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自赵匡胤立国之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弱了武将实力,便重视文教发展。重文轻武的宋朝开启了一代文学上的顶峰时期,诞生出许许多多的治国文臣以及文学家。如我们熟知的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苏轼等等,在中国政治、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仁宗时期苏洵一家三人,被称为“一门父子三词客”,传名至今更有“三苏”的雅号,现在的眉山依然建有“三苏祠”作为纪念。其实在眉山不远的四川德阳境内还有一个苏家,祖孙三人也被称之为铜山“三苏”,名气虽不比眉山“三苏”,但在历史上自留有他们的一笔。

苏轼和哪三个人一起称为三苏(此三人也被称为)(1)

铜山“三苏”是北宋太宗时期到仁宗时期的人物,祖孙三人分别是苏易简、苏舜钦、苏舜元。苏易简是另外“二苏”的祖父,其父亲原先五代时期后汉的进士,而他出生在后周时期。苏易简生养在书香世家,其少时就展现出学习上的天赋。二十二岁时便进京赶考并高中状元,从此名扬天下,他以文章为盛,深得当时太宗皇帝的赞赏,有“君臣千载遇”的美名。

苏易简为官公正无私,为臣常劝诫皇上,他官至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可以说太宗皇帝对他是十分信任的。苏易简告诉宋太宗做事情要持重谨慎,方能稳固江山根基,并以古代计时的欹器为例,以“日中则昃,月满刚亏,器盈则覆,物盛则衰”作为劝谏。

苏易简为人幽默又知识渊博,可就是对于嗜酒无法控制自己,以至于最终因饮酒过度而终,年仅三十九岁。他留下的《文房四谱》涉及的“笔、墨、纸、砚”产生的根源、工艺以及流传的故事都体现出他文章上的造诣,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帮助。

苏轼和哪三个人一起称为三苏(此三人也被称为)(2)

苏易简虽为状元,但从诗赋上、文学上的成就远没有苏舜钦高。苏易简的两个孙子苏舜元、苏舜钦都是敏而好学,且都曾在仁宗时期入朝为官。苏舜元要长两岁,当官后在救济饥荒、防御西夏等方面有突出贡献。为人精悍任气节,做事果决,在书法上有一定造诣,是苏舜钦所不能及的。

苏舜钦可以说是铜山“三苏”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他留存的文章和诗词远远高于其祖父和兄长。受家中文风的影响,苏舜钦从小对当时的文章就有自己的见解。我们都知道最早的“古文运动”是从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开始的,到北宋时是为欧阳修所继承,但苏舜钦在年轻时不入俗流,与乡友就开始提倡古文,比欧阳修的还早。

苏轼和哪三个人一起称为三苏(此三人也被称为)(3)

古文上的提倡,自然影响了自己诗歌上的风格。苏舜钦不喜轻浮艳丽的诗文,他以诗文作为自己发泄的载物,摒弃以往文章中的华丽辞藻,使诗文更加有实用性。他政治上所写的议论文和归隐后所作的散文都对以后的古文形态有着很大的作用,诗歌方面同样如此。

“诗之于时,盖亦大物。”所谓“大物”,即是指诗可以反映“风教之感,气俗之变”,若统治者有“采诗”制度,就可以据以“弛张其务”,达到“长治久安”。

苏舜钦性格豪迈、积极,这都在他的诗歌上能够表现出来。所谓“诗言志”,他把自己的愤懑、想改变现实的意愿大都寄托于诗歌当中,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在宋诗方面的贡献,也让他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为“苏梅”。

说到苏舜钦还有一个好玩的典故,他非常喜欢读书,性格又十分豪放。他在岳父杜衍家居住的日子里,每次读书都是边读边饮酒。岳父自然疑惑,便派人去偷偷观察他,等人回来禀告才知道他此等行事的原因。原来苏舜钦每每读书的时候,读到精彩的地方他都会饮上一大杯酒。比如读到张良刺杀秦始皇抛出的大铁椎只砸到秦始皇的随从车上时,他是拍案觉得可惜,就喝一大碗酒。又读到张良与刘邦在陈留相遇,他更是觉得君臣相遇实属不易,接着又是一大杯酒。

这杜衍听闻后,又是大笑又是钦佩,他说“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算多啊”。由此可见苏舜钦对读书的喜好和豪放的性格,让人们明白读书并不乏味,只要你真有心,这读书佐酒又有何妨。此后,也渐渐成了一段美谈。

苏轼和哪三个人一起称为三苏(此三人也被称为)(4)

铜山“三苏”与眉山“三苏”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只是前者未有后者般那么知名。除去诗文、政治上的原因外,亦有年龄相关。铜山“三苏”活的最长的是苏舜元,但也只活了四十九岁,比眉山“三苏”的平均年龄65岁还差了二十几年,在生活和创作上难免不会有所影响。

如今的四川德阳《名人园》滨河公园内,有纪念他们的雕像,有兴趣者不妨慕名而去,一睹铜山“三苏”的风采

,