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感觉父亲就总是喜欢摆弄二胡,吹口琴,虽说都是自娱自乐,识谱,吹奏,拉琴倒也都是“手到琴来”。

上学了,音乐老师选出一些手型好的孩子问是否愿意跟她学电子琴,那个年代没有高昂的学费,只要家长买琴即可,于是,酷爱音乐的老爸花费“巨资”,买回一架雅马哈。从此,每天变又多了一项爱好,回家后写完作业,认认真真练琴倒也给童年增加了很多快乐。

慢慢长大,上了大学,从来没有离开家那么久,在那个打电话靠电话卡的年代,校园电话亭随处可见排队的身影,但是毕竟不如现在方便。朋友也是有从你身边“缺席”的时候的,开心了,不开心了,就又与音乐“形影不离”了。

那个年代为了学英语,大家都会备一个随身听,于是相伴而生,磁带成了我们那个时候的标配。除了听英语,买流行歌曲的磁带也成了我们那时候的一个“历史印记”。

记得方式有很多购买的渠道,校园里,周边小店里的磁带分为“正版”和“盗版”,作为学生,在资源和物质都不是很丰富的年代,买盗版也成了不可取的“必然”。

如果特别注重音质,或者注重歌手对自己歌曲演绎出来的效果,我们就会花费“重金”去买正版,大概10元钱左右,也有15元的,从包装就可以看出与盗版碟的不同。

有了碟,自己的感情仿佛也有了寄托。在上自习时,晚上睡觉时,耳机一戴,我的世界便从此与众不同,进入音乐时空,仿佛是在听故事,也仿佛是讲述自己的故事,随着那些奇妙的音符,跳动着,回荡着。

除了书,我的床上便是装磁带的书包,一个,两个,三个,等到毕业的时候,满满四个书包的磁带,有流行歌曲,有凯丽金的萨克斯,有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有班得瑞的大自然音乐……林林总总,记载了我的青葱时光。

毕业了,去了更远的地方上班,语言的不通,初入异乡的陌生,工作初期的慌乱与不适……让人新奇又让人有些惶恐,幸好有音乐这个老朋友陪伴,彼时已经有了电脑,网络普及开来,从网上听音乐,下载音乐方便了许多。

工作之余,插上耳机,听不同的旋律穿过耳边,流入内心,倾听不同的故事,感受温情,读懂悲伤,享受孤独,分享快乐,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像很多老朋友在一起,倾听,述说,快乐无比。

也许自小敏感,也有些自卑,不清楚敏感与自卑的源头,也许生性使然,比较容易陷入孤独,不过也好,曾有人说过,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正因为有与自己付出的时间与空间,我结识了音乐这个好友,多年相伴,抚慰忧伤,分享快乐,感受温情,汲取力量,在高峰时可以冷静,在低谷时不会放弃。

有音乐相伴,此生足矣。

与音乐契合的灵魂(与音乐结缘)(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