你还会认为慈安是那个任人蒙骗、木讷无知的年轻皇后吗?
-
阴鸷狠毒的皇太后
咸丰皇帝心爱的圆明园被烧毁,咸丰皇帝伤心欲绝,时至今日这也是国人切肤之痛。在热河避难的咸丰皇帝31岁便撒手人寰。临走的前一天,皇帝做好了后事安排,大阿哥立为太子,并任命肃顺等八大臣为“顾命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
爱新觉罗·奕訢(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_图
病入膏肓的咸丰皇帝已然尽力安排好身后之事,只是世间之事岂有故去之人说的算之道理?不出所料,权力争夺的暗战如期上演,出人意料,这场暗战竟然如此“短暂”,顾命八大臣的托孤团队被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个“大锅烩”。胜利者自然如愿以偿,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訢担任首席军机大臣。
历史上将这场政治斗争命名为“辛酉政变”,关于这场政变的详细原委本人会另立新篇予以详述,本文意在简述慈安在此次政变的重要性。我们传统印象,这场政变的男女主角是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訢,慈安太后乃是随波逐流的龙套角色,其实事实与我们的印象真是大相径庭。慈安太后不但是决定政变胜负归属的重要人物,同时更是政变的主谋人之一。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_图
慈安太后作为咸丰皇帝的皇后,小皇帝的嫡母,绝对是“后帝派”的掌门人。也就是说,慈安太后才是那个做大决策之人。那么小皇帝的生母慈禧太后的关键作用是什么呢?就是成功劝说慈安太后,将慈安太后与自己利益捆绑到一起,实现两宫太后利益一体化的大战略格局。那么慈禧太后如何说服慈安太后的呢?鄙人大胆猜想,精明的慈禧太后察觉到一旦“八大臣”彻底站稳脚跟,他们孤儿寡母日子一定不好过,甚至会有被“八大臣”铲除的风险,正是这点刺痛到了慈安太后的敏感处。同样精明的慈安太后,在权衡各派别与自己利益的时候,她也发觉,与其与那八个老爷们儿周璇,倒不如和身边这母子为伍更容易。慈安太后“顺理成章”地做了决定,既然做了决定,那么“顾命八大臣”就必须彻底被消灭,消灭八大臣的阴谋诡计出自何人之手,恐怕已是不言而喻之事了。
设想一下,假如慈安太后没有下定决心,辛酉政变是定然不会发生的,历史将被改写,所以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也是因他们自己的目中无人而自食恶果。
爱新觉罗·肃顺(1816年11月26日-1861年9月)_图
-
各取所需的处世之道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真是好搭档,起初是慈禧太后是精明能干有余,并且控制欲比较强,喜欢权力的滋味,但是文化水平有限,慈安太后正好有一定文化水平且深谙官场之道,但是慈安太后对权力没有那么渴望,她要的是稳定而闲暇的生活。因此在动荡不安时期,二人并肩作战。政治格局稳定之后,慈安太后便选择放权退居二线,这样一来两宫太后之间一直保持着合作而“互不侵犯”的良好关系。
慈安的精明远不止如此,她积极的和小皇帝保持良好的母子关系。小皇帝虽不是自己亲生,但是他们母子关系远远好于小皇帝和其生母慈禧的关系,原因就是慈禧对自己儿子严格要求,而慈安则溺爱娇宠,如此小皇帝自然喜欢嫡母胜过亲母。当然,这也许仅仅是为人母理念不同的问题,并非存在阴谋,但是不管怎么说,慈安多了皇帝这层保护伞,其地位更是无法撼动。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_图
慈安太后不但仅是自保,其实朝廷重大的决策慈安都有经手,恭亲王奕訢入军机为王大臣就不必说了,据说汉大臣如曾国藩兄弟及左宗棠的爵位也出自慈安的决策。但是,慈安对于朝廷日常事务并不关心,都是慈禧太后处理,如此使得慈禧太后的业务能力迅速提高。并且由于一直以来端坐在群臣之上的都是慈禧太后,因此慈禧太后的影响力某种程度已经超越慈安太后。
-
“离奇”的暴病而亡
经历了咸丰和同治两朝,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三月初十,慈安太后突然暴病而亡于钟粹宫,年45岁。一直以来看似健康无恙的慈安太后怎么就突然死了?于是,各类猜想以及流言蜚语接踵而至,其中“慈安太后之死乃系慈禧太后密谋为之”最为人们所热衷,这种“热衷”不仅限于大家的心照不宣,更是广发小说家和别有用心之人的绝佳素材,经过这些人的演绎,此推论不但貌似合情合理,而且因为情节惊心动魄而深入人心。
那么官方是如何记载慈安太后的死因呢?据《清德宗实录》记载,慈安太后因疾病,身体健康突然急转而下不治身亡,应该就是当代医学所说的心脑血管疾病。
那么究竟那种说法正确?我们一同分析与梳理一下,答案自然清晰。
皇宫之内不比寻常百姓人家,慈禧和慈安同为两宫太后,她们的衣食起居都是分开的,各有各的服务班子,他人绝对没有随意置换和变更的权力。不但如此,皇家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绝对是最高警戒级别,所以投毒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钟粹宫,北京故宫内廷东路建筑,东六宫之一_图
再看,慈安死后第一时间慈禧便召集王公大臣在钟粹宫集合,次日清晨,当着众人的面揭开慈安太后的“面冥”,让众人瞻仰慈安太后遗容。慈禧一些列安排并无遮掩之意,倘若不是没有猫腻,慈禧怎敢如此坦荡?
另一方面,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两人在政治并无大的冲突,两人各取所需也没有大的仇恨,虽说作为正宫太后的慈安地位略高慈禧,但是慈安从未压制慈禧,甚至还是慈禧的帮手,慈禧有必要加害慈安吗?
以上所述,我们可知慈禧太后并没有铤而走险加害慈安太后的必要,所以我个人认为慈安绝非慈禧加害而死,确信是暴病而亡。
似乎世间之事冥冥中已有定数,“满洲金花”慈安太后突然离世,大清江山由两宫太后的“平衡执政”变成了慈禧一人的“独大执政”,此时的慈禧太后可谓是如鱼得水,坐拥大清江山似乎指日可待。
【百谈清史 专栏】 历史堂团队作品 文:王金百
参考文献:《清史稿》
文字由历史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