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喻世明言》里的一个故事。

话说北宋年间,四川成都有一个叫赵旭的秀才,单有一个表字叫“伯升”。

这一年,朝廷下旨,要开科取士。于是,赵旭便辞别了父母,告别了亲友,带了一个随行的仆人,向着当时的都城汴梁,日夜兼程的赶路。

冯梦龙的一首诗至理名言(觉得自己诸事不顺)(1)

说起赵旭这个人,自小饱读诗书。成年后更是才名远播,写起文章来下笔千言,倚马可待。

大凡肚子里有才华的人,都会有一种莫名的自信。

赵旭就是这样。

在他看来,自己这次进京赶考,头名状元肯定是十拿九稳,考个第二名榜眼,都算自己是才疏学浅。

冯梦龙的一首诗至理名言(觉得自己诸事不顺)(2)

当时的皇帝是宋仁宗,也是个极有文采的人。

这一天,开科考试结束,考官们也阅完了卷子。宋仁宗就问这次考试,前三名都是谁?

主考官赶忙把第一名的卷子呈上来。

不是别人,果然就是赵旭。

宋仁宗看完,龙颜大悦,说:

“此卷做得极好!可惜中间有一字差错。”

原来赵旭把“唯”字的“口”字旁,写成了“么”字旁。

主考官闻言,赶忙回奏说,这两个字可以通用。宋仁宗听了,面露不悦,命人把赵旭宣到殿上来,亲自询问。

结果,赵旭也说可以通用。

宋仁宗脸上一下挂不住了,便说:

“卿可暂退读书。”

没过多久,金榜贴了出来,不要说状元了,上面连赵旭的名字都没有。

冯梦龙的一首诗至理名言(觉得自己诸事不顺)(3)

本来铁定的状元,就因为一个字,最后成了名落孙山。

这种打击,是个人都受不了。

赵旭也一样,整日长吁短叹,眼泪也流了不少。回想起自己当初离家时的情景,越发觉得羞愧,于是决定不回家了,就守在京城汴梁,三年后一定要金榜题名。

冯梦龙的一首诗至理名言(觉得自己诸事不顺)(4)

大凡人在不顺的时候,倒霉事总会接二连三,就跟商量好了似的。尤其是当你还选择,迎难而上的时候。

这不,赵旭选择留在京城,倒霉事就找来了。

首先是钱的问题。

本来,来的时候是奔着头名状元来的,就没多带盘缠。结果现在要在京城住三年,这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他一个书生,除了读读书写写文章,其它啥也干不了。

没办法,只好到街上去给人代写书信。

就这样,勉强捱到了秋天。

谁知这时候,仅有的一个仆人,也因为受不了苦,偷偷跑回家去了。而他呢,天气越来越冷,却连件棉衣都没有。

更尴尬的是,自己住在旅店,却一直付不出住店钱。

冯梦龙的一首诗至理名言(觉得自己诸事不顺)(5)

说起来,还是那时候的人,大多比较善良朴实。

赵旭付不出住店钱,店主竟然也不赶人。

一天,店小二见赵旭穷成这样,就好心劝他说:

“何不去街市上茶坊酒店中吹笛?觅讨些钱物,也可度日。”

古代书生,琴棋书画这都是必修课,吹个笛子当然更不在话下。可这样一来,自己不就成卖艺的了?那可是下九流才干的营生。

所以,店小二虽然是好心,可赵旭听来却倍感受辱,于是作诗一首:

旅店萧萧形影孤,

时挑野菜作羹蔬。

村夫不识调羹手,

问道能吹笛也无?

我可是一个能把野菜,都做成美味菜肴的烹饪高手!你居然让我去卖艺?

那么话说回来,厨师难道就不是卖艺吗?

其实这是一个隐喻,所谓“调羹手”,是指可以在皇帝身边,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人。

所以,这首诗的本意就是:

我可是个出将入相的人,你让我去干那种下九流的事!

只不过,在赵旭看来,这是侮辱。可是在店小二,或者更多人的眼里,赵旭这就是高不成低不就,典型的不务正业。

看来从古至今,但凡有自己的想法,想做出点事情来的人,都免不了被人非议。

冯梦龙的一首诗至理名言(觉得自己诸事不顺)(6)

就这样,一年多过去了。

说来也是巧合。这一天,宋仁宗带着一个太监,出宫来民间体察民情。无意间在一间茶馆里,看到赵旭穿着破衣烂衫,在街上给人代写书信。

说起宋仁宗这个人,《宋史》对他的评价是:

“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这是引用《大学》里的一句话,就是说作为一个君主,在“推行仁政,施行仁义”这方面,宋仁宗是当之无愧的。

这不,看到赵旭因为一个字,搞得如此落魄,自己也心有不忍。

于是回了宫以后,宋仁宗立马就下了一道诏书,让赵旭也不用等下一次科考试了,直接回到原籍四川去,当了制置使。

什么是制置使呢?

在北宋年间,在沿边地区会设立制置使,掌管军事和政务。所以四川制置使,可不是什么小官,相当于现在的四川省长,外加四川军区司令员。

这就是冯梦龙《喻世明言》里的“赴伯升茶肆遇仁宗”。

设想一下,当赵旭还在汴梁城的街头流落时,会想到突然有一天,自己能当上这么大的官吗?所以,只要是合理正确的目标,哪怕眼下受尽磨难,别人如何非议,自己也不应该动摇,反而更需坚持加努力。

当有一天,老天都觉得不帮忙不好意思的时候,想做不成都难。

这就是《易经》中所说的: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这也是我坚持,想把冯梦龙的这套“三言两拍”,推荐给大家的原因。

这套书是锁线胶状,不容易脱页;而且无删减,读起来有原滋原味。

或许有人觉得,我们与古人的生活环境,已经不一样了。所以读这样的书,没什么意义。其实我们和古人不一样的,只是“术”的层面而已,几千年来,人心和道理,从没有变过。

所以看古人的书,涨自己的人生智慧。

其实是一件挺不错的事。

本文为原创,欢迎评论转发,转载者请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